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偉
提起元陽,人們總會想起那里的梯田。因為那一座座的“田山”,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震撼了無數人。元陽梯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知名度日漸提高,從封閉的哀牢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從此,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攝影愛好者、旅行愛好者紛至沓來。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來到元陽觀覽老虎嘴梯田時,面對腳下萬畝梯田,他激動不已,久久不肯離去,稱贊道:“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
自古以來,哈尼族就是耕種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據《尚書》記載,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進行水稻耕作。唐朝初期,哈尼族在紅河南岸哀牢山區(qū)定居下來并開墾大量梯田之后,梯田文化就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
這一點,通過哈尼人的“命名禮”就可以看出來:哈尼人出生時,家人要舉行梯田勞動儀式,在院子的地上畫出象征梯田的方格,如果生男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男孩用小鋤頭在方格內表演挖梯田的動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個七八歲的女孩在方格代表的“梯田”里表演摸螺螄拿黃鱔的動作,經過這一儀式才能擁有自己正式的名字,真正成為村寨里的一員。哈尼人出生后就將一生投放在梯田里,去世后仍然埋放在梯田旁邊的山坡上,在另外一個世界守望著梯田。哈尼人就這樣,祖祖輩輩永不中斷地把巍巍哀牢山的千山萬壑都開墾成片片田山。
除了在梯田中勞作,哈尼族家家戶戶還習慣在梯田里養(yǎng)魚。陽春三月栽過稻秧后,人們投入魚苗,任其自然生長。深秋時節(jié),在收割稻谷的同時,一籮籮鮮魚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一個民族審美觀形成與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緊密相連。作為經濟生活和一切社會生活中心的梯田農業(yè),在哈尼人的心目中是一切美的集中表現和象征。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話:梯田是小伙子的臉。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樣,若是他筑埂、鏟堤、犁耙田樣樣來得,就會得到大家的稱贊,并贏得姑娘的愛慕。姑娘美不美,關鍵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計好不好。這是因為哈尼族審美觀的出發(fā)點是勞動,梯田生產好壞和身體健壯與否是勞動的最高體現,從而也成為美的最集中體現。
因為梯田的勞作方式也影響了姑娘們的穿衣風格。哀牢山元陽縣的哈尼族姑娘,不穿裙子、長褲,愛穿一種式樣獨特的短褲。因在梯田農作中,哈尼族姑娘也是重要的勞動者,拔秧、栽秧、割稻等是她們的主要農活。因這些農活都在沒膝的田水中進行,所以穿短褲最為合適。姑娘們強健有力的大腿裸露在外面,在哀牢山陽光的照拂下變得紅潤健美。長期以來,她們也十分注重大腿的健壯美觀,每天勞動結束后,便三五成群來到夕陽下的林間溪邊,用清泉洗去腿上的田泥,再用鵝卵石反復摩擦大腿,使其保持光潔健美。
“蘑菇房”,顧名思義,就是房子的形狀如同蘑菇。如此可愛的房子,在童話書與動畫片里并不少見。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房子真正存在嗎?答案是真正存在。
蘑菇房是云南紅河州元陽梯田哈尼族人民的傳統住宅。蘑菇房的設計與建筑均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勞與智慧,他們把土基墻砌得筆直整齊,把屋架搭得穩(wěn)當結實,把屋頂鋪得滴水不漏,使座座“蘑菇房”玲瓏美觀,獨樹一幟。哈尼“蘑菇房”因其特別的結構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溫散熱性能:即使是寒氣襲人的嚴冬,屋里也會暖融融的;在烈日炎炎的夏天,里面卻十分涼爽。因此,哈尼人有“誰不會蓋蘑菇房誰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人”之說,顯然他們視“蘑菇房”為一種驕傲。
哈尼人的蘑菇房和云南的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的竹樓一樣,一般分為三層,底層放農具、關牲畜,二層是主人家的臥室客廳,三層儲存稻谷等糧食,各得其用,完美分配。
蘑菇房經久耐用,是我國民居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與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構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鄉(xiāng)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