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淑芬 劉伊寧
隨著“個體原子化”(人們之間的隔膜、疏離與冷漠,彼此間喪失了統一的有機的聯系)時代的到來,擁有邊界感、把握好社交邊界,成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邊界感,指個體能察覺出人際邊界的感知力,相比外在的身體距離,人際邊界更強調人與人之間適宜的心理距離,是個體內在的心理界限。心理學家喬治·戴德將人際邊界表述為“你的事歸你,我的事歸我”。在人際交往中,認識到“邊界”的存在十分重要。
感知人際邊界的前提,是擁有清晰的“自我邊界”。自我邊界,是一種能意識到自我與他人不同的能力,它伴隨自我意識而發(fā)展。
確立自我意識、廓清自我邊界,是個體發(fā)展的基本課題,邊界缺失會導致人際交往不愉快的發(fā)生。作家邦達列夫曾說道:“ 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邊界感?!焙瓦吔绺心:娜讼嗵?,他們的越界行為會給我們帶來一系列困擾,成為人際關系中的“隱形炸彈”。比如,控制欲過強的父母會以愛和關心之名過度干涉我們的生活;邊界感不清的朋友總是冒失地闖入我們的生活,開著無心卻傷人的玩笑。他們指手畫腳、強迫我們接受某些觀點的行為,會降低我們的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讓我們的自我意識發(fā)生扭曲,進而讓我們失去自我掌控。同時,這些難以拒絕的“侵入”也給我們帶來了情緒上的困擾,自我愧疚感和對負面評價的恐懼,讓我們容易放棄自我邊界、不斷退讓。無論是他人的干涉還是自我的迎合,當感覺到他人越過社交邊界、入侵我們的私人空間,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產生生氣、委屈、不舒服等負面情緒。
同學們也許會困惑,比起孩童時代,我們似乎更在意邊界感被冒犯,當被貼上“挑刺”“事兒多”等標簽,我們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哪里出了問題。這里要明確地告訴大家,在意個人邊界不是病,而是成長中的“棱角”。它外化著自我意識,對青少年尤為重要。青春期的大家會經歷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二飛躍期,自我意識愈發(fā)強烈、內心世界愈發(fā)豐富,長出自己的“棱角”,表現為:重視私人空間、想要獨立做主、敏感地維護自己的邊界。同時,青春期的大家也會面臨“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渴望找到自我、期待他人的認同、希望建立起獨具風格且和諧統一的自我。為保護自己的“棱角”,避免他人越界給自己帶來不快,我們應正視、覺察和確立自己的邊界。
對青少年來說,邊界感是正常的需求,也是人際交往的必修課。只需注意不可過度或過于敏感,切忌將“棱角”變成拒絕一切的冰冷,讓邊界感的林立成為社交壁壘和剝奪人情味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