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爽 雷偉冬 丁 建 張 晶 張園園 景 勃 樊玉萍
(1.陜西省長青林業(yè)局 陜西 漢中 723000;2.安康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 陜西 安康 725021;3.咸陽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院 陜西 咸陽 712000)
香菇是我國著名的食藥用菌,世界第二大食用蕈菌[1],也是目前我國規(guī)模化栽培的主要食用菌之一[2]。種源是保證食用菌農(nóng)藝性狀、產(chǎn)量穩(wěn)定的重要前提[3]。L808是香菇中高溫主栽品種之一。在生產(chǎn)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同一品種不同來源的菌株栽培表現(xiàn)不一,可能存在菌種質(zhì)量差異或種性保持不良等問題[4]。本試驗以L808A、L808B、L808C、L808D為供試菌株,對不同菌株間的差異進行比較,以期篩選出優(yōu)良的菌株,為香菇規(guī)?;a(chǎn)提供菌種支撐。
1.1.1 供試菌株L808A引自安康食用菌研究所,L808B引自漢中康田生物,L808C引自西峽食用菌科研中心,L808D為陜西省長青林業(yè)局食用菌廠栽培基地自主分離。
1.1.2 栽培配方木屑79%,麥麩20%,石膏1%。木屑為硬質(zhì)闊葉樹,含水量約55%。
1.2.1 試驗設計
1.2.1.1 菌絲生長速率測定將保藏試管接種在平板上活化,用打孔器取直徑為0.5 cm的菌種塊接種到新平板上,每個菌株接3個平板,(23±2)℃培養(yǎng)。分別于生長3、6、9 d時采用十字劃線法用游標卡尺測量記錄菌絲生長情況。菌絲生長速率=(每次測量值-上次測量值)/3。
1.2.1.2 菌株拮抗試驗將保藏試管接種在平板上活化,將不同來源L808菌株兩兩自由組合,接種于同一培養(yǎng)皿,接種點分布在培養(yǎng)皿兩側(cè)距離圓心2 cm處,培養(yǎng)溫度(23±2)℃,培養(yǎng)時間10 d,觀察菌落交界處菌絲間生長情況,待菌絲生長相接時觀測菌落交界處菌絲間的拮抗反應。
1.2.2 香菇子實體經(jīng)濟性狀比較
1.2.2.1 子實體密度測量香菇子實體體積采用沉水法進行測量,將香菇子實體切塊放入裝有一定量水的量筒里,量筒內(nèi)水前后的體積差即為香菇子實體體積,密度(g/cm3)=子實體質(zhì)量(g)/子實體體積(cm3)。測量的樣本為隨機選取試驗分組各4個子實體。
1.2.2.2 子實體大、中、小菇分等比例子實體分等標準:菌蓋直徑大于5 cm為大菇,3~5 cm為中菇,小于3 cm為小菇。菌蓋直徑、菌蓋厚度、菌柄長度、菌柄直徑采用游標卡尺測量,誤差±0.02 mm。隨機選取各試驗分組子實體進行大中小菇分等比例、菌蓋大小、直徑、菌柄長度和直徑統(tǒng)計分析。
1.3.1 菌棒制作2月中旬按上述配方配料,采用 17 cm×58 cm×0.006 cm耐高壓聚乙烯塑料袋,每袋裝干料1.2 kg。使用裝袋機裝袋,裝袋后菌棒刺孔,孔徑6~8 mm,貼海氏海諾醫(yī)用無紡布透氣膠帶,防止高壓滅菌漲袋。使用保水膜,滅菌溫度為110~112℃,滅菌時間7~8 h。冷卻后在超凈接種車間接種。在22℃的培養(yǎng)室內(nèi)發(fā)菌直至滿袋,滿袋后立即刺孔。刺孔50個,深度為2.5 cm,直徑為4 mm。
1.3.2 越夏管理菌棒刺孔后上架完成轉(zhuǎn)色過程,在出菇棚上加蓋6針雙層遮陽網(wǎng)避光,配置噴淋設施,溫度達到35℃左右進行間歇式噴淋降溫,以防溫度過高引起菌絲生理障礙甚至死亡。
9月初將香菇菌棒外袋脫去,利用自然溫差,保持適宜的散射光以促進菇蕾的形成。頭潮菇采用敞棚式管理,出菇期間溫度15~28℃,當香菇子實體生長至八成熟時開始采摘。觀察記錄子實體生長過程,出菇時子實體性狀及產(chǎn)量。采收時各處理單獨計產(chǎn),計算出各處理的平均產(chǎn)量及生物學效率。
數(shù)據(jù)差異分析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做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菌株菌絲生長速率,見表1。
表1 菌絲生長速率 單位:mm/d
由表1可知,生長6 d后4個不同來源的L808菌株菌絲生長速率開始出現(xiàn)差異。其中L808A、L808B、L808C生長速率較快,顯著高于L808D菌絲生長速率。生長9 d后,L808A、L808B、L808C菌絲生長速率與L808D相比差異顯著,L808C與L808B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
拮抗試驗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知,L808A與其他3個供試菌株間存在遺傳學差異;L808B與L808C無拮抗現(xiàn)象,表明具有同源性;L808B和L808C與L808D有拮抗,表明存在遺傳學差異。
圖1 4個供試L808菌株拮抗試驗
子實體體積、密度比較及軟硬度評價,見表2。
表2 子實體體積、密度比較及軟硬度評價
由表2可知,以密度為指標時,L808A子實體的平均密度最大,為0.67 g/cm3,L808B(0.59 g/cm3)和L808D(0.60 g/cm3)子實體平均密度基本相當,L808C(0.57 g/cm3)子實體平均密度最小,其中L808A與L808C和L808D相比差異顯著。軟硬度評價,L808A出菇子實體最硬,L808B、L808C、L808D硬度略次之且基本相當。
供試L808菌株子實體產(chǎn)量及生物轉(zhuǎn)化率,見表3。
表3 供試L808各分組子實體產(chǎn)量
由表3可知,平均單棒產(chǎn)量排序為L808B>L808A>L808C>L808D,L808B的平均單棒產(chǎn)量最高,與L808D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L808A和L808C平均單棒產(chǎn)量相當,與L808D相比無顯著性差異。
供試L808菌株子實體性狀,見表4。
表4 不同菌株子實體性狀比較
菌蓋直徑、厚度及菌柄長度為子實體質(zhì)量的重要特征[5]。由表4可知,就菌蓋直徑和菌柄長度而言,4個菌株間無顯著差異;L808C菌蓋直徑最大,厚度最厚,平均單菇質(zhì)量最重;L808A、L808B、L808D菌蓋直徑和厚度基本相當,L808D菌柄最短,L808C和L808D菌蓋大小和菌柄長度相當;L808B平均單菇質(zhì)量最小,L808C平均單菇重量最大。
香菇子實體分等比例,見表5。
表5 香菇子實體分等比例 單位:%
由表5可知,大、中菇比例排序為L808C>L808A>L808D>L808B,L808C的大、中菇比例最高,L808C與L808A、L808B、L808D相比存在顯著性差異。
試驗結(jié)果表明,不同來源的L808菌株在實際栽培過程中存在較大差異。建議在菌種引進后對菌株進行菌絲生長速率、同源性檢驗及出菇試驗后確定栽培表現(xiàn),進而確定是否擴大栽培。本試驗各供試菌株中,L808A、L808B、L808C菌株各有優(yōu)勢,在實際生產(chǎn)中將擴大栽培。其中,L808A菌絲生長速率最高,硬度最大,平均單棒產(chǎn)量與L808B和L808C相比無顯著性差異;L808B平均單棒產(chǎn)量最高、生物學轉(zhuǎn)化率最高,但大中菇比例最低;L808C大中菇比例最高,但平均單棒產(chǎn)量低于L808B。只有L808D的各項生產(chǎn)性能都低于其他菌株,暫且凍存,以備后續(xù)做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