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亮
上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符號法,下面,讓我們繼續(xù)學習另一種提高記憶效率的方法吧!
畫圖法
在前文中,我們知道了大腦的基礎(chǔ)能力是想象和聯(lián)想,也就是說大腦在處理信息時,最本質(zhì)的能力是圖像化,正所謂“一圖抵千言”。我們在閱讀文字時,如果能夠把信息直接轉(zhuǎn)換成圖像,才更符合大腦的工作模式,使記憶效率得到提高。
以下面這段文字為例: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shù)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jié)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種有畫面感的文字通常是有位置變化的,我們可以在記憶的過程中把作者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在腦海中或紙上呈現(xiàn)出來,如下圖所示。接下來我們來看這幅“圖畫”是如何輔助我們記憶的。
首先,在左側(cè)畫一個卡通小人站在長城上,代表作者,表示第一句“站在長城上”,接下來按照從下到上的位置變化進行記憶,分別是:腳——踏著腳下的方磚;手——扶著墻上的條石;大腦——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然后,在“長城”旁邊畫“三根條石”表示“單看這數(shù)不清的條石”,再在條石上面畫一塊兒寫著“2000~3000”的大條石,來表示“一塊有兩三千斤重”,接著在右側(cè)從上到下依次畫出“火車”“汽車”和“起重機”,分別對應(yīng)“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
接下來,在“起重機”的下面畫人的肩膀和手,并在旁邊畫一個“階梯”,對應(yīng)“就靠著無數(shù)的肩膀無數(shù)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最后,在最右側(cè),畫一排“小人”表示“勞動人民”,畫“問號”表示“多少”,這部分對應(yīng)的是“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在最下面畫一個向前的符號和頭、一個向后的符號和尾巴,對應(yīng)“才凝結(jié)成這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幅簡單的“圖畫”將一段文字記憶下來,這是一種非常符合大腦工作和記憶模式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