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瀟雨 藺建旭
(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媒介文化研究也不斷呈現新的面貌。西方的媒介文化研究起步早也比較成熟,已經形成了以大眾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媒介環(huán)境學為媒介文化研究的三大主要學派。中國的媒介文化研究相對較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在借鑒吸收西方幾大理論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文化和個性特征,在研究上更是突出了媒介發(fā)展變化對文化研究的影響。
媒介文化是指在社會總體文化系統(tǒng)中,以大眾傳播媒介影響人的方式為主要原因而構成的亞文化系統(tǒng),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個體系、媒介運作方式及其中的符號、意義和價值觀,還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等多種變數?!雹?/p>
媒介文化是以媒介技術為基礎和支撐的,在某種程度上媒介文化發(fā)展史也是媒介技術發(fā)展史、科技革命的歷史。近年來,新媒體技術已經很大程度上革新了媒介文化的形式甚至內容,VR、XR、元宇宙等技術與概念的出現,將進一步拓展媒介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新媒體技術是重構人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力,同時由于這樣的改變與重構使得媒介文化成為了一個有別于傳統(tǒng)文化、民族文化的新型文化。事實證明,媒介文化對我們人類而言已經從日常生活到世界觀、價值觀進行了深刻的影響與滲透,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一部分。正如道格拉斯·凱爾納所言:“媒介文化漸漸主宰了日常生活,成為我們的注意力和活動中的一種無所不在的背景,常常也是富有誘惑力的前景”。
電影作為媒介的一種,在很大程度上也受限于新媒介技術。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電影技術研究也可以納入媒介文化研究的范疇。從最早的膠片到現在已然一統(tǒng)天下的數字化電影媒介形態(tài),“互聯網+”的思維使得電影產生了更多、更復雜的意義和意義闡釋空間。因媒介技術變化帶來的電影批評的形式、內容等的聯動變化,使得電影批評在新媒體背景下獲得新的特征和發(fā)展路徑。新媒體與電影批評作為一個媒介文化研究,具體而重要的方面也與時俱進地成為近年研究的焦點和熱點。
電影本身既是一種媒介形式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媒介文化研究的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媒介環(huán)境三個維度都與電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電影早就被視為媒介文化研究的參照對象和標本之一,也是技術革命的實踐載體之一。同樣電影的發(fā)展依賴和受限于電影技術的發(fā)展。20世紀以來的互聯網技術,尤其是VR、XR、元宇宙等技術與概念給電影的視聽呈現和觀影形式都帶來巨大變化,從而衍生出對電影的認知新領域,電影批評領域也因此發(fā)生聯動反應,產生了巨大變化,而技術革新仍在繼續(xù)?;谶@樣一種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電影批評的范式轉型和理論維度的拓展都是目前電影批評遇到的新問題,引發(fā)了新媒體技術下的電影批評的諸多層面的變化和如何進行應對的思考。
1.新媒體基本概念
新媒體的概念目前沒有統(tǒng)一公認的闡述,都是從不同方面對新媒體做出描述。比如,清華大學教授熊澄宇認為,“所謂新媒體或稱數字媒體、網絡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發(fā)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它除具有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交互即時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②這是從新媒體的概念范疇、媒介功能方面進行的描述?;緩男旅襟w的本質和特征上進行了概括。
2.新媒體與技術密不可分
“新媒體建立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新媒體主要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為基礎,以互聯網、衛(wèi)星網絡移動通訊等作為運作平臺的媒體形態(tài),它包括使用有線與無線通道的傳播方式,比如互聯網、手機媒體、移動電視、電子報紙等?!雹蹚倪@一對新媒體概念的闡釋可以得出新媒體與技術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時,新媒體因為媒體技術總是處于一種革新的過程中,使得其概念包含的范疇也在不斷擴充和變化。技術是新媒體的基礎,從而決定新媒體的具體形式、影響著內容生產。例如,VR 影像作為數字媒體新技術形成了獨特的影像敘事美學特征,包括空間上的全景敘事與沉浸式體驗方式、體驗敘事與感官主宰的自主美感、多感官參與敘事與感官化審美。這一切都建立在背后的20ms 延時、75Hz以上畫面刷新率及1K 以上陀螺儀刷新率三個關鍵的技術參數基礎上。
1.電影評論的載體發(fā)生了重要變化
由最早期的傳統(tǒng)的紙質媒介,即期刊、報紙,到傳統(tǒng)媒體的電視節(jié)目,再到當下互聯網中電影批評的各大門戶網站、微信APP、視頻平臺。例如,2005年楊勃創(chuàng)立了豆瓣,8年后豆瓣成為了一個內容區(qū)間豐富、分明的權威網站,一個具有電影、讀書、同城小組閱讀、音樂、豆瓣FM 等眾多分社區(qū)的綜合性社區(qū),其中豆瓣電影由我看影訊&購票、電視劇排行榜、預告片、分類影評等組成,是目前中國最大最權威的電影評論社區(qū)。同樣,后起之秀B 站的電影相關內容板塊也十分豐富,且具有一定的公信度,也聚集著眾多的電影愛好者和評論者??傮w上,互聯網新媒體成為了電影批評的新載體,是電影批評主要的生產和消費空間。互聯網新媒體對電影評論的傳統(tǒng)載體產生了顛覆性的改變,使得傳統(tǒng)電影評論載體即雜志、報刊等不得不在堅守傳統(tǒng)形式陣地的同時,在網絡上開辟自己的空間,以期跟上讀者閱讀習慣不斷變化的節(jié)奏。
2.電影批評主體的變化
新媒體背景下電影批評的主體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傳統(tǒng)電影批評的創(chuàng)作者往往具有知識精英的光環(huán),他們站在知識、權威、專業(yè)的制高點對電影作出批評,這些批評往往因為具有一定的理論觀點、藝術見解和審美價值而被肯定和尊敬,并與電影的創(chuàng)作形成良好互動,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者的諍友并互相推進,所以傳統(tǒng)的電影批評者具有固定的身份標簽和專業(yè)的批評水準。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期,電影評論的主體幾乎成為了全民的狂歡。一些學者將網絡影評視為是草根文化對精英權威的一種“對抗性表演”,是對抗互聯網時代、DVD 時代,大片泛濫時代受人操控的電影文化的一種奇異的顛覆性力量。以虛擬匿名為重要特征的網絡空間,使得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關注,而充分激發(fā)個體的表達欲和表現欲,放心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時刻表現出消解權威、顛覆神圣、強調差異多元的后現代哲學觀念。電影批評的權力不再為少數知識精英所壟斷,而整體下放使得普通網民和草根影迷通過互聯網上的各類網絡平臺或者個人網絡空間發(fā)聲發(fā)言,對電影做出評價。電影批評群體不分年齡、身份、地位,更存在文化修養(yǎng)、教育水平的差異,每個人每一個聲音都平等地表達對電影的見解和認知。一個8 歲孩童都會在自己喜愛的動畫電影彈幕上用一個開懷大笑的表情表達對這個電影的喜愛,這也算是簡單的影評?;谇懊嬗霸u人群體復雜的情況,網絡影評出現了高雅與粗俗、理性與感性的特征以及諷刺揶揄、嘲弄戲仿的風格。電影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語言的匯集與狂歡。正如某媒介文化理論學者所言,“‘賽博公民’與后現代主義,二者一表一里,侵蝕‘西方’認識論的存在論根基,放逐闡釋的超驗權威——偉大的終極能指或者宏大的敘述語法?!雹?/p>
3.電影批評形式的變化
傳統(tǒng)的電影批評多是發(fā)表在專業(yè)的雜志、報刊上由專業(yè)影評人撰寫的長篇文章。中國電影批評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電影批評的黃金時期,一次是20世紀30年代電影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另一次是70—80年代中國思想文化解放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但是在互聯網時代,電影批評形式已經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
由于網絡信息的非線性和即時性,電影批評者和讀者之間的即時交流、對話成為可能。以彈幕電影為例,首部彈幕電影即動畫電影《秦時明月龍騰萬里》于2014年7月31日在杭州的電影院里放映,之后的8月4日,《小時代3》在北京的電影院使用“彈幕”技術放映,因其新鮮的互動和觀影方式吸引很多觀眾二次進入影院。首先,目前電影批評的主要陣地已經從報刊、雜志轉移到互聯網絡。從早期的社區(qū)、論壇、貼吧、空間、電影門戶網站,到博客、播客、微博、彈幕、微信,為網絡新媒體電影批評帶來廣闊的發(fā)聲空間。在網絡信息非線性和即時性的空間中,一個人可以是批評主體、閱讀者和被批評者,在各種評論互動區(qū)域中跟帖、留言,使得大家交流和辯論的信息可以成千上萬條,三種身份不斷在每一個參與評論的人身上交替出現,從效果看有時很難分辨是吵得熱鬧還是百家爭鳴。其次,互聯網上影評的形式也是豐富多彩。從官方公眾號,到個人博客,到影片下面的評論區(qū),再到視頻上方的彈幕,網絡電影批評產生的形式五花八門。第三,從長度上來講,網絡影評以短為要,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從篇幅較長的影評三五行一百多字,到三五句話幾十個字,還有一句話、一個詞語、一個字比如“哈”,甚至是一個表情。
同時,這些不同形式的電影評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評論者往往從個人好惡、感性認知、情感發(fā)泄等角度進行比較隨意的撰寫,并不具備嚴肅和理性的態(tài)度,多數缺乏理論的深度。有的影評成為了膚淺的吐槽,有的成為了博人眼球的“酷評”??傮w上多為隨性而為的情緒宣泄和一閃即逝的思想碎片。
1.電影批評受資本運作影響而致使批評倫理失范
新媒體背景下的網絡影評適應時代潮流,滿足人們碎片化閱讀的習慣,是順勢而為的新形態(tài),自有它的優(yōu)勢和存在空間。同時,網絡影評在電影資本市場中難免被資本所捕獲成為資本的玩偶,從而使得電影批評的倫理失范。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發(fā)展加速了市場競爭,權威、公信度高的一些專業(yè)網站評分和具體評價成為觀眾選擇觀影的重要依據,比如豆瓣評分就已經成為受眾選擇觀影的排名第一的門戶網站。所以對標受眾擇影的參考標準,比如觀眾打分、星級推薦等出現了網絡水軍進行非客觀理性的打分,好片和爛片評論褒貶顛倒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時,一些影評博主既是影評的生產者也是公眾號的經營者,在此期間難免受到利益的誘惑進行一些不實的電影評論報道,因而誤導了觀眾、擾亂了市場,使電影批評墮入道德失信和價值失衡的境地。
2.媒介異化現象
網絡新媒體吸引和聚集了大量的人群,一開始新媒體技術成為了人們物質和精神的延伸,給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便捷的幫助和服務。隨著人們對網絡依賴程度的加深,難免成為網絡工具的附庸。網絡時代追求的是網站或者個人的流量與關注度,帶有商業(yè)性質的一切網絡行為都難逃流量和關注度的困局。如頭條、熱搜更具有關注度排行榜的顯性含義。在這樣一個互聯網生存規(guī)律中,電影批評的創(chuàng)作者出現注意力偏向生存多于內容上的理論深度也是很常見的現象。帶有商業(yè)性質的熱劇點評、熱評層出不窮,這些多以標新立異的標題或主題吸引人的關注,從而收獲巨大流量。單一的觀點評論在浩瀚的網絡新媒體海洋中總是顯得過于渺小。因此,電影批評的創(chuàng)作者相互推薦合作和多賬號對一個主題內容宣傳的矩陣式傳播形式被廣泛采用。通過多種傳播形式的推廣,以及網絡水軍的賣力評分和轉發(fā),各種熱評撲面而來使人應接不暇,受眾在其指引下“片荒”被一次次治愈。同時,這些點評觀點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們的看法與認知,看不到人的互聯網,到處都是人為的痕跡。人類和互聯網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彼此互為延伸。
1.專業(yè)影評人應積極應對網絡影評現象
新媒體時代,由于影評權力下放激發(fā)了全民影評的狂歡,出現了熱鬧繁榮的景象。但是這一繁榮喧嘩的背后卻發(fā)現是電影評論公信度的下降和批評權威性的缺失。一些專業(yè)電影批評者在網絡影評的洪流中要么有意避之減少發(fā)聲,或者追隨潮流弱化專業(yè)性、強化親民性。所以作為專業(yè)電影批評者,面對網絡新媒體出現的影評新現象,一方面要積極接納新事物、新形式,另一方面在龐大的大眾影評群體中,保持專業(yè)性和權威性,積極關注網絡影評的內容并即時修正發(fā)聲,還可以對網絡影評的重要議題或新鮮議題進行融合,拓展研究視野。
2.專業(yè)電影批評者應該肩負責任
“電影批評不僅對觀眾以一個注釋家、解剖者、警告者、啟蒙人的姿態(tài)而完成幫助電影作家創(chuàng)造理解藝術的觀眾的任務,同時還要以一個進步的世界觀的所有者和實際制作過程理解者的姿態(tài),成為一個電影作家的有益的諍友和向導”。⑤專業(yè)的電影批評者時刻謹記自己的職責,在眾聲喧嘩之中保持領路人、指引者的地位,發(fā)揮提供專業(yè)性解讀和認知的作用。同時,在新媒體網絡影評紛繁蕪雜的影評生態(tài)中重新構建理性主體和批評秩序。充分認識和警惕新媒體網絡的雙刃劍本質,用專業(yè)精神和情懷,自覺維護電影評論領域的純潔性和權威性。真正有營養(yǎng)的電影評論會被觀眾視如珍寶,多數人會自發(fā)地對其進行宣傳,在影評人和觀眾的共同努力下構建網絡影評空間的新風貌。
注釋:
①周鴻鐸.文化傳播學通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8):54.
②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23.
③石磊.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23.
④胡繼華.賽博公民:后現代性的身體隱喻及其意義[J].文藝研究,2009(7):90.
⑤夏衍.影評與劇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