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張海華
“篤!篤!篤篤!”空曠幽靜的山谷中,這雖然略顯單調,但依然不失節(jié)奏與美感的叩擊聲回蕩著。
誰都知道,這是啄木鳥在樹林里捉蟲——盡管真正在野外聽到過這聲音的人寥寥無幾。也難怪,別說不大留心自然的人,就是我們常年在野外尋找鳥兒的“鳥人”,聽到啄木鳥的忙碌之聲的機會也很少。
拍鳥十余年,幾乎走遍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但有件事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寧波,為什么很難見到啄木鳥?
綜合歷史記載與實際觀察,在寧波有分布的啄木鳥至少有6種,其中留鳥4種:大斑啄木鳥、星頭啄木鳥、斑姬啄木鳥、灰頭綠啄木鳥;冬候鳥1種,即蟻鴷(liè);旅鳥(即遷徙過境的鳥)1種,即棕腹啄木鳥。稀有的棕腹啄木鳥只在春秋遷徙期路過浙江,迄今在整個省內都罕有人拍到過,且不去管它。至于其他5 種或常年居住或至少越冬的啄木鳥,通常也只是個別鳥友在寧波境內見過,也有的甚至從未有人目擊并拍到過。
普通人若在野外碰到斑姬啄木鳥,恐怕不會想到這小不點竟然也是一種啄木鳥。它大約只有麻雀的三分之二那么大,乍一看,倒更像是一種山雀。它披著橄欖綠的外套,雙翅呈暗褐色,腹部密布黑色圓點,總之平淡無奇。好在“發(fā)型”倒是蠻酷的,頭頂棕紅色的羽毛梳得整整齊齊,一直延伸到后頸。白色的眉紋在小臉頰上顯得特別粗大醒目,好像是有人故意用粉筆畫上去的。但千萬別小瞧了這家伙,它那粗直如錐的喙,還有強健的腳爪,可絕對是最正宗的啄木鳥的基因。
2011年2月,在四明山的一個名為藤嶺的小山村,寧波的鳥友發(fā)現(xiàn)了難得一見的短尾鴉雀。有一天,我們好幾個人都在藤嶺的竹林里尋找短尾鴉雀,忽然聽到不遠處傳來響亮的“篤篤”聲。
“啄木鳥!”我們不約而同欣喜地喊道。
可是,這美妙的敲擊聲始終不曾“敲”到我們身邊來。忽然,李超靈機一動,掏出一枚一元硬幣,模仿啄木鳥的叩擊聲的節(jié)奏,“篤篤,篤篤,篤篤篤”地敲打著竹竿,忽急忽緩,時停時續(xù)。
沒想到,這一招還真靈!有個小家伙沖入竹林,停在一棵小樹上?!鞍呒ё哪绝B!”有人叫了起來。頓時,大家都激動了,全都手忙腳亂調轉“炮口”,對準那停在樹干上莫名張望的斑姬啄木鳥,快門聲如機關槍一般響起。小家伙最初聽到硬幣敲擊聲,估計是以為有別的不知趣的啄木鳥進入它的領地,故急急飛來查看,沒想到迎接它的是一陣猛烈的“啪啦啪啦”聲,于是很快飛走了。不過,這敲硬幣的“絕招”只能用一次,后幾天我們去藤嶺再次使用此法時,這聰明的小不點就再也不上當了。
后來,在江北的慈湖公園,我又有幸見過一次斑姬啄木鳥。然而,此后,又是很長時間不再與它重逢。直到2021 年底,在寧波四明山里,我聽到從山腳灌木叢傳來一陣熱鬧的鳥叫聲,便知道,這十之八九算是一股“鳥浪”。于是,我駐足在一旁守候,先看到了大山雀、淡眉雀鹛、褐柳鶯等不少小鳥,稍后,忽然見到一只斑姬啄木鳥,頓時大喜。
只見它用短而有力的腳趾,緊緊抓住一根病態(tài)的樹枝,上上下下攀行,不時用喙啄一啄樹皮,檢查了一番,沒什么收獲,隨即跳到了一根近乎朽木的樹枝上。在這里,它顯然有所發(fā)現(xiàn),立即對準一個位置猛啄了起來,頭甩得像撥浪鼓一樣,現(xiàn)場“篤篤”作響,木屑飛揚。我想說,近距離聽啄木鳥敲擊樹干的聲音,實在太有意思了!很快,它完成了開鑿工作,開始用舌頭卷取樹干里的小蟲。那是一條條細而白的蠕蟲,有很多,我不知那是什么昆蟲的幼蟲。它吃了好一會兒,才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然后在旁邊的小樹上又檢視了一番才飛走,似是追趕其他小鳥去了。
對于這種可愛的“迷你啄木鳥”,我了解到的還實在太少太少,但不知下次邂逅又要到何時。
其實,蟻鴷才是看上去最不像啄木鳥的啄木鳥,主要是因為它的嘴長得不像強有力的鑿子,倒像是尖利的小錐子。這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的鳥。一百多年前,瑞士作家歐仁·朗貝爾在其經(jīng)典之作《飛鳥記》中專門寫到了這種鳥,開篇就說:“蟻鴷,就是擰著脖子的鳥?!痹诶≌Z、德語、法語等多種語言中,蟻鴷一詞的含義均是“擰脖”的意思。在中文里,蟻鴷也有個俗稱,叫做“歪脖”,這是因為它在受刺激時頸部會像蛇一樣扭轉。
至于它的正式中文名“蟻鴷”,則是說這是一種特別喜歡吃螞蟻的啄木鳥?;翌^綠啄木鳥也喜歡吃螞蟻,不過更多時候是在樹上鑿洞覓食。而蟻鴷就不一樣了,它的嘴并不適于鑿開樹皮,不過其長長的具有鉤端及黏液的舌頭倒很適合伸入蟻巢中取食。因此,蟻鴷盡管會在樹上棲息,但主要還是在地面覓食。
我很早就看到過杭州鳥友在西溪濕地拍到的蟻鴷覓食的照片,非常羨慕。而我第一次見到蟻鴷,是2007年的11月13日,在鎮(zhèn)海的嵐山水庫旁。那天我到那里拍鳥,忽然見到一只灰色的小鳥停在小樹上,拍下了一看,頓時大喜,沒想到是蟻鴷??上?,它馬上就不見了。3年后的秋天,鳥友“古道西風”告訴我,在他工作的臺州某地最近一直有蟻鴷活動。為此我特意從寧波趕去,誰知蹲守了大半天,還是沒有見到。
就這樣,想把蟻鴷拍“及格”成了我一個強烈的愿望。
直到2016 年底,機會終于在不經(jīng)意間降臨了。周末,我?guī)ш犜谠弃槥成鐓^(qū)的湖畔開展親子觀鳥活動,本來想著讓小朋友們觀察一下大山雀、北紅尾鴝、烏鶇等“菜鳥”就可以了,并不指望能看到罕見鳥類。誰知那天真的很神奇,剛到湖邊,我抬頭看見光禿禿的高處樹枝停著一只小鳥,隨意舉起長焦鏡頭一看,頓時大吃一驚,忍不住喊了一聲:“??!蟻鴷!”把小朋友及家長都嚇了一跳。不過,大家已經(jīng)從我的激動的語氣中猜出,肯定發(fā)現(xiàn)“好鳥”了。
運氣很好,這只蟻鴷一直沒有飛走,大家都在望遠鏡里看得清楚。我趁機給孩子們介紹蟻鴷:這是一種不常見的啄木鳥,在寧波通常屬于春秋時節(jié)遷徙路過的旅鳥,但也有一些個體屬于冬候鳥。
后來,我又多次到云鷺灣,基本都在老地方看到了它。它通常都在地面上覓食,有時在湖畔蘆葦叢旁的紫薇樹下,有時在附近的大樹底下,當受到行人驚擾時才會飛到附近樹上躲起來。通過近距離的拍攝與觀察,我才發(fā)現(xiàn),遠看灰乎乎并不起眼的蟻鴷,原來羽色也如此精致,正如《飛鳥記》中對它的描述:“大自然完成了一幅細密畫,上面有著縱條紋、斑紋、沙點、斑點和方格等圖案?!边@種羽色與地面枯草、沙土非常相似,具有極好的保護色。有時我稍不留神就找不到它了,后來才發(fā)現(xiàn)其實它幾乎就在原地。
2017年1月14日,是我最后一次在云鷺灣見到蟻鴷。
附:啄木鳥科簡介
鴷形目啄木鳥科,生活于森林環(huán)境,飛行路徑呈波浪狀,單獨或成對活動,擅于攀木與鑿木,覓取樹皮間的昆蟲為食,也會吸取樹汁。羽色常為黑白相間或褐、綠等色。嘴直而強,舌長可伸縮,尖端有鉤。尾羽堅硬,腳短。
(據(jù)《臺灣野鳥圖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