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紅/文
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推進下,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以及音樂素養(yǎng)的發(fā)展問題備受關注。音樂教育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還能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小學音樂教育是學生音樂興趣培養(yǎng)的關鍵時期。然而,現(xiàn)實中存在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這對音樂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的原因,包括教學模式的僵化、音樂課程資源的單一性和各主體對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視不足。為了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本文提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利用多元化課程資源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以及積極深化音樂課程改革和改善音樂教學設施等策略。這些策略的有機結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提高其綜合素質,使音樂成為學生終身的伴侶。
音樂學習興趣與學習動力密不可分。興趣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它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音樂作為一門充滿情感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能夠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當學生對音樂感興趣時,他們更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和實踐。興趣使得學生能夠進行自主學習,培養(yǎng)了他們的自我激勵能力。這種內在的學習動力,不僅體現(xiàn)在音樂課堂上,還在其他學科和生活中得以延伸。學生通過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可以建立起更廣泛的學習動力,推動他們更好地應對學業(yè)挑戰(zhàn)[1]。同時,音樂學習興趣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音樂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或音樂專業(yè)人才,更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首先,音樂學習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感,讓他們對美和藝術更敏感。這不僅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表達能力。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也促進了學生的協(xié)作和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在合唱團、樂隊和其他音樂團體中,學生需要學會與他人協(xié)作,共同創(chuàng)造音樂作品。這不僅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意識,還提高了溝通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音樂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還有助于學生的情感發(fā)展。音樂能夠表達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增強情感管理能力。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情商和社交技能至關重要。音樂學習還提供了學生展示自我和建立自信的機會。在音樂表演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展示自己的成就,這有助于塑造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自尊心。
教學模式的僵化是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僵化的教學方式主要表現(xiàn)在小學音樂教育的課堂中,其中,教師通常依賴傳統(tǒng)的教材和方法,注重音樂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教學模式的僵化限制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造成學生的缺位。在傳統(tǒng)音樂課堂中,學生常常被動地坐在課桌前,傾聽教師的講解和示范,而缺乏積極的參與機會。這種缺乏互動導致學生難以發(fā)揮自己的音樂潛力,因為他們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或創(chuàng)造性。音樂教育應該鼓勵學生更積極地參與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傳統(tǒng)的音樂教育過度注重技能的培養(yǎng),如音階練習、音符記憶等,而忽視了音樂的情感和表達。學生可能感到音樂學習是一項繁重的任務,而非一種樂趣。為了能取得很好的音樂成績,得到老師家長的認可,學生可能會花費大部分時間學習音樂理論和技巧,而沒有足夠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或創(chuàng)意。這種過度注重技能培養(yǎng)使學生難以感受到音樂的真正樂趣,阻礙了他們的興趣培養(yǎng)。教學模式的僵化通常缺乏個性化的教育方法。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音樂學習中應得到充分尊重,但在傳統(tǒng)音樂教育中,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學生有不同的音樂興趣和天賦,應該有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音樂方向,而不是被迫學習與自己無關的內容。這種缺乏個性化教育方法限制了學生找到與自己興趣相關的音樂學習途徑,從而降低了他們的興趣水平。
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的另一個問題是音樂課程資源的單一性。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通常存在這樣的問題,即音樂課程資源過于單一,主要涉及傳統(tǒng)的音樂形式,如古典音樂,而忽視了其他音樂風格和創(chuàng)意性。
許多音樂課程缺乏多元化的音樂體驗。在某些小學音樂課堂中,課程內容仍然偏向古典音樂,而較少涵蓋流行音樂、民族音樂、世界音樂等多元音樂形式。這種單一性限制了學生對音樂的全面理解和興趣的培養(yǎng)。例如,學生可能錯過了與流行音樂相關的興趣,因為課程未涵蓋這一領域。一些音樂教育過度側重音樂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音樂創(chuàng)作的機會。在某些音樂課程中,學生可能只是被要求學會演奏他人的音樂作品,而未能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編寫自己的音樂。這種缺乏音樂創(chuàng)作的機會限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表達和音樂學習的多樣性。例如,學生可能渴望創(chuàng)作自己的音樂作品,但由于課程的單一性,他們未能實現(xiàn)這一愿望。一些音樂課程缺乏將音樂與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的元素。學生難以看到音樂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價值,因為課程未能將音樂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使得學生難以理解音樂的實際意義和興趣的培養(yǎng)。例如,學生可能不明白音樂如何與文化活動、社交互動和情感表達相關聯(lián)。
學生對音樂學習興趣不高的問題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對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視不足。在小學音樂教育中,音樂教育往往被邊緣化,被視為“副科”或“附屬科目”,這導致了多方面的問題。
音樂教育常常缺乏必要的資源支持。這包括音樂室設備、樂器和專業(yè)教材等。缺乏這些資源使音樂教育的實際開展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音樂體驗。例如,在某些學校,音樂室可能缺少合適的樂器,學生無法得到足夠的實際演奏經驗,這阻礙了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同時,經費不足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很多學校的音樂教育常常受到經費不足的困擾,這導致無法提供充足的音樂教學資源和設施維護。一些音樂教師可能沒有足夠的專業(yè)培訓。音樂教育需要教師具備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然而,由于音樂教育的邊緣化,一些教師可能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無法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育。這降低了音樂教育的質量,影響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音樂教育不應僅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應將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讓他們成為音樂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突顯了學生的獨特需求和興趣,強調了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積極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培養(yǎng)他們音樂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引導者和激發(fā)者。在音樂教育中,情感互動是關鍵。通過與學生建立親近的師生關系,教師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音樂喜好、興趣和需求。這種高效互動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xiàn)。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音樂體驗,傾聽他們的音樂喜好,以及在課堂上提供機會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2]。這種情感互動有助于建立積極的音樂學習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當學生感到自己的聲音被聽到和尊重時,他們更容易投入到音樂學習中。讓學生參與音樂決策過程,例如選擇他們喜歡的歌曲或音樂活動,對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學習興趣至關重要。這不僅讓學生感到參與,還增強了他們的音樂自信心。舉例來說,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音樂會或音樂項目中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建議,讓他們在音樂制作中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這種學生主導的音樂體驗可以激發(fā)他們更深層次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熱愛。
多元化的音樂體驗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關鍵。音樂教育應該讓學生接觸到不同類型的音樂,包括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世界音樂等。這樣的多樣性有助于滿足不同學生的音樂興趣,激發(fā)他們對音樂的好奇心。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積極尋找多元化的課程資源。在音樂課堂上,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是一種常見的方法。教師可以選擇來自不同音樂流派的作品,讓學生欣賞和探索。例如,通過播放古典音樂作品,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深厚歷史和復雜結構,而通過播放流行音樂,可以引發(fā)學生對當代音樂趨勢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討論和分享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看法,從而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關鍵[3]。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創(chuàng)造生動有趣的音樂學習情境的方法。通過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有趣的故事情境,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參與。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法來講述一個音樂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沉浸,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情感表達。這種情境式學習不僅使音樂更具趣味性,還提供了一個深入探討音樂的途徑。
音樂游戲也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通過引入音樂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玩耍的過程中學習音樂。例如,基于特定音樂主題對學生進行分組和角色設定,引導他們編排音樂短劇,然后在班級中進行評比。這種游戲化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吸收課程知識要點,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通過音樂游戲,學生不僅提升了對音樂的理解,還培養(yǎng)了協(xié)作和創(chuàng)造力。
音樂課程的改革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關鍵。學校應該更加重視音樂教育,確保音樂在課程設置中得到適當的地位。這需要深化音樂課程內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興趣。同時,學校也應該提供現(xiàn)代化的音樂設備和樂器,以改善音樂教學設施。一些學校已經開始采用跨學科的音樂教育方法,將音樂與其他學科融合。這種方法能夠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拓寬了音樂教育的邊界。例如,在不同學科中,教師可以通過音樂來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學科相關內容[4]。這樣的跨學科教育不僅使學生對音樂產生興趣,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綜合素質。改善音樂教學設施也是至關重要的。音樂教室應該充分配備相關設備,以滿足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學校可以投資購買各種樂器,如鋼琴、吉他、打擊樂器等,以提供更多實際演奏的機會。改善音樂教學設施有助于提高音樂教育的質量,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學生在設備齊全的音樂教室中可以更好地探索音樂世界,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從而更加熱愛音樂。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至關重要。學生缺乏音樂學習興趣的原因包括教學模式的僵化、音樂課程資源的單一性以及對音樂課程改革的重視不足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系列策略,包括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利用多元化課程資源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及積極深化音樂課程改革和改善音樂教學設施。將這些策略進行有機結合,可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使他們享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從而有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偠灾魳方逃粌H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藝術,相關從業(yè)者要注重通過適當的策略,使音樂成為學生終身的伴侶和靈感之源,讓他們受益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