文_王若蘭 圖_王 丹
記得有幾年很流行一個心理測試,題目是“你最喜歡一年四季中的哪一個”。那段時間每當(dāng)朋友問我,我都會很堅定地選“冬”。當(dāng)時年紀還小,說不上具體原因,只是一種感覺,也可能只是為了顯得與眾不同。后來,又經(jīng)歷了很多個春夏秋冬,慢慢發(fā)覺,對我而言,春天太困倦,夏天太燥熱,秋天太蕭瑟,冬天好像更耐咀嚼。
回頭看,冬天在幾個不同的時期給了我不同的感覺和印象。
初中的時候,冬天來臨后,我總是叛逆又帶點興奮。過了霜降,媽媽嘮叨我穿棉褲的聲音越來越頻繁。有時偷偷不穿,放學(xué)回來鐵定挨罵。然而,每每到冬天,我好像才真切地感受到了這一年時間的流逝,被“困”在學(xué)校的日子變得屈指可數(shù),放假的鐘聲越來越近。
城里的冬天也許乏善可陳,但回到鄉(xiāng)下外婆家,那冬天可就有意思了。早上起來潑在院子里的水會結(jié)一層冰,在上面來回溜,摔一個屁股墩子都能樂半天。屋檐上有長長的冰柱子,像寶石一樣在陽光下泛著光。老人家擔(dān)心寶貝外孫女凍著,屋里一定會生炭火,炭火旁邊是我美味的來源:烤花生、烤瓜子、烤栗子,總讓我吃得津津有味。那時候的冬天似乎可以給我最純粹的快樂。
十八九歲,我成了大學(xué)生,很久沒穿過棉褲了,穿什么衣服媽媽也很少干涉了。對于冬天,我理應(yīng)是無憎也無愛了吧。可是冬天卻開始給我留下了一些難忘的記憶。大四初冬,忙活了很久的保研失利了。第三天,媽媽偷偷地從南陽坐了一夜的火車到北京看我。見到她的一瞬間,憋在心中多日的委屈瞬間噴涌而出。那年冬天后來的日子,平日里咋咋呼呼的我異常安靜,心里憋著一股勁。剩下一百天,我慶幸冬天的寒冷,讓早上六點多掀開被窩的我一瞬間清醒過來。天蒙蒙亮的時候我就在圖書館門口抱著書本排隊占座,凍得通紅的手里還攥著考研英語資料。北京冬天的那種冷,似乎讓人都懶得伸出手去摘下圍巾寒暄。那時候,我覺得與春夏秋比起來,冬是不干涉人的,它把我和其他人隔了起來,讓我不受多余情緒的影響。21歲冬天結(jié)束的時候,“100天,427分,第四名,西安交通大學(xué)初試通過”,我知道我熬過的不僅是在北京的最后一個冬天,也熬過了成長中最長的一個寒冬。
后來的兩三年里,我都覺得傷春悲秋的詩句難免矯揉造作,可寫冬天的詩總給我一種無言的悲壯,比如“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薄扒进B飛絕,萬徑人蹤滅?!薄吧轿桡y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p>
而對于冬天的“惡感”,似乎是最近才開始的,很久沒見到每天樂呵呵的爺爺了,也很久沒能回外婆家過冬了,一些與冬天糾纏不清的煩惱,也讓我覺得冬開始不再不干涉我了。
不過,如今的我也算是客觀地了解冬了,雖然它是四季中最無情的一個,拽落了樹葉,冰封了大地;但我也知道,冬只不過是冬,風(fēng)雪和冰霜再猛烈,終究也是為了給“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春天作嫁衣罷了。
也許這正是冬讓我驚覺悲壯的原因吧!冬愈是猖狂,越是在“昭告”世人“吾命將絕矣,春已來叩門”。
“冷吧,更加冷吧,你這嚇人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