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杰
高爾基曾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思潮來概括世界文學的發(fā)展歷史,有人即套用這個公式來分析中國文學,但實在難以說明歷史上五花八門的文學主張,這聲音就逐漸消歇了;后來又改用現(xiàn)實主義和反現(xiàn)實主義的斗爭來概括,此論也是由蘇聯(lián)傳來,因適應了當時階級斗爭的需要,曾經風行一時,有些學校在集體編教材時,還以此為線索編寫出中國文學史,曾經轟動一時,當然也有反對的聲音,進行過爭論,后來卻不了了之。
以我看來,在中國文學藝術發(fā)展史上,倒是有兩種傾向是值得注意的:一是個體意識的表現(xiàn),一是群體意識之強調。前者崇尚獨立思考,重于抒發(fā)性情,后者提倡從屬觀念,重在頌圣載道。
群體思想在我國一向得到尊崇,它總是與“合群”“愛國”相聯(lián)系,而個體意識則常常受到卑視,它每與“唯我”“自私”相等同,還要被斥為“揚才露己”。其實此種觀念大謬不然。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所寫的《隨感錄三十八》里,就專門談論過這個問題。他說:“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豢上]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這便是文化競爭失敗之后,不能再見振拔改進的原因?!薄啊畟€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zhàn)?!磺行滤枷?,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fā)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shù)天才的宣戰(zhàn);——至于對別國文明的宣戰(zhàn),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這個國拿來做影子;他們把國里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贊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
魯迅在這里是泛指國民的文化思想,不是專指作家的創(chuàng)作精神,但與創(chuàng)作精神也直接相關。因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更需具有獨立思想、個體意識,更要抒發(fā)自己的感情。這種個體意識較強的作品,與后來之個性主義相通。個性主義是西學東漸以后,從西方傳過來的思潮,在“五四”時期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造了一代新文藝,但個體意識的顯現(xiàn)和張揚,則是自古有之,綿綿不斷。正是它,推動著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真正的愛國主義,當然是值得頌揚的。但是,文學有自己的要求,并不是表達愛國思想的詩文,就一定是好作品。文天祥的《正氣歌》和《過零丁洋》,是有名的愛國詩篇,但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并沒有選它們。他所持的是文學的要求。有人在刊物上發(fā)表文章提出批評,錢鍾書說,他認為這兩首詩并非上品,所以選了文天祥其他的詩,沒有選這兩篇,而且以后修訂本再版,也會堅持不選的(《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記憶的銅鏡(施亮)》)。
體現(xiàn)群體意識的頌圣載道之文,在我國是古已有之?!对娊洝分械摹绊灐?,就是頌詩的祖宗,但這類詩沒有多少文學因素,只能作祭祀侑酒之用,真正能打動讀者的,還是風、雅中抒發(fā)個人感情之作,如王風中的《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又如豳風中的《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亦在車下?!边@里所寫,都非私事,但是一唱三嘆,都表現(xiàn)了個人的感情,至為動人!
屈原的《離騷》則更是他本人受到排擠打擊之后所發(fā)的牢騷,雖然充滿愛國情懷,但通篇都是個人感情的發(fā)泄。司馬遷說:“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正因為有這么大的不平和怨氣,才能寫出千古絕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
而司馬遷本人的《史記》,也是在受到懲罰之后的悲憤之作。不但此也,在他看來,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作品,都出于困厄之中的性情之作:“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報任少卿書》)他這里說的,不全是文學作品,而文學作品則更需要個人的情感。
司馬遷寫作《史記》,不但具有這種悲憤感情,而且很強調自己的獨到見解。這種獨到的見解,不是隨心所欲而得,而是經過長期積累,有寬廣的識見而形成的:“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保ā秷笕紊偾鋾罚?/p>
《史記》是一部史書,是我國紀傳體歷史著述的開創(chuàng)之作。但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無論在敘事、寫人、對話、抒情上,都有杰出的成就。所以后代文人一直將司馬遷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看待,素有“西漢文章兩司馬”之說。還有一個司馬,則是辭賦大家司馬相如。
在當時,司馬相如不但社會地位要高于司馬遷,而且名氣也響得多。因為司馬遷是受壓迫的刑余之臣,而司馬相如的大賦深得皇上的賞識,本人也很受重視。據說漢武帝起初看到司馬相如的《子虛賦》,甚為欣賞,以為是古人之作,很感嘆不能與作者同時,恰好太監(jiān)楊得意是四川人,告知皇上,這是他的老鄉(xiāng)司馬相如所作,武帝聞知立即召之進京,相如又為之作《上林賦》,深得武帝歡心。這類大賦,雖說也要“體物寫志”,含有諷喻之意,但為了迎合皇上好大喜功的心態(tài),卻專事“鋪采摛文”,多寫后宮的豪華,夸游獵的盛況,極鋪張之能事,后人已很難體會到其中之“志”了。劉勰說:“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如果離開了情,而只追逐文辭的華麗,那就是棄本逐末,“遂使繁花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文心雕龍·詮賦》)。所以司馬遷的《史記》,今天無論治史者或習文者,都還要讀它,而司馬相如的大賦,則除了研究漢代文學史的學者以外,很少有人再去閱讀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蔣天樞先生教我們年級的先秦兩漢文學史,連佶屈聱牙的《尚書》也選了幾篇要我們讀,說這是歷史,即使難懂也要讀,而漢代大賦則只講其發(fā)展概況而不選讀文本。蔣先生對漢賦深有研究,寫有論漢賦之雙軌發(fā)展的長文,分析甚詳,他之不選教漢賦篇目,則反映了他對漢賦閱讀價值的看法。當然,現(xiàn)在人們對司馬相如的大名還是熟悉的,但他們之所以還記得這位大作家,大概是緣于他的戀愛故事:相如琴挑,卓文君私奔,夫妻倆一個當壚賣酒,一個穿著犢鼻裈洗酒甕,因此打動了人們的浪漫情懷,而并非受到他作品的感動。倒是東漢一些抒情小賦,如王粲的《登樓賦》,還有閱讀價值,因為它畢竟是個人感情的抒發(fā)??梢娫娢闹袀€體意識的重要。清人張問陶有詩云:“詩中無我不如刪,萬卷堆床亦等閑?!保ā墩撐陌耸住分撸⒎菢O端之語,倒是道出了此中的奧秘。
曹操是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權人物,做事講究實際利益,但寫起詩來,卻并不故作矜持,不講空話大話,而是敢于如實地描寫所見所聞,敢于坦率地表達自己感情,所以他是文學史上的重要詩人。他在《蒿里行》中寫當時的情況道:“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痹凇抖谈栊小分惺惆l(fā)自己情懷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都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說什么,這才是真詩。在曹操的帶動下,他手下的一批文人,也寫得很真誠坦率。如王粲的《七哀詩》云:“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标惲盏摹讹嬹R長城窟行》云:“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里。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猩髂e,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這些詩遠離儒家詩教,卻被后人譽為“建安風骨”。劉勰在《文心雕龍》里,則將它們看作時代精神的反映,贊曰:“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并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p>
陶淵明是后代所稱道的詩人。不過各人所見不同。一般人所看到的,是一個隱逸詩人、山林詩人,贊賞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但這些人住在城市里,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至少也是衣食無憂,沒有“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止”的經歷,沒有陶淵明的坦然心態(tài),在心靈上根本無法與之相通。正如魯迅所說:“他的態(tài)度是不容易學的,他非常之窮,而心里很平靜。家常無米,就去向人家門口求乞。他窮到有客來見,連鞋也沒有,那客人給他從家丁取鞋給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雖然如此,他卻毫不為意,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自然狀態(tài),實在不易模仿。他窮到衣服也破爛不堪,而還在東籬下采菊,偶然抬起頭來,悠然的見了南山,這是何等自然?,F(xiàn)在有錢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種數(shù)十盆菊花,便做詩,叫作‘秋日賞菊效陶彭澤體,自以為合于淵明的高致,我覺得不大像?!保ā段簳x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而另一些人,所看重的則是陶淵明身上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強烈的自我感情的表達。這種獨立的人格,才是陶詩的精神所在。龔自珍在《己亥雜詩》中有“舟中讀陶潛詩三首”:“陶潛詩喜說荊軻,想見停云發(fā)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俠骨恐無多?!薄疤諠摽崴婆P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薄疤諠摾诼湫郧闇?,冥報因他一飯恩。頗覺少陵詩吻薄,但言朝叩富兒門?!痹谒磥恚赵姂诙旁娭?。魯迅也看到了陶潛的另一面,提出來應該特別注意:“又如被選家錄取了《歸去來辭》和《桃花源記》,被論客贊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卻有時很摩登,‘愿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jié),空委棄于床前,竟想搖身一變,化為‘阿呀呀,我的愛人呀的鞋子,雖然后來自說因為‘止于禮義,未能進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亂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膽的。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飄飄然?!保ā丁邦}未定”草(六)》)龔自珍和魯迅,都看到了陶潛詩文中獨立不羈的品格和純真的感情。
韓愈是提倡“文以明道”的作家,但他明道之文,如《古文觀止》里收錄的《原道》《師說》,只是以大道理教訓人,并沒有文學性;而能夠打動人的,還是抒發(fā)自己感情的作品,如《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碧K軾是讀者喜歡的作家,但人們喜歡的不是他擁戴韓愈那種一本正經的面孔,而在于他因滿肚皮的不合時宜而長期處于被貶的困境中,卻能自我解脫、神游物外的精神。中國長期處于封建專制社會體制中,正直的文人經常遭受打壓,很需要這種超脫精神,才能生存下去。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這正是作家被接受、被喜愛的主要原因。何況,他的詩詞,無論是豪情萬丈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或是深情繾綣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都能深深地打動人心。
回顧中國文學史,大凡在思想統(tǒng)制最嚴的時代,都難以出好作品,而在思想較為解放的年代,個性自由了,好作品也就出來了。比如,明代初期,朱元璋、朱棣兩代都是思想統(tǒng)制極嚴的,文人動輒得咎,被殺掉很多,他們哪里敢于自由創(chuàng)作!那時出現(xiàn)了一種臺閣體,專門歌功頌德,但沒有什么好作品。到得明代中晚期,思想統(tǒng)制寬松了,哲學上陽明心學盛行,文學藝術上李贄的“童心說”、袁中郎的“性靈說”、湯顯祖的“主情說”相繼出現(xiàn),于是就引發(fā)了活躍的局面,也陸續(xù)涌現(xiàn)出好作品。
文學作品不能總是載什么孔孟所說的大道理,而沒有自己的認知和感情。無我無情之作,一定不能感動讀者。魯迅的雜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就是因為有我,講的是自己的話,抒發(fā)的是自己的感情。
首先,他能見別人所未見,言別人所不能言。比如,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曹聚仁在《申報·自由談》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殺錯了人》,其中說道:“孫中山先生辛辛苦苦做了十來年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了,袁世凱拿大權,天天殺革命黨人,甚至連十五六歲的孩子都要殺”,“這種反常狀態(tài),我名之曰‘殺錯了人?!边@種譴責,表達了革命者的義憤,很是痛快!但魯迅看了,卻并不贊成,隨即寫了一篇《〈殺錯了人〉異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說:“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之后,大殺黨人,從袁世凱那方面看來,是一點沒有殺錯的,因為他正是一個假革命的反革命者?!薄板e的是革命者受了騙,以為他真是一個筋斗,從北洋大臣變成了革命家了,于是引為同調,流了大家的血,將他浮上總統(tǒng)寶位去。到二次革命時,表面上好像他又是一個筋斗,從‘國民公仆變成了吸血魔王似的。其實不然,他不過又顯了本相?!边@個“異議”,比曹聚仁所說,要深刻得多,不但揭露了袁世凱的本相,而且也指出了革命黨人認識上的誤區(qū),是一個很重要的歷史判斷。又如: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經后世儒家的大力鼓吹,大家都認為這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但魯迅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寫過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文中說:“我中華民族雖然常常的自命為愛‘中庸,行‘中庸的人民,其實是頗不免于過激的。譬如對于敵人罷,有時是壓服不夠,還要‘除惡務盡,殺掉不夠,還要‘食肉寢皮?!说哪_尤其是一個鐵證,不小則已,小則必求其三寸,寧可走不成路,擺擺搖搖?!薄叭粍t圣人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這正因為大家并不中庸的緣故。人必有所缺,這才想起他所需。窮教員養(yǎng)不活老婆了,于是覺到女子自食其力說之合理,并且附帶地向男女平權論點頭;富翁胖到要發(fā)哮喘病了,才去打高而富球,從此主張運動的緊要。我們平時,是決不記得自己有一個頭,或一個肚子,應該加以優(yōu)待的,然而一旦頭痛肚瀉,這才記起了他們,并且大有休息要緊,飲食小心的議論。倘有誰聽了這些議論之后,便貿然決定這議論者為衛(wèi)生家,可就失之十丈,差以億里了。倒相反,他是不衛(wèi)生家,議論衛(wèi)生,正是他向來的不衛(wèi)生的結果的表現(xiàn)??鬃釉?,‘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以孔子交游之廣,事實上沒法子只好尋狂狷相與,這便是他在理想上之所以哼著‘中庸,中庸的原因?!边@是用正面文章反面看的方法,道出了問題的真相。
其次,魯迅的雜文不但講出了獨到之見,而且在行文中還總是把“我”擺進去,直接與讀者進行感情上的交流。比如,他提倡國人應開放思想,要勇于吸收外來事物,卻從自己在衣箱里找出幾面過去買的古銅鏡說起,從銅鏡背面所刻的葡萄、海馬圖案,抒發(fā)了一段感想:“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新來的動植物,即毫不拘忌,來充裝飾的花紋。唐人也還不算弱,例如漢人的墓前石獸,多是羊,虎,天祿,辟邪,而長安的昭陵上,卻刻著帶箭的駿馬,還有一匹駝鳥,則辦法簡直前無古人?,F(xiàn)今墳墓上不待言,即平常的繪畫,可有人敢用一朵洋花一只洋鳥,即私人的印章,可有人肯用一個草書一個俗字么?許多雅人,連記年月也必是甲子,怕用民國紀元。不知道是沒有如此大膽的藝術家;還是雖有而民眾都加迫害,他于是乎只得萎縮,死掉了?”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無論從那里來的,只要是食物,壯健者大抵就無需思索,承認是吃的東西。惟有衰病的,卻總想到害胃,傷身,特有許多禁條,許多避忌。但這一類人物總要日見其衰弱的,因為他終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己先就失了活氣?!保ā犊寸R有感》)又如,他談中國人的歷史命運,卻從袁世凱稱帝那一年,蔡松坡云南起義,中國和交通銀行停止兌現(xiàn)時,自己的遭遇談起。那時,他自己懷中還有三四十元中交票,可是忽而變了一個窮人,幾乎要絕食,很有些恐慌。后來終于暗暗地有了行市:開始是六折,他趕緊去買了一半,后來又漲到七折,他更高興,全去換了現(xiàn)銀,沉墊墊地墜在懷中,似乎這就是他的性命的斤兩?!暗耶斠话F(xiàn)銀塞在懷中,沉墊墊地覺得安心,喜歡的時候,卻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成了之后,還萬分喜歡?!辈倪@一點生發(fā)開去,去觀照中國歷史,他看到:“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xiàn)在還是如此,然而下于奴隸的時候,卻是數(shù)見不鮮的?!庇谑?,他將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弊詈笏l(fā)出這樣的號召:“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
正因為魯迅寫作時,將自己擺進去了,從自己的感受說起,所以他的心是與讀者相通的,他的作品才能打動讀者。
這也就可見個體意識和感情,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的重要。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將詞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兩種,前者所舉有“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等句,后者所舉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句。其實,后者何嘗“無我”,采菊、悠然的主體還是“我”,只不過隱顯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