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銘,劉道前,牛 勇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沈陽 110854;2.公安部刑事偵查局,北京 100741)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要求“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公安刑事技術工作以公安刑事偵查為服務核心,業(yè)務職責范圍輻射到檢法、監(jiān)察等機關案件辦理中的刑事科學技術運用和決策輔助,其法治化建設是嚴格公正司法的基礎性保障之一,也是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一環(huán)。
公安刑事技術工作經過多年發(fā)展和積累,在科技助力破案、科技創(chuàng)新應用、信息化建設、規(guī)范化標準化建設、技術設施裝備建設、專業(yè)技術隊伍建設等方面均獲得了顯著提升,為打擊治理違法犯罪活動提供科技支持,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必須清醒認識的是,盡管在強基礎、強專業(yè)、強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公安刑事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也暴露出“業(yè)務精,法律弱”的問題,需要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下,全面審視問題,補足短板,扎實推進公安刑事技術工作中的法治化建設。
法律制度的設立、實施和遵行關鍵在人,而人的行為動力關鍵在于觀念意識。推進公安刑事技術工作的法治化建設應當觀念先行、意識為先,沒有對全面推進法治化建設的深刻認識,沒有崇法遵法的法律意識,就不可能有扎實的法治化建設工作,也不可能有對法律規(guī)則的自覺貫徹與遵行。在推進公安刑事技術工作法治化建設中增強法律意識需要所有公安刑事技術工作者,一方面深刻理解“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目標任務要求,另一方面在各自的崗位上、具體工作中增強法律意識、規(guī)范意識、證據意識,明確法律規(guī)范要求,自覺依法履責。
實現國家工作法治化,是新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主線。從2007年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的目標任務,并將其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到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再到二十大發(fā)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前進號令,黨對法治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逐漸深入,對推進法治化建設的范圍和要求逐步拓展和提升[1]。具體到公安刑事技術工作的法治化建設要求,首先要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找到公安刑事技術法制化工作的立足點和著力點,在未來五年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更近完善”目標任務中落實公安刑事技術工作相關規(guī)范體系的健全化、完善化和精準化。其次,要在公安刑事科技領域不斷法制化的過程中逐步邁向法治化、融入全面的法治化進程,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思維、法治的程序、法治的方式保障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工作的有效開展。
增強法律意識還要求公安刑事科學技術人員在盡職履責過程中,自覺增進法律知識、培育法律素養(yǎng)、強化證據意識。一線刑事技術人員往往從完成工作任務和解決工作問題出發(fā),更注重專業(yè)技術知識的積累和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對于證據意識、法律素養(yǎng)則認為不直接相關,疏于學習和提高。但是,對自身從事工作所處訴訟階段的模糊不清,對回避、鑒定的法律程序要求、鑒定意見等專門性證據審查判斷重點的知識欠缺,對實體法知識的不了解和關鍵概念分辨不清等,將直接影響公安刑事科技工作的有效性及其專門性證據證明力的發(fā)揮。因而,法律素養(yǎng)應作為公安刑事科學技術人員技能和素養(yǎng)的基本組成部分之一,公安刑事科學技術人員應通過學習法律知識、進行法律培訓、觀摩法庭或出庭模擬、典型鑒定案例研習反思等活動,提升與工作職責相關法律內容的認知水平和理解力,強化法律意識、證據意識,提升法律素養(yǎng)。
就狹義的法律而言,與公安刑事科學技術有關的法律主要體現為《刑事訴訟法》《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中的散見條款。其中,《刑事訴訟法》僅規(guī)定有專門知識的人參與勘驗檢查、鑒定指派和聘請、鑒定意見及告知、申請補充、重新鑒定、精神病鑒定期間、鑒定人出庭、專家輔助人異議等鑒定與刑事訴訟直接相關的基礎性內容,大量鑒定制度內容需要通過規(guī)章等次級法律規(guī)范補足?!蛾P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是確立司法鑒定管理的基本立法,然而其僅就鑒定管理單一內容進行規(guī)定,且制定時間較早,對新的鑒定種類和鑒定發(fā)展未能涵蓋;考慮到偵查活動特殊需要對偵查鑒定有保留條款,但仍存在對偵查鑒定的特殊性探查不深、考慮不周的問題,不能滿足規(guī)范公安刑事科學技術管理的迫切需求[2]。因而,推進狹義立法,為包括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在內的鑒定制度、專門性證據規(guī)則等相關內容提供體系健全的基礎性規(guī)范是推進法律健全的首要任務。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領域的研究人員應積極參與其中,促進理論界、實務界對偵查鑒定特殊性的深化理解,積極交流以促共識,力爭在立法層面為公安刑事科學技術法治化建設預留足夠的發(fā)展空間。
就廣義的法律而言,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領域的鑒定管理、鑒定程序等基礎性規(guī)則已經制定,但尚需在體系的覆蓋面、內容的法治化、規(guī)則的精致化、更新的及時性方面持續(xù)完善。從司法部和公安部兩機構的現行鑒定法律規(guī)范制定比較來看,關于鑒定機構和鑒定人管理,司法部仍舊沿用2005年制定的《司法鑒定機構登記管理辦法》和《司法鑒定人登記管理辦法》,而公安部已于2019年對鑒定管理規(guī)定進行更新,出臺新的《公安機關鑒定機構管理辦法》和《公安機關鑒定人管理辦法》;關于鑒定程序,司法部率先于2016年更新《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而公安部則是在2017年對《公安機關鑒定規(guī)則》進行重大修訂。相較來說,盡管兩部門的鑒定規(guī)范制定和更新度各有優(yōu)長,但反思檢討公安部門鑒定規(guī)范的制定、修訂,更為側重實用性和應急性修補,在立法技術、規(guī)范全面性和精致度、立法前瞻性等方面有待加強。
此外,從更廣義的法律而言,在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領域可將法庭科學標準納入健全法律的考量范圍。如果說法律規(guī)則僅是從訴訟或者應用場景的角度為公安刑事科學技術確立基礎性的、外在的規(guī)范框架,法庭科學標準則是從科學技術的科學原理、技術要求角度為公安刑事科學技術確立專業(yè)性的、內在的規(guī)范框架。因此,從實操和發(fā)揮專門性問題解決應對價值的角度,各類法庭科學標準的制定實施就顯得更為重要。推進法庭科學標準的健全,需要有全局意識,考慮基礎和通用標準的制定、標準的體系規(guī)劃和布局、與國際標準的接軌[3];也需要關注具體,在類別化法庭科學標準中考慮科學、有效的領域分類和能力表述、標準制定質量的提升[4]、新興領域標準的及時跟進和調整[5]。
公安刑事技術法治化建設不能停留在靜態(tài)的法制體系形成及健全完善,而是需要進一步形塑法治理念、強化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手段,對標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在公安刑事技術領域的目標指向和任務需求,推進治理能力、工作能力、服務能力提升。如果說推進法律健全主要致力于前者的話,運用法律武器則主要針對后者。
運用法律武器,首先是要將公安刑事技術法治化建設中的各項制度創(chuàng)新規(guī)范在法律的框架之內,唯有如此制度創(chuàng)新方能有基本的規(guī)范性和根本的驅動力。刑事科學技術需要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精益求精的致力于案件真相發(fā)現,在探索前沿領域的科技活動中不能有條條框框的僵化限制。然而,刑事科學技術管理制度、相關證據制度等的設立和實施則需要在法律體系的框架之內、遵循法律位階的關系進行,即非有試點性特別授權,不能突破上位法而設立制度、規(guī)則、規(guī)范。當前公安刑事科學技術的相關法律僅提供了框架式規(guī)定且要根據新環(huán)境、新問題不斷調整,因而可以說法律不僅為刑事科學技術制度創(chuàng)新預留了空間,也為刑事科學技術制度創(chuàng)新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運用法律武器,還要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應對和解決刑事科學技術工作中面對的具體問題。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工作的主要成果體現在刑事訴訟中科學證據價值的發(fā)揮并進而成功追究犯罪行為人刑事責任、實現打擊懲罰犯罪的效果??茖W證據在刑事案件的偵破和案件事實的訴訟證明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科學證據既有科學性維度、技術性維度,也有法律性維度,相較而言,法律性維度是一線辦案中容易忽略的維度[6]。在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工作多年來的發(fā)展過程中,既積累了豐富的辦案經驗,也遭遇過深刻的教訓。復盤失敗案例,從中反思吸取教訓,我們發(fā)現有些時候工作失敗的主因不是業(yè)務不精、技術不強,而是對法律基本要求的疏忽甚至無視,同時,也有因對法律的不了解、對庭審質證的不適應而最終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下導致訴訟失利的情況。引此為鑒,未來的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工作在法律運用維度上,一方面要嚴守法律規(guī)則、細致判斷法律對證據資格和證明力判斷的要求,杜絕違法操作,保證刑事科學技術工作成果在科學性維度、技術性維度和法律性維度的多重適格;另一方面要在法律性維度方面變被動為主動,不僅在科學性維度、技術性維度能為訴訟中專門性問題提供可靠、可信的解答,也要在法律性維度樹立公信力,提升對刑事科技工作所涉法律知識的認知度和理解力,以及為維護法律效果據理力爭的能力。
此外,運用法律武器也意味著以法律為防御性武器,防護刑事科技人員自身免受法律責任追究風險的威脅。故意偽造證據、違反職責要求、嚴重失職、違背職業(yè)倫理等行為應受法律制裁和紀律懲戒是公安刑事科學技術領域法治化建設中應對負面狀況的必然舉措。同時,法律規(guī)則也應在防范違法犯罪行為、化解責任追究風險中發(fā)揮事前預防、事中警示、事后制裁的功能。對于公安刑事科技人員來說,防范追責風險首先應明確界定和區(qū)分職責范圍,避免越俎代庖或好心辦錯事,例如區(qū)分鑒定人員與偵查人員的身份和職責、明晰抽樣鑒定的法律授權允準范圍、抽樣授權主體等,防范因法律知識欠缺所帶來的違規(guī)風險。其次,注重規(guī)范、嚴謹表述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公安刑事科技人員履職所出具的專門性證據屬于言詞性證據,即不僅是書面的鑒定意見或專門性報告需要嚴謹規(guī)范,也要求出庭作證回答問詢、接受質證的表述準確、嚴謹和規(guī)范。再次,確立保密意識、證據意識、留痕意識。不僅應依法依規(guī)嚴守保密規(guī)則,依鑒定程序和法庭科學標準指引進行相關記錄、備案,還要考慮在敏感案件的重要節(jié)點中加強規(guī)則意識,增加自檢自律、證據保留、全程全景記錄環(huán)節(jié)。
公安刑事技術法治化建設的最終指向是使公安刑事技術形成質量更高更好的工作效果和法律收效,為嚴格公正司法提供刑事科學技術方面的支撐和輔助,并以此嵌入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更宏大背景之中。增進公安刑事技術工作的法律效果,不僅需要公安刑事科技人員在法律性維度的努力,而且需要專業(yè)知識、技術能力、經驗判斷積累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
增進法律效果要致力于增進公安刑事技術工作成果的質量。一方面,公安刑事科技工作成果的生成要素體現為“法律+X”的模式,其中X代表與鑒定意見相應的學科[7],即刑事科技實質是可以應用于刑事案件事實發(fā)現的多學科和多類別技術的集合體,不同學科、不同技術對提升刑事科技工作成果質量有不同的要求側重,例如有的依賴新試劑、新設備的研發(fā),有的著重鑒定人員經驗的積累,有的需要法庭科學標準的不斷完善等等。因此,提升公安刑事技術工作成果的質量或者說提升相應專門性證據的科學性、可靠性,有賴于分門別類地進行更為細致的區(qū)分改進規(guī)劃。同時,也需要刑科技人員群體與法律人群體更多的溝通與交流,使主導審查判斷并實質性應用刑事科技工作成果的法律人能夠理解和認識到不同類別科學證據科學性、可靠性評價維度的不同,并妥當運用刑事科技工作成果,使其發(fā)揮更精準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作為外顯因素的科學證據表述的標準化、統(tǒng)一化及新探索也是提升質量的可努力方向,其具體內容包括但不限于:鑒定能力范圍表述的統(tǒng)一、規(guī)范;鑒定術語的規(guī)范化[8];探索以似然比體系進行法庭科學證據量化評估及表述[9]。如此,不僅可以推動科學證據評價標準統(tǒng)一、規(guī)范及透明度的提升,還可以促進鑒定人和法律人的相互溝通和理解,避免法律人誤讀、誤判科學證據[9]。
增進法律效果還要跟進融合新興領域的新內容。一方面,電子數據在訴訟中應用的遍在化和取證技術的快速擴張發(fā)展,使得電子數據取證的法律規(guī)則和技術標準盡管一直在跟進式制定,但依舊未能完全滿足電子數據訴訟證明的迫切需求,因此尚需在繼續(xù)跟進式補足的同時,提倡全局性、前瞻式立法,進一步規(guī)范電子數據取證、鑒定行為,挖掘電子數據證據價值,增進圍繞電子數據進行的刑科技工作的法律效果。同時,也要敏銳注意到電子數據這一新興領域與傳統(tǒng)刑事科技的不同。概括而言,傳統(tǒng)刑事科技更多地體現為對訴訟的外圍式服務,其獨立于訴訟開展,而工作成果又進入訴訟中服務于訴訟事實發(fā)現;然而,電子數據的取證和刑事科技卻是不可分的,即電子數據的刑事技術工作要融于訴訟之中,體現更多的法律與技術的融合,這是增進法律效果在電子數據取證領域要面臨的新情勢。另一方面,刑事技術發(fā)展和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是未來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刑事技術工作要不斷收集和匯聚現場勘查信息、物證鑒定信息、多源業(yè)務信息進行融合分析,從數據中獲得科學系統(tǒng)的綜合研判結果,從而指導刑事技術工作,為現場還原重建等提供技術數據,為偵查破案提供情報支撐[10]。在刑科技管理工作方面,也應探索智慧管理新模式,強化動態(tài)監(jiān)管、數字監(jiān)管,加強刑科技工作全流程管控、訴訟應用結果反饋機制的建立健全,讓技術性監(jiān)管與法律性監(jiān)管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