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亮
任人唯賢,出自《尚書·咸有一德》中的“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出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的方針,就是強調選干部、用人才既要看重品德,也不能忽視才干。
任人唯賢,就是把“以德為本”“德才兼?zhèn)洹弊鳛檫x人用人的根本標準,發(fā)揮人才在治國理政中的基礎作用,提倡從善不從眾的政治主張,主張由賢德之人代表人民當家作主,克服群體的短視和非理性,進而實現(xiàn)真正的良政善治。
從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來看,“賢”在五千多年歷史長河中不同時代、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內涵和標準。但不管在何朝代,當權者都懂得“賢良居高位、則事半功倍”的道理,在朝代更迭中對于“賢能治國”的標準也幾乎趨于一致。
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回望黨的百年歷史,堅持德才兼?zhèn)洹⑦x賢任能的制度優(yōu)勢,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密碼。早在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就指出: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該以能否堅決地執(zhí)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lián)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在抗戰(zhàn)關鍵時期,他再次指出:在使用干部的問題上,我們民族歷史中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1981年,鄧小平同志倡導的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寫入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在《黨章》中增加“黨的干部”一章,明確提出“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
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興國的成功實踐證明,搞任人唯賢、五湖四海,就會群英薈萃、事業(yè)興旺;搞任人唯親、以人劃線,必然正氣不彰、事業(yè)不振。
以史為鑒,以史促行。德才兼?zhèn)湔邽檎谐#庞嗟率д邽檎貋y。把德才兼?zhèn)涞馁t能者推舉到重要崗位,是考驗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標準,其關鍵在于賢能者是否為人所知、為人所識、為人所信、為人所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好干部標準,這既是新時代黨管干部的根本指針和行動指南,也是新時代傳承任人唯賢的正確導向和根本遵循,必須正確領會、貫徹執(zhí)行。首先要善于舉“賢”。任人唯賢是一種胸懷和氣度,也是一種智慧和傳承。要從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中汲取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力量,弘揚任人唯賢思想,自覺在從政為民的工作實踐中,樹立任人唯賢的價值追求和情感認同,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zhèn)涞孽r明導向。其次要精于選“賢”。國以才興、政以才治。要堅持好干部標準,放開視野、好中選優(yōu),一把尺子量長短、一個標準分高下,不搞平衡照顧、厚此薄彼,不讓老實人吃虧,樹立重實干、重實績、敢擔當、善作為的選賢導向。再次要敢于任“賢”。良匠無棄材,明主無棄士。要合理使用干部,加強系統(tǒng)思維和科學統(tǒng)籌,棄其所短、用其所長,堅持老中青梯次配備,充分調動各年齡段干部的積極性,讓整個干部隊伍都有干勁、有奔頭、有希望,開創(chuàng)世無棄材、野無遺賢、百舸爭流、千帆競發(fā)的生動局面。
唯有如此,才能群賢畢至,黨興國興,人民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