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燦
采蕺采蕺蕺漸綠,蕺山昨夜雨沾足。
越女提籃入市中,論價不止金與玉。
開時花似蕎麥花,亦能蔓生走長蛇。
龍肝鳳髓久無味,卻尋野蔌新矜夸。
聲名在世多相忌,最厭薰蕕同一器。
我歌采蕺非虛辭,采蕺歌中有深意。
——宋·張侃《采蕺歌》
這首詩首先描寫了越地女子在蕺山采蕺,而后在集市上售賣的情景。越地大約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一帶,蕺菜指的就是魚腥草。詩人寫道,蕺山昨夜下過雨,清晨上山采蕺菜的女子因此沾濕了鞋子。女子將采摘來的新鮮蕺菜帶上集市售賣,可以賣個好價錢。蕺菜的花像蕎麥的花,也能像藤蔓一樣長成長長的蛇形。人們山珍海味吃得多了,反不如吃吃這野味。贊美蕺菜是薰(香草),而不是蕕(臭草),告誡人們勿因其野生而輕視之。詩人借贊蕺菜而明志,不愿同流合污、隨波逐流。
魚腥草,古名“蕺菜”“岑草”,俗名“臭靈丹”“折耳菜”,是一味常用的清熱解毒的草藥,可以消癰排膿、利尿通淋。魚腥草在全國各地有不同吃法,有加佐料涼拌生吃的,也可連同莖葉煮湯,此外煎炒或腌漬亦佳,食之有種特殊的氣味,濃郁撲鼻。傳說春秋年間,越王勾踐戰(zhàn)敗后,曾當著吳王夫差的面嘗過糞便以表忠心,之后為了遮掩口臭而食用魚腥草。初食者可能會認為魚腥之氣太重,一時難以適應,然而久食之后,自可習慣,慢慢地更能體味出其獨特的味道,唇齒留香,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