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 陳新華
史學大家,美國匹茲保大學榮休講座教授
我也有兩三年不常見人,不僅因為疫情,也是因為我癱瘓了,不能出門。即便如此,我的日子也過下來了。不見人也有好處,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反省,反芻、檢討自己的行為。從小開始,我的學習就是多方向的吸收、回芻反思,將已掌握的資訊重新組織,吸收其中的未盡之意。直到今天,我每天還會在網上看幾份高品質的報刊,以及有關中國大陸、臺灣地區(qū)和世界其他地區(qū)的新聞?!墩撜Z》這本書如果再讀,我相信還可以找到其中的新意。
所以,我的學習是隨機的,和一個人聊天,看看新聞都會有所收獲——哪怕是躺在床上不能動彈,我也會思考一些新的問題。我受困于這個身體,但我的頭腦不會停頓,我的思想不會封閉。
今年我九十二歲了,前面四五十年我都在做專業(yè)的工作,七十歲才開始做專業(yè)外的事情。我的專業(yè)是歷史,歷史是在大宇宙里找一個定點——這就決定了我面對一個問題時,要上下看、四周看,不然我無法理解自己。我從一個歷史學家轉到如今這個方向,寫作大眾史學讀物,經常和大家講人生,這并非偶然,也不是忽然決定做的。
雖然我住在外國,但不能自外于中國,那是我的母國,那些同胞是我的手足,中國的建設與我休戚相關。我夢里都在想中國怎樣才能更好,因此不揣冒昧,有求必應。對于問我的話,我傾囊相對,也并非我覺得自己有這個能耐,我只是盡自己的責任,所謂盡其心而已。我常常舉的例子,是“精衛(wèi)填?!保约啊胞W鵡救火”的故事:“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哉?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
我不盼望我的話是金科玉律,我有錯的時候,我有偏見的時候;我的性子太急,有冒失的時候。但我對于中國的心情,與精衛(wèi)、鸚鵡的心是相通的:我不斷地投小石頭,是為了要填滿這個海;我不停撲騰翅膀,是想用羽毛上的水滴滅掉森林中的火。樹林太大了,但我盡其心。
“知識人”在大陸也叫“知識分子”。我盼望有一天,世界上沒有“知識人”這三個字,每個公民都有足夠的知識衡量周圍一切的事情:能依靠自己去了解天地宇宙、人生百態(tài),體味心里的酸甜苦辣,痛苦流淚或歡樂微笑。
假如今天必須要由知識人出來說話,有一部分人是專業(yè)的人,專業(yè)的人有專業(yè)的課題要做——世界的知識分科越來越細,非要有人做不可。我們不能忽略這個群體,但他們不能只談學問專業(yè)的事情,而必須具有大處著眼、遠處著想的氣魄。人文社會學科,更可以在大問題的方向多費點力。
我認為沒有理想的世界,“烏托邦”是不存在的。哪怕是我們認定的理想世界真正實現,隨著時間推移,“舊理想”的毛病出現了,或者“舊理想”構造者懶惰、老化,我們不免又要追尋新的理想。我不是耶穌,我也不是佛祖,我不認為普天下有標準答案,我也不認為人類社會有個終極的“完美制度”可供遵循。
假如真要讓我找出一個“理想的世界”,我愿意提出《禮記·天運·大同篇》從“小康”到“大同”的社會理想,老有所終,幼有所養(yǎng),鰥寡孤獨者有人照顧,身體健康的人有工作做,男女都有家庭;貨物要在社會流通,財富不要集中在某些人手中,而是惠及大眾。我也希望政府能“選賢與能”。我愿意做一個可以實踐的夢。
所謂人類發(fā)展有一定的模式,是18世紀的觀念,基于當時歐洲人對世界的理解。那時科學時代剛剛開始,歐洲人前所未有的自信,以為我們掌握了世界的規(guī)律、宇宙的秘密,我們可以經由思考、推演、試驗得到精確的答案。但實際上,當時的歐洲只是根據自己走過的短暫軌跡,來推測自己的未來,他們并未把亞洲和非洲的過去,作為他們參照的一部分。在當時的歐洲人眼中,非洲是殖民地,沒有決定自身命運的權利,亞洲是過去的、垂老的文明。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人類的社會未來應由“先進的”歐洲人來思考、決定;這些殖民地、“落后的文明”,應由他們來管轄乃至于教化。這種觀念,是歐洲人將自身發(fā)展的軌跡,強加于其他文明的結果。
近兩百年來中國顛顛簸簸,挫折不斷。這中間最大的錯誤,就是總盼著有一面鏡子在眼前,我們如同“螟蛉之子”一般,照著模仿就能走向現代化。然而,蠶寶寶的成長路線不可能與螢火蟲相同。中國走的這條路與日本不可能一樣,中國也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國。
唐德剛所說“歷史的三峽”,“三峽”是長江的一段,中國的黃河、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歐洲的萊茵河與多瑙河之內都沒有“三峽”。換句話說,人在人間各有自己的生命軌跡。而國家和文化體,某種意義就如同人:各人有各人的過去,各自有各自的未來,沒有一定的模式。
借用我們中國武俠小說的說法:拳經、劍譜本來都是沒有的。當然,對于我們而言,其他國家走過的途徑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我們可以跟著它走一段,也可能不跟著它走,各種可能性都有。
中國是大國眾民,不像歐洲是從城邦發(fā)展的國家。中國的國土,疆域遼闊;中國的百姓,族群多種;中國的各地區(qū),各有地理的特色——在如此復雜的中國領土內,“社會”從來不是一層,而是從鄰里鄉(xiāng)黨到天下國家,中間有許多層次;而這些“社會”,各自具有空間、時間的特色。如何包羅各自層次的“社會網絡”,組織為一個巨大的有機體,各個部分,彼此維持,又彼此牽扯?對此,必須嚴肅地思考,仔細地研究。
中國過去幾百年的輕率和浮躁,是不足為訓的。我不愿意唐突先賢,因此不愿意指名道姓?;乜礆v史,大家可以看得出:哪些人在輕飄飄地說空話,哪些人在堅持自己的意見,因為這是千秋萬世的真理。我們要往前看,往大處看。歷史上的恩怨,我們要拋在一邊;也不要因為這些恩怨而自己認為得天之命——沒有“天命”,只有“人命”。
戰(zhàn)爭對我的影響極大,不只對我一個人,而是對我這一代人。戰(zhàn)爭中的種種離亂之苦,使得我后來讀史書,分外能理解永嘉南渡、靖康南渡,以及其中人的遭遇和心情。
面對世間種種不幸,我時常懷有“無助的悲哀”,不是為我自己悲哀,而是為所有的弱者悲哀,為所有在戰(zhàn)爭中顛沛流離的人們而悲哀。
這段經歷對于我人生的影響,是我發(fā)現問題就琢磨,要弄懂它的趨向。假若因此我懂得多一點,理解這個社會多一點,世界上就少一個糊涂人。但是,我仍然常感無助,這是刻在生命里的東西。
我的任何建議,都是因時、因地、因情況而提出的。天下沒有包治百病的藥,也沒有百吃不厭的菜——哪怕山珍海味,吃到第二頓就覺得味道差了。一個蘿卜,餓的時候吃一口覺得很脆、很香,飽了之后再吃,可能就覺得又生又硬。我不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很多比我聰明的人,可能不如我會用腦子;我也不偷懶,沒事我就找問題來琢磨,一件事情完成以后,我也有檢討它的習慣。
我永遠是在找問題、分析問題,但許多問題我解決不了。如果讓我做宰相,大概皇帝會非常不喜歡——你怎么一眼看過去,到處都是漏洞和破綻呢?你為什么不看看剛剛粉刷一新的墻?所以,我肯定不能做宰相,我一輩子是個旁觀者的角色。
我沒有那么大野心,會認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我也不覺得我可以找到最大的、永恒的答案。人生在世,有幾個大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答的:存在與毀滅,以及身體機能的老化,任何人都無能為力。
我所能做的是,在能理解的范圍里看見什么現象,我能懂得它,就少一份恐慌,少一份糊涂。我無拳無勇,但我可以不懊悔,我沒有害過人。
我的學習和研究方法是歷史的,也是社會的。因此,我注視的“中國基因”,是政權基礎的社會。沒有社會“底盤”,上面就無法建構政治的大廈。簡而言之,我注視的方向: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制度,是否運作順暢?是否為老百姓的福祉而統(tǒng)治?
我希望中國人能安居樂業(yè),人人有事情做,人人有飯吃,人人不猜疑彼此,人人不彼此壓迫,大家能健康快樂地生活。這個愿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在我而言,日子不多了。我和太太之間,就生死問題經常討論,已經能夠淡然處之。理解歸理解,也有無奈之處。我比較擔心的是,哪天我閉眼走了,她怎么過。這是我心里的悲苦之處,因為我比她大12歲。照顧我的生活,我知道她相當辛苦,常常也會想著是不是應該早點走掉。但是,哪天我走了,我不知道她會怎么樣。
只有我自己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忘不掉的、盼望的是回到父母身邊。為什么我們要在故鄉(xiāng)買墳地?為什么要將祖父母、父母和兄弟的墓擺在一起?就是這個道理。
今生我還沒到終局,我能做的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盡其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