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貴情 程 銀(通訊作者) 崔桂美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法治文化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顯著標識,法治社會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最大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具有較高的法治文化、較強的法治意識、深厚的法治思維,法治國家的建設就穩(wěn)如磐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領域全過程,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保?]288-289
法治國家建設不僅體現在法制體系建設上,更是基于一種法治思想、法治文化的建設。法治文化深刻反映了法治國家建設的步伐與程度,法治意識培養(yǎng)、法治文化建設的關鍵場域在高校,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對整個國家和社會的法治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引領和基礎性作用。但近些年來,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步伐仍滯后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需要,部分高校法治文化欠缺,奢靡腐敗之風、官僚之風彌漫。高校法治文化該如何建設,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道德建設具有什么樣的內在關聯等問題引起學界廣泛關注。
學界對新時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道德的關系研究主要基于高校法治文化的內涵、主要功能、建設的主體內容、存在問題、路徑選擇,以及道德的內涵、力量系統(tǒng)、道德支撐點、道德與法治的內在關聯等方面,形成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劉立功從依法治校的理念視角論析了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的“引導功能、教育功能、規(guī)范功能、整合功能”,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包括精神、制度、行為和環(huán)境四個要素,四要素相互聯系、互相配合,共同構成高校法治文化的統(tǒng)一體[2]。著重闡明了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功能和關鍵要素,但就高校法治文化與道德建設的關系則探究較少。彭秋歸主要從修身成德的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復興的角度著重探析了修身成德的價值,指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是修身成德的內核,應著重從“學、思、行”三方面積極踐行修身成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yǎng)[3]。錢穎萍從法治文化建設與道德的關系上闡述了道德對法治文化建設發(fā)揮支撐作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認為“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理性與道德的契合,法治治理的局限性需要道德治理的彌補,道德在法治文化的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中發(fā)揮著作用”,應著重“通過提升法律適用者的道德素養(yǎng),提升民眾對于法治文化的認同;通過道德宣傳提升民眾的守法意識,推動法治文化建設”[4],從而闡明了二者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及其重要定位,它們都是共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工具。
2019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明確了道德與法治的關系,指出道德建設總體要求應“堅持發(fā)揮社會主義法治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把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體現到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之中,以法治的力量引導人們向上向善”[5]。新時代道德建設離不開法治的引導和保障,同樣,法治文化建設也離不開道德的支撐,道德對法治文化具有滋養(yǎng)的作用,二者之間是互進互融的過程關系。因此,值此法治與道德建設盛行之時,不斷加強對高校法治文化與道德建設的內涵及作用研究就顯得尤為必要。
高校法治文化與道德建設,看似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兩條主線,但本質上二者是相通的統(tǒng)一體,正所謂“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在法治文化建設中必定要加深對道德的理解,在道德建設中又必然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只有如此,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好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道德的內核。作為司法靈魂和生命的公平正義,同樣是道德所崇尚和追求的美德。高校法治文化與道德建設雖有著緊密的耦合關系,但在內涵界定上卻也是涇渭分明。
“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對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是崇尚法治、以法治為內核而形成的一種現代法律文化。”[6]法治文化集中反映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維護社會秩序、追逐法治目標、崇尚法治精神的演化進程,是一個由低級逐步走向高級的曲折發(fā)展過程。它不僅關涉法律文化、法制文化等內容,還內蘊著與法律制度相關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中的法律現象的闡發(fā),是對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原則和法治精神的集中射影。新時代法治文化建設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內核,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建設體系,集中體現和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先進法治文化,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統(tǒng)一體。物質文化主要是以物質為載體的文化表現形式,如具體化的法律、法規(guī);精神文化是法治文化的靈魂和價值體系,如公平正義、自由平等,是更高層次的文化;制度文化是以規(guī)范、制度等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如司法制度等。三者共同構成了法治文化的基本要義。
在明晰新時代法治文化要義的基礎上理解高校法治文化會更加準確。何為高校法治文化?學者們做過諸多界定,戴仁榮認為高校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在外延上的一種表現,具有法治文化的內在品質,是“融注在高校法律關系主體中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中的法治意識、法律原則和法治精神的總和。其核心是高校法律關系主體的法治文化意識、價值追求和行為方式?!保?]吳艷則將高校法治文化界定為是“高校主體對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為核心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8]。它主要表現為高校管理者、師生員工的法治觀念、法治思維、法治意識以及行為模式。張煥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界定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內涵,指出廣義的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在治國理念和基本制度模式下根據自身特點確立的保障師生員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權利等目標的培育模式及文化形態(tài);狹義的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在法治進程中制定的校規(guī)、校紀等具體的法治文化形式,是一切對高校法治文化內涵揭示的外化活動[9]。具有其從屬性、普適性、漸進性、差異性、主導性和傳承性的特點。這些界定看似各有所異,但實質上具有其內在的一致性,都從內涵上突出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基本意涵和法治導向,為進一步探究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此基礎上,筆者認為高校法治文化首先是法治文化的屬種,其范圍遠小于法治文化,主要區(qū)別在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不同,高校法治文化的行為主體、建設主體、表現形式都主要集中在校園,主要集中反映的是高校法治建設的底蘊、導向和氛圍。它主要是指高校的管理、教學、活動中融入的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要義的文化意識與行為方式,以培養(yǎng)師生員工法治價值觀、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為導向,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的法律原則、法治精神和內在品質的法治氛圍,是高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機統(tǒng)一,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具有基礎性和引領性作用的校園文化。
道德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和底蘊,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自古就有“以德治天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并在時代變化中不斷賦予德治新的內涵。道德的力量是無窮的,中華文明中形成的“厚德載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德厚流光”等傳統(tǒng)美德,深深影響著億萬中國人民的精神。那么,何為道德?根據唯物史觀的基本定義,“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反映著一定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并為一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fā)展服務?!保?0]因而道德具有調節(jié)功能、認識功能、教育功能、內省功能和激勵功能,對社會發(fā)展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如帕托切克所說:“任何一個社會,不管它的技術基礎多好,如果沒有道德基礎,沒有一種信念,只是追逐投機和有奶便是娘的利益價值觀,這個社會必然墮落、沉淪,而且沒有前途?!保?1]道德是一種人類自我實現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類社會自我實現的內在尺度,道德無處不在,時刻深透著人們的生活。沒有道德的社會,終將是混亂不堪的社會。而與道德相行的道德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不僅對人們的言行舉止、人際關系、人自關系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約束和規(guī)范作用,而且對社會經濟生活、市場經濟管理等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10]。
高校作為道德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是各種文化匯集的高地和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搖籃,高校道德建設的好壞直接關系著整個社會乃至整個國家道德建設之成敗。因此,在筆者看來,高校道德建設是社會道德建設的主要閥門,是不斷強化師生員工道德價值觀、道德信仰、道德認同的底色文化,集中體現在高校管理、教學、活動和師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高校道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引領社會風尚和維護社會和諧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但仍不容忽視的是,目前高校道德建設仍存在一些令人堪憂的問題,部分教師道德失范、部分學生道德滑坡現象時有發(fā)生,部分學生道德意識淡薄、道德素養(yǎng)低、自私自利、缺乏公共意識和集體觀念,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師長的情況常有發(fā)生。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道德建設與法治文化建設銜接不夠、融合性不強,部分高校學生對道德的認同度和認同感不強,缺乏內心的尊崇和認同,道德的軟作用無法通過法律的硬作用映襯出來。因此,在明晰道德及道德文化內蘊的基礎上,不斷加強高校學生道德建設與法治文化建設尤為重要,這不僅能為法治文化建設提供道德支撐,同時也能為繁榮高校道德文化夯實基礎,為培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好、道德素養(yǎng)高、品行端正的新時代青年保駕護航。
高校法治文化與道德是什么樣的關系?要厘清這一問題,首先就要明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學者們長期關注的論題,從二者的關系上看,法律與道德是緊密的關系體,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益和相互推動,主要體現為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道德和法律在一定條件下會相互轉化。法律和道德都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受一定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生產力生產關系發(fā)展的影響,并且它們的目的較為一致,功能互補,內容交叉,都是人類社會重要的調控手段,但法律和道德并不能等同,二者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一是法律和道德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行為規(guī)范,具有較強的權威,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道德則是社會認可和普遍接受的行為規(guī)范,不具有強制性。二是內容結構不同。法律一般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強調權利義務對等;道德一般只以義務為內容,傾向性不同。三是調整范圍不同。一般而言,道德的調整范圍比法律的調整范圍寬泛一些,但有時二者的調整范圍又有交叉。法律與道德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任何一種單一的治理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二者的功能互補,才能實現國家和社會的有效治理。
同樣,高校作為法治宣傳、法治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是道德培育、道德文化建設的主場域。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道德建設雖有著表現形式、調整范圍、內容結構等方面的不同,但二者在建設上同樣是緊密相連的耦合關系,這是由法律和道德的關系決定的。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中必然要融入道德元素,高校道德建設中也必定要體現著法治基因。高校法治文化的精神內核與高校道德建設的價值追求不謀而合,高校法治文化的正確輿論引導作用對道德建設大有裨益。它主要體現為對學法、尊法、用法等現象的關注,有助于對法的質量本身予以反思,有助于將法治文化深入人心[12]。而對于大學生守法習慣的養(yǎng)成,高校道德建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深入人們的內心世界,促使人們認同法律精神、遵從法律規(guī)定、增強法律意識”[13]。反之,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又有助于強化道德建設,為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二者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隨著經濟轉型和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價值追求、職業(yè)理念等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出現了不少問題。高校法治文化該如何建設,成為了學者們常思不能預解的難題。道德作為與法治相伴相生的孿生姊妹,能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新時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雖取得顯著成就,但仍存在著諸多問題,尤其是一些西部偏遠地區(qū)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相對滯后,高校法治文化遭遇腐敗消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師生法治意識淡薄,法治信仰缺失。法治要發(fā)揮長久的作用,最關鍵的是人們對法治要充滿信仰,認同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規(guī),秉持現代法治理念,樹立法治思維,心中充滿對法律的敬畏,以法律為尺度和準繩。但部分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設和宣傳上更著眼于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注重體現以保障人們的民主、公平和正義的現代法治理念,致使師生員工對法治的內涵和理念缺乏應有的認識,形成習慣性的權力治理思維,法治意識淡薄,法治信仰缺失。二是部分高校的校紀、校規(guī)管理色彩濃重,缺乏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多注重管理好學校和師生員工,有時甚至會出現違反上位法進行管理的情形,缺乏必要的人文關懷,帶有濃重的行政色彩。三是個人自律不嚴、高校管理失范、法治文化底蘊不足。部分師生法治素養(yǎng)不高,在追逐利益時奉行“找關系、走后門”;同時,一些高校在管理中的“人治”文化尚未徹底根除,將“人情關系”凌駕于法治之上,講潛規(guī)則和搞“家長制”,“以‘搞形式’‘走過場’的方式應付依法治校,打著‘法治’旗號行‘人治’之實。松散的自我約束和‘選擇性’的法治執(zhí)行必然消解法治威信,使法治淪為‘形式上’的法治,法治校園難以真正實現”[14]。
由此可見,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難以推進,高校法治校園難以實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據和規(guī)章制度。近年來,隨著我國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眾多高校的管理制度、校紀校規(guī)日益完善,早已不再是制度不完善的問題,而是高校缺乏必要的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高校在法治建設中忽視了對道德的培育,沒能較好地把法治宣傳和德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致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缺乏必要的德治土壤,師生員工對法治缺乏必要的信仰和敬畏。
高校法治文化包含著多種形式的文化,既有先進的法治文化,也有滯后的法治文化。高校應建設什么樣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設應追求什么樣的價值目標,體現什么樣的文化訴求等,都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問題。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戰(zhàn)略方針,“以道德滋養(yǎng)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互相配合、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15]。闡明了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指明了總方向。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主要凸顯在道德對法治文化的價值引領方面,道德對高校法治文化的價值引領,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法治文化建設的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法治文化建設的內核,體現師生員工對法治文化建設的價值認同。中國有著豐富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資源,意蘊著深厚的道德精髓,這些道德資源可以而且也能夠為今天中國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價值范導。因此,道德文化所表達的不過是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道德文化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作用,這是當下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16]。
對此,高校就要充分挖掘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的道德文化資源,以先進的、優(yōu)秀的道德文化資源引領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發(fā)揚先進的高校法治文化精神,積極培養(yǎng)師生員工的公德和職業(yè)道德,努力提升領導干部和管理人員的公德心,把道德建設與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私德和公德的關系。私德和公德作為道德的重要內容,二者皆不可缺,正所謂人無私德則不能立,人無公德不能團。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就是要始終以道德為價值支撐,以道德滋養(yǎng)高校法治文化精神,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才能彰顯其深邃的底蘊和內在的靈魂。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方式和路徑是極其多樣的,在整個建設過程中,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形式和步伐對高校師生的影響深遠,法治文化對人們的熏陶是深入骨髓的。但部分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仍有些乏力,不能達到較好的建設效果,法治文化建設形同虛設,對師生員工法治思維、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作用不明顯,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道德建設的力量支撐。道德作為引領社會發(fā)展的基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離不開道德力量的引領和推動。道德建設對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支撐主要體現在道德夯實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為其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是彌補其局限的有效手段等方面。
一是高校道德建設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信用基礎。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最終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有序、文明和諧的交往上,但在交往過程中人們能否自覺遵守交往規(guī)則、遵循法治理念,不僅取決于法治的強制性,還取決于人們的誠信。誠信是道德的主要內核,是法治建設的基礎,一旦離開誠信,法治建設的成本就會劇增,法治建設就缺乏必要的道德土壤。因此,高校在推進法治文化建設中,首要的就是要加強高校道德建設,實現高校道德建設和法治文化建設互融互進,協同發(fā)展。
二是道德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一般來說,高校道德文化具體體現為師生員工對道德的判斷和價值觀的追求,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同樣是判斷道德的標準,反映人們的道德價值追求,這些正是忽視道德建設和道德培育而造成的結果。高校道德建設應著重以培養(yǎng)人們的正確價值追求和道德判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塑造人們的道德水準,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是高校道德建設是彌補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的有效手段。單方面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有其局限,這些局限正需要道德建設來彌補。一方面是道德建設有助于彌補法治文化建設的外部性,法治文化建設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符合現行法律規(guī)范,但無法保證人們都有知恥心,而道德建設的實現主要靠其自律,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作為內因的道德建設好,作為外因的法治文化建設才能通過道德建設起作用。另一方面是道德建設有助于彌補法治文化建設的依賴性。法治文化建設對人具有依賴性,它是人的—種活動,因而需要有德之人去執(zhí)行,法治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有德行的人,法治文化建設也應充滿德行。
道德對法治具有重要的滋養(yǎng)和補充作用,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中產生的問題必將由道德建設支撐和解決。高校道德建設只有充分與法治文化建設相融合,在道德培育中孕育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才能獲得更廣泛的道德基礎和更有效的實踐效果。道德建設如何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作用呢?主要可以通過以下三個路徑予以實現。
一是確保黨組織對高校道德建設與法治文化建設的領導。高校道德建設事關培育什么樣的青年大學生以及為誰培育青年大學生的問題,只有加強黨組織對高校道德建設的領導,才能保證高校道德建設的方向始終朝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進行。同樣,建設什么樣的高校法治文化,如何進行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仍需要學校黨委來重點把關和引領。從法理學上看,高校道德建設與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本就是相輔相成的,高校道德建設能為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推動,增強人們道德素養(yǎng)的同時也強化了人們對法治的認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融為一體,助推高校法治文化建設。
二是將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道德建設的主陣地,是培育大學生道德文化素養(yǎng)、政治素養(yǎng)等的主渠道,在對培育大學生道德品行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高校思政課對我國法治思想、法治核心要義、法治精神等的貫穿融入明顯不夠,僅有少數思政課和思政教師會從道德與法治關系的視角講述法治文化,對學生的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的培育仍不夠,道德對法治的滋養(yǎng)作用仍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對此,將法治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課,將更加有助于發(fā)揮道德對法治建設的支撐作用。
三是通過道德宣傳和教育推動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營造師生育德學法、守德遵法的文化氛圍。民眾法治觀念的形成萌芽于道德,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源于對道德的認同和遵從。高校加強對學生道德宣傳和教育,使學生準確把握好道德與法律、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培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法治觀念、法治思維,使他們在面臨社會復雜問題時既能從道德視角應對,又能從法治視角檢視,進而為社會營造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氛圍。
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引領社會法治走向的重要場域。法治社會能建成什么樣,能取得什么樣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是由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決定的。高校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人才,他們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思維方式、法治理念、道德素養(yǎng)等都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發(fā)展。如何有效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發(fā)揮道德建設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精神動力作用和彌補法治局限的作用,是需要長期深思和實踐的現實問題。但無論是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設還是在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建設進程中,道德始終是一股強大的力量,始終具有支撐作用。高校要結合自身實際,充分利用和發(fā)揮好道德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支撐作用,同頻共振地推動高校法治文化建設與道德建設協同發(fā)展,實現高校法治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的有機融合,彰顯道德在法治文化建設中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