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猴子還會變成人嗎?一個名叫艾瓦的6歲的孩子提出了這個疑問。《孩子提問題,大師來回答》一書的編者找到了博物學家大衛(wèi)·阿滕伯格博士來回答這個問題。他說:“猴子很善于在樹上生活。它們的手、腳適合攀爬,能摘樹上的葉子和果子吃。在這一點上,其他的動物,包括人,都比不上猴子。因此,它們并不急于改變生活方式……只要森林還容得下它們,并且還有足夠的食物,猴子們還將繼續(xù)做猴子?!?/p>
無論這個問題還是答案都還有一些言外之意。提問的孩子的意思可能是:既然人是由猴子進化而來的,為什么現(xiàn)在的猴子不能也進化成人呢?這個問題隱含著的一個意思是,人比猴子更高級,進化是一架逐漸上升的梯子,而不是一棵分杈的樹。阿滕伯格在回答時的言外之意是,人不是從今天這些種類的猴子進化而來的。人和猴子有著共同的祖先,后來在進化時——大約在距今800萬到500萬年前,它們分道揚鑣了,沿著不同的方向進化,一組進化成了人,一組進化成了猴子。猴子并不是進化程度不如人類高的動物。它們跟人類處于不同的進化路線,人和猴子是在兩條路線上同樣進化了的動物。
人跟猴子的一個區(qū)別是人沒有尾巴。這是為什么呢?古生物學家劉易斯·利基博士說:“巨型類人猿都沒有尾巴,人類是地球上至今還存活的7種巨型類人猿的一種。靈長類動物的尾巴主要起平衡作用,尤其是它們在樹枝間蕩來蕩去時,尾巴的作用更大。巨型類人猿體形巨大,主要生活在地面上,在進化過程中,我們失去了對長尾巴的需求。但人類還有尾巴的遺跡。在脊柱的末端,有一小塊骨頭叫尾骨,要是你重重地摔個屁股蹲兒,就可能把它摔碎?!被卮疬@個問題的劉易斯·利基大部分童年時光都在肯尼亞北部的荒漠上奔跑,6歲時她就發(fā)現(xiàn)了一具1700萬年前的類人猿化石,成為世界上發(fā)現(xiàn)此類化石年齡最小的人。
科普作家瑪麗·羅奇寫過一本關于消化道的科普書。她在回答另一個問題時提到了黑猩猩的適應性。有小孩問:“為什么吃下的甜玉米粒能被原樣拉出來?”羅奇說:“玉米粒上有一層致密的纖維種皮,經(jīng)得住胃酸和胃液的消化,就如同皮夾克能夠保護摩托車手一般。玉米的難消化是出了名的,它可以完整地穿過人的消化道。因此,玉米可以作為標記食物,用來測量食物從被吃下到被排出要用多長時間。記下你吃下玉米的時間,然后記下你再次見到它們的時間,兩者間隔的小時數(shù)就是它們在你的消化道里的運轉(zhuǎn)時間。如果你充分咀嚼,咬破了玉米粒的種皮,身體便能吸收玉米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了?!?/p>
“在非洲大草原,猴面包樹的種子特別堅硬,連黑猩猩也嚼不動。于是,它們得將這種種子吃上兩遍。黑猩猩會從自己的糞便里把未被消化卻已經(jīng)變軟的種子揀出來,再次輸入自己的消化道中。經(jīng)過這第二次的循環(huán),種子才會被破開。黑猩猩這么做時,還會用樹皮抹干凈自己的嘴巴。”
生物學家卡倫·詹姆斯說,2011年,科學家在野外放置了一些木質(zhì)斑馬模型,有些涂成條紋狀,有些涂成純白色,有些涂成純黑色。然后給斑馬模型都刷上膠。結果發(fā)現(xiàn),條紋狀的模型粘住的吸血飛蟲最少。這證明斑馬的條紋可能是為了驅(qū)趕吸血飛蟲。人類沒有進化出這種條紋,不過夏天你可以穿條紋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