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晰玄 王建興
(1.咸陽職業(yè)技術學院,西安 712000;2.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119)
2018年,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指示安排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等文件指示,著手對高校思政課進行了新的改革與調整,決定在全國高校、科研院所設立定點培養(yǎng)單位,繼續(xù)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職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學位專項計劃”的同時,開始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培養(yǎng)專項支持計劃”。兩項專項計劃的同步實施,為逐步開展后備人才培養(yǎng)以補充思政課師資需求,建設好思政課教師隊伍,促進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基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講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讓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來講?!贬槍λ颊n教師的培養(yǎng),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六個要”的標準,指出思政課教師必須符合“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要求,這不僅是對思政課教師的要求,也是后備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是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建設人才的崇高職業(yè),需要高度重視后備人才愛黨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重視其對黨史基礎、理論政策、革命傳統(tǒng)作風的掌握,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后備人才培養(yǎng)。
黨的歷史與思政課一直以來都是息息相關的,與思政課教師更是關系密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就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chǎn)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秉h的歷史既是講好思政課的關鍵內容,也是根本遵循,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百年奮斗史本身就是精彩的思政課,內容豐富,歷久彌新,高校思政課要利用好黨史資源,講好黨史故事。
黨的歷史既是思政課,也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資源。在2005年之前,“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曾作為一項高校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課存在于高校的課程體系中。此后,高等學校推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的“兩課”教育模式,“中國共產(chǎn)黨黨史”不再列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必修課,而被列入公共選修課范疇。高校更加注重黨史學習教育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內容上的豐富,開設了多種多樣的黨史教育課程,推動黨史課程逐漸與科技、媒體融合,開設線上微黨課、同上一堂黨史課、“VR”黨史體驗課、智能機器人講黨課等特殊方式,將黨史學習與學生的興趣和先進科技結合起來,學習黨史仍然是青年學生喜歡的“思政課”。
另外,目前高校開設的四門主要思政課程,以及“形勢與政策”課程,與中國共產(chǎn)黨的發(fā)展歷程也是緊密不可分的。目前的思政課程設置主要是講述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國共產(chǎn)黨對當代青年的道德素質和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其中很多主題均與黨的歷史息息相關,并且以黨史素材作為主要支撐,所以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是思政課授課的主要內容、史料依據(jù)。在建黨百年之際,要避免把思政課講成“照本宣科”的政治宣傳,激發(fā)起學生關注黨史、熱愛黨史、學習黨史的興趣,更要以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來回答學生、說服學生、引導學生。
黨的歷史是思政課教師解答思政課問題,講授思政課精髓的必備知識,思政課教師需要鍛煉講好黨史的素質能力。在思政課教學中,思政課教師必須能夠做到將黨的歷史脈絡正確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給學生,將黨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重要人物、主要背景、理論和道路探索等內容講清楚、講明白。同時又能針對一些理論性、學術性的問題做出有理有據(jù)的回答,能夠合理創(chuàng)新地運用黨史素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鍛煉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情懷與道德情操,并能夠激發(fā)學生投入國家建設滾滾洪流的偉大志向,這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具備深厚的黨史功底。另外,思政課教師要做到政治站位高、政治信仰堅定,發(fā)揮好黨史“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作用,能夠在黨史學習的過程中感悟革命艱辛,傳承紅色基因,提升政治信仰,將自己塑造成政治信仰堅定的思政課教師。
后備人才按照培養(yǎng)相關規(guī)定及綜合特征,應該將學習黨史作為自己的個人規(guī)劃。在2021年2月20日召開的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鼓勵在全黨全社會開展各種方式的黨史學習教育。后備人才計劃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作為思政課教師培養(yǎng)的重要對象,應該加強黨史知識的儲備積累,并通過黨史學習開闊視野、鍛煉能力、提升信仰、塑造情懷。同時,后備人才以青年學生為主,黨中央一直以來高度重視青年的培養(yǎng),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骨干力量和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主力軍,加強黨史學習,能夠讓青年學生更加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為國家建設、民族復興貢獻青春的力量。另外,后備人才的學生群體的學習階段屬于中國教育體系的最高階段,重視高等教育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能夠堅定其為國家思政課建設和國家發(fā)展做貢獻的決心和毅力,以加強價值引領,避免高端人才外流。
在新的時代形勢條件下,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承擔著未來從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責任,教育引導未來青年建設祖國、復興民族,其自身也作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主力軍,需要以百年黨史充實自身、堅定信仰、錘煉素質、厚植情懷,以史為鑒,真正發(fā)揮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意義,資政育人,實現(xiàn)高效思政課鑄魂育人的重要價值,所以對后備人才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正當其時,也十分必要。
對后備人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既能夠使他們銘記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建設社會主義、實行改革的光輝歷程,通過對這一光輝歷程的學習,不斷堅定后備人才的政治信仰,堅定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信念,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重大問題與錯綜復雜的情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站穩(wěn)政治立場,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
中國共產(chǎn)黨對共產(chǎn)主義崇高信仰的貫穿于黨的任何一個奮斗階段,支撐著黨走過井岡山斗爭、長征、延安時期的艱苦奮斗和抗日戰(zhàn)爭,融合于每一個革命精神之中,是革命實踐和革命精神譜系的信仰核心。學習黨史,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高尚信仰和思想力量的來源,對于提升自身政治信仰,講好思政課信仰主題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充滿豐富的辯證理論和艱苦拼搏的奮斗事跡,在學習黨的歷史的過程中,認真總結中國共產(chǎn)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從而獲得啟發(fā),對后備人才錘煉教學能力和提升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以史為鑒,常學常新,通過學習黨史,能夠糾正自身對黨史的錯誤認知,正確學習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與祖國建設、改革的歷程,把握黨史的主流、主線和本質,端正對黨史規(guī)律的理解和認識,塑造科學的、全面的、系統(tǒng)的歷史認知。后備人才加強黨史的學習,學習和總結黨的歷史,借鑒黨史經(jīng)驗,厚積知識基礎,把握黨史發(fā)展規(guī)律,并將其轉化為個人思政課講授的能力素養(yǎng),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透過歷史正確分析黨的理論政策,正確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根本性質和重要意義,基于對黨史的掌握和理論的學習來講好思政課。
黨的革命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yǎng)劑,在黨的歷史中凝聚了許多寶貴的革命精神,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是飽含著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等偉大的精神品質的革命遺產(chǎn)。加強黨史學習要促進學史崇德、學史增信,深刻啟發(fā)后備人才繼承革命精神,賡續(xù)紅色基因,傳承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做革命精神的傳承者、教育者。
另外,通過學習黨史,充分掌握黨內的先進事例,可以激發(fā)后備人才的奮斗精神,以及在改革路上的創(chuàng)新精神,牢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磨煉其意志,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質和情懷操守。后備人才多為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yè)研究生,對黨史的學習與鍛煉更多局限于聽課式的學習吸收和書本中的閱讀學習,不能達到真正學習黨史的作用,很難塑造、提升后備人才的情懷,實現(xiàn)學史崇德的真正效果,從而增強其歷史自覺和自信,充分利用優(yōu)秀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感動、熏陶和塑造品質,厚植高尚情懷素養(yǎng)。
將黨史學習納入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引導后備人才學習黨史,借鑒黨史,達到明理、崇德、增信、力行的有效學習效果,發(fā)揮好真正作用。對后備人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能僅限于歷史的課堂講授和一般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應該綜合考慮學科特點,加強對黨史的細節(jié)專業(yè)研究,促進黨史知識轉化講課能力訓練。
對后備人才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充分考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專業(yè)特點,以及后備人才的科研能力培養(yǎng),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黨史學習活動,多組織研討式的黨史學習活動。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刻,培養(yǎng)單位可以舉辦黨史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領導人思想研究、革命精神研究、黨史與思政教育等相關主題的青年學術會議,在學術研究和思想交流中學習黨史,將論文、科研與黨史學習結合起來。
后備人才培養(yǎng)單位要依據(jù)所在地區(qū)的紅色資源、教育資源和獨有資源,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和后備人才培養(yǎng),與加強思政課建設結合起來,組織開展“思政課+黨史學習”“紅色教育+黨史”等獨特的活動,將學習黨史、感悟精神、講好思政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銘刻在后備人才的心里。引導好碩士、博士研究生在思想政治學習課和學習活動中,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學黨史,聽黨話,跟黨走,引導后備人才將黨史知識融入教學,用創(chuàng)新思維和方式講紅色故事和紅色人物,傳承紅色基因,并鼓勵其研究如何進一步探索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融合的新模式、新方法等重要課題。
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需要以黨史資料的閱讀和理解為基礎,以對歷史的脈絡梳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闡釋為最終目的,引導后備人才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學習來掌握全面的史料,通過多個角度史料的綜合來分析歷史事件發(fā)生的背景、起因、過程,以及其中的人物關系,并將歷史資料的研讀轉化為有效的研究成果和課程素材,這對于鍛煉后備人才的科研能力和思政課備課能力都具有很大益處。后備人才自身要主動閱讀黨史學習的相關文件、書籍,以及黨史文獻、原著、論文集等學術資料。
一方面,要重點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研讀《論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中國共產(chǎn)黨簡史》等黨史學習教育活動的學習資料,以學習教育活動的指示精神和目標指引來規(guī)劃學習,激發(fā)黨史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
另一方面,要加強對黨史的原始資料、年譜、傳記、研究文集等資料的閱讀,挖掘歷史真相和規(guī)律,糾正在以往學習的過程中存在的錯誤認識,解決對黨史中事件、人物、背景的誤解和模糊不清等問題,以真材實料的掌握否定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的影響,把黨史學習由了解黨史向研究黨史的深度推進。
后備人才的黨史學習教育可以提升政治信仰、積累黨史知識、豐富講課素材、塑造個人品質,但根本目的是鍛煉后備人才講好思政課,講好黨史故事,講好黨的理論政策,做好鑄魂育人工作。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不僅學術研究能力突出、理想信念更堅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更扎實,在教學技能方面也要加強儲備和歷練。教學技能集中體現(xiàn)著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后備人才的業(yè)務能力,后備人才的培養(yǎng)要重視其教學技能的不斷提升,黨史學習教育可以作為訓練教學技能的關鍵契機,開展多種途徑、多種模式、多樣平臺的黨史主題課程講課活動,如講課比賽、備課比賽、思政課實習、主題宣講等模擬授課活動,引導學生把對黨史的學習和研究轉化為課程素材和教學技巧,提升教學技能,鍛煉其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