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登峰 孔明月 宋星光 王凌碩
2022年11月1日,凌晨。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燈火通明,一聲聲指令向全世界傳遞著夢天實驗艙任務的捷報。
從10月31日發(fā)射升空,到11月1日與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在地面飛控技術人員的精準控制下,夢天實驗艙歷時13小時,在浩瀚太空劃出了一條完美的軌跡。
這份完美的背后,是操控團隊對夢天實驗艙幾十個重大應急分支的設計、上百次聯調聯試的仿真驗證、上千個故障預案的反復推演。
對身處航天飛控前沿的操控團隊來說,看似平靜的茫茫太空,潛伏著無數風險危機。他們必須具備隨時處置各類緊急突發(fā)狀況的能力,做好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的準備。
“絕大部分時候,應急預案都用不上?!辈倏刂鞴芸蓸s碩說,“但無論用不用得上,我們都會按照最高標準,進行最細致深入的準備?!睂τ趫F隊操控的航天器,每一個系統(tǒng)、每一個部件、每一個狀態(tài),可榮碩都了如指掌。同事們都說他“熟悉航天器就像熟悉自己一樣”。
每當有新任務,可榮碩總會找到航天器研發(fā)單位“追根究底”。哪怕是偶然出現的小問題,他也要問清來龍去脈。下班回家,他會拿著航天器模型,琢磨它的構型、帆板、發(fā)動機安裝……靠著這種認真的勁頭,他先后寫下了帆板控制原理、供電并網模式、艙門開關狀態(tài)等30多份任務教材,為精準操控航天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無獨有偶。擔負遙測任務的馮卓楠,憑一人之力開發(fā)出“遙測參數自動識別裝訂系統(tǒng)”,實現海量遙測參數的快速識別裝訂;與馮卓楠同在遙測崗位的姜萌哲,將中心自主研發(fā)的“航天器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能力發(fā)揮到極致,解決大型在軌航天器運行狀態(tài)智能監(jiān)視、自動判別、實時告警難題……操控團隊中的每一名成員,都在為航天器的安全在軌運行保駕護航。
2018年5月,我國首顆環(huán)繞月球軌道微衛(wèi)星“龍江二號”發(fā)射后不久,姿態(tài)失穩(wěn),跟蹤信號中斷。上行控制崗位操控主管李曉宇受命對衛(wèi)星發(fā)令,進行緊急搶救。
一條條指令從李曉宇的指尖送至遙遠的太空。情況緊急,每一條指令都是實時生成、手動發(fā)送,容不得絲毫差錯。3個小時的時間,李曉宇鉚在崗位上,有條不紊地執(zhí)行每一步操作,手動發(fā)送了幾百條指令,實時快速生成注入數據,均準確無誤。
最終,李曉宇成功牽引衛(wèi)星進入環(huán)月軌道,為世界留下了一張“最美地月合影”。這張照片,也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航天領域的合作成果,極大提升了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李曉宇的成功不是偶然。為了練就過硬的能力素質,工作7年來,他一直恪守著自己制定的工作標準:把每一條指令都當作第一條,把每一次訓練、每一個操作,都當作最重大的事情。
“航天無小事,成敗系毫發(fā)?!比肼?年來,這是團隊成員張心言聽師父李曉宇說過最多的一句話。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操控團隊始終賡續(xù)嚴慎細實、精益求精的試驗作風,始終保持“問題歸零”“任務雙想”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放過一種可能,不漏掉一個問題,不允許一點差錯,保障了我國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一次又一次任務的圓滿成功。
從牽引“神舟”、托舉“天舟”,到遙控“問天”、領航“夢天”;從嫦娥四號首次月背探測、嫦娥五號月面采樣,到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剛剛成立5 年的操控團隊,親身經歷并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天的一個個高光時刻。仰望星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操控團隊的年輕人,最愛的就是飛船和衛(wèi)星劃下的奪目軌跡,而他們心中的火焰,永遠在星河間閃耀光芒。他們始終用堅守和奮斗兌現自己的承諾,在浩瀚太空放飛一艘艘“中國船”、一顆顆“中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