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遙
沈大成的小說《漫步者》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座巨大的人行天橋,有一天監(jiān)控畫面顯示,它的四條布滿樓梯的腿分別動了動。從前是人來使用它,現(xiàn)在是它自己使用自己,“它好像還沒決定腿使用的先后次序,所以抬起一條腿又放回原地,試著抬起另一條腿,然后試試第三條、第四條腿”。當(dāng)它想好了如何安排四條腿的行動步驟時,它就有序地抬起和放下它們。幾天后,它身披霞光,邁開大步,輕松地走了,它周身的金屬欄桿閃閃發(fā)光。它走到郊外,走到?jīng)]有人能找到它的地方,動作越來越舒展有力,幾乎是全身瀟灑地騰躍在空中,如小馬,如豹子,最后隱入林中,消失不見了。
另一個故事《養(yǎng)蠶兒童》,講的是一個孩子養(yǎng)了一條蠶,他千方百計地阻撓這條蠶吐絲、結(jié)繭、變成蛾子。在他的實驗報告里,他幻想他的好朋友——這條蠶,一直保持著蟲子的樣子……
我很喜歡這兩個故事,一座人行天橋有一天忽然不想做天橋了,一條蠶在孩子的夢想里永遠(yuǎn)保持蟲子的模樣。
無論是一座人行天橋,還是一條蠶,它們都有權(quán)利說“不”,比起選擇做什么,選擇不做什么也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