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這段話講得新穎別致,又非常深刻。發(fā)此言者為著名教育家、美術(shù)家、音樂家、佛學(xué)家弘一大師。弘一大師沒有就這個話題詳細展開,但我們可以想到話中含藏的精髓。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各有不同的出生背景、教育經(jīng)歷、命運軌跡,只要一個人走的是正道,我們就不必對其指手畫腳。有的人卻不是這樣,他們總認為自己的智慧才最卓越、最接地氣,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自己的人生才最合理、最燦爛,最值得他人學(xué)習(xí),因而喜歡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別人說三道四、指手畫腳。而這種“指教”許多時候并不到位,假若有人默認了,這種人多半會得到鼓勵,認為自己真成了世界少有的民間教育大師,就去更多的場合逞能。
人要獲得成績,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就說出名吧,正常的途徑就是將自己所從事的那個領(lǐng)域的事情做得特別到位,使大家覺得你的悟性和創(chuàng)造力非同尋常,值得尊敬。如果有機會“不勞而獲”,比如因為單位好,輕而易舉獲得別人的矚目;比如父母能干,可以在自己出場時捎帶著兒女“瀟灑走一回”,他們很可能將其當(dāng)成生活常態(tài),天天守株待兔。
世間有些人喜歡搞歪門邪道。寫文章,不是努力提高思想高度,著力藝術(shù)創(chuàng)新,而是專門找報刊編輯套近乎。做領(lǐng)導(dǎo),把權(quán)力當(dāng)成生意來做,你要審批一個事項,好的,晚上到我家來一趟吧;你想競爭某個項目,可以,哪天咱們私下聊聊,實際上就是要給你遞紅包制造機會。干工程,他偷工減料,只希望實現(xiàn)個人利潤最大化。嘗到甜頭,這些人的投機心理一定會被大大地激發(fā)。僥幸獲得不該獲得的種種好處的人最后結(jié)局如何呢?弘一大師在說完本文開頭引用的那段話后來了個總結(jié):“后乃視為常故,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他老人家想說的話是:有僥幸心的人都不會有好下場。
人生的不幸,有的確實是要由老天負責(zé)的,比如地震、車禍、重大疾?。挥械倪€真只能由自己負責(zé),比如因高己卑人導(dǎo)致的人際關(guān)系緊張,比如因躺平造成的貧困潦倒,比如因不守法紀遭逢的身陷囹圄……
人要超越自造的不幸,需要一件隨身的行李,那就是自省。自省首先立足于是非心。遇到某個問題,先想一想對不對,該不該做,那些圣賢之人曾經(jīng)如何處理。曾國藩年輕時也不愛讀書,不喜歡寫字,沒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倭仁、陳岱云等師友的提醒使他有了正常的是非心,他培養(yǎng)了自己對學(xué)問的興趣,學(xué)會了自律。正是早年的這種是非心拯救了他。我們也得對自己有點兒期望。如果自我要求老是那么低,將別人的生命底線當(dāng)成高標,一個人就很可能對自己放松要求,不會將說錯幾句話,投幾次機、違幾次紀當(dāng)回事。相反,你的自我期許擁有一定的海拔,就會自覺去走多數(shù)人覺得艱難的路,自愿去吃一般人不敢吃的苦,最后,自然也可享受普通人望塵莫及的生命光華。
絕大多數(shù)幸運其實都來自對不幸的警醒。
【原載《義烏商報》】
插圖 / 不勞而獲 / 史青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