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春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2022年春晚的舞蹈節(jié)目《只此青綠》,演活了北宋18歲少年王希孟用近半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絹本設色畫《千里江山圖》。
在這幅曠世杰作中,“畫學”少年王希孟,從構圖、筆觸的精心駕馭到顏料、色調(diào)的大膽使用,呈現(xiàn)了他對獨特藝術境界的勇敢追求;用傳統(tǒng)繪畫高遠、深遠、平遠共三個境界的完美創(chuàng)造與融合,藝術地表達了他對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
以上論述具有啟示與聯(lián)想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由文字材料和圖畫材料、引導語和要求三部分組成的材料,以“高遠、深遠、平遠共三個境界的完美創(chuàng)造與融合”為核心,對人生進行感悟與思考。
審讀文字材料是啟動感悟與思考的關鍵,需要考生用“聯(lián)想”的鑰匙打開構思的大門。據(jù)此,可以聯(lián)想到“少年王希孟”就是現(xiàn)在的“你”,“千里江山圖”就是我們規(guī)劃的人生藍圖,如何實現(xiàn)這個人生藍圖需要躬身實踐,需要精心細心,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一言以蔽之,需要有“獨特藝術境界的勇敢追求”,這就是青年的人生境界與人生追求;這種人生境界需要“用傳統(tǒng)繪畫高遠、深遠、平遠共三個境界的完美創(chuàng)造與融合”,材料中對“三遠”進行了解讀,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后,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由此聯(lián)想到人生“三度”,也就是高遠、深遠、平遠與高度、深度、廣度完美融合,三者缺一不可。這就是材料的核心立意。
參考立意:志存高遠,攀人生之巔;轉(zhuǎn)換視角,看人生之景;品“三遠”,悟“三度”,達“境界”。
例文
人生一盞如夢,心存高深平遠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縣第五中學? 徐鶴
《只此青綠》一臺舞蹈,將千年之久的傳世絕畫演繹成對文化的溫度和人生的思考。一畫三境界,一界滿思緒。
身處人間,應虛懷若谷,志存高遠。王希孟由山下向群山望去,看什么都是高大威猛,雄偉壯觀。他不動聲色,以最基礎的構圖觸筆為起點,表達他對傳統(tǒng)繪畫的敬畏,這是他對高遠境界的理解。大明開國功臣宋濂自小家境貧寒,但渴望知識的洗禮,不惜刺骨寒風中抄書,跋山涉水中尋師。縱使老師訓斥,他仍畢恭畢敬,虛心接受,如此磨煉,如此品質(zhì),怎不成一代文臣?恰如年輕氣盛的我們,滿腔熱血,一身理想。可我們?nèi)匀灰∈貙W生身份,對于他人、他物需要抬頭仰望,對于法律和他人尊嚴要謹言慎行,心懷敬畏,從而汲取經(jīng)驗。學會尊敬和謙卑,立足實際,增加閱歷。
身處人間,應辨證關系,思慮深遠。王希孟由山前繞到山后,耳邊傳來話語“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他恍然大悟,透過表象觀其本質(zhì),潑灑青綠色調(diào)留下這錦繡河山。一場大疫封閉無數(shù)家門,互聯(lián)網(wǎng)成了抑郁解藥但也成了致命毒藥,每當出現(xiàn)網(wǎng)絡糾紛,輿論便是一邊倒的指責其中一方,仿佛罄竹難書。而這樣的危害是,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利用輿論矛頭損害國家利益,作為網(wǎng)民的我們要擦亮雙眼,深度思考,以辯證的方法去多層次看待事物,這是對自身精神境界的升華,也是一種智慧的體現(xiàn)。
身處人間,應格物致知,平遠觀物。王希孟登上高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成了山間最高的太陽,望向遠處,他正是“人間第一流”。他留下了獨特的形象,更是藝術史中的一枝獨秀。造就一番偉業(yè)后,人總會表達自己的獨特思想。蘇格拉底坦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啟功留下墓志銘“高不成,低不就,身與名,一起臭”,這不單單是才華橫溢,更是歷盡滄桑,終登高峰后的淡然觀世。作為新青年的我們,這既是我們在社會的必修課,亦是人生的新征程,當少年攀登高峰,觀云卷舒時,終將以平遠眼光重塑人生思想。
心懷高遠,思維深遠,平遠觀物,這是我們要達到的境界,更是窮極一生的真理。敬畏謙卑為筆,深邃思考做墨,自主獨特為硯,繪就我們的人生錦繡!
評點
行文視角,新穎獨特。文章以畫作者的視角,巧妙地呈現(xiàn)了王希孟畫《千里江山圖》的過程,通過作畫過程自然聯(lián)想到了“我們”,作為信息時代的青年應該如何面對復雜的社會人生呢?就是要心存高深平遠。
思路清晰,結構嚴謹。文章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然后從“身處人間,應虛懷若谷,志存高遠”“身處人間,應辨證關系,思慮深遠”“身處人間,應格物致知,平遠觀物”三個角度進行論證,結尾收束。自然圓合,不枝不蔓。
(編輯:李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