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
唐代有位詩人,不僅能詩善畫,還精通音律,十七歲時就寫下了赫赫有名的詩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身在朝堂,卻心系山林,終不能遠離塵俗。他就是“詩佛”——王維。
王維的母親虔誠奉佛,最愛誦讀《維摩詰經(jīng)》。于是,孩子出生后就以其中的“維”字為名,以“摩詰”為字。相傳這就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
一、年少有為
據(jù)《集異記·王維》記載:“維妙年潔白,風姿都美,立于前行?!笨梢娡蹙S的確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
王維是官宦之后,出身于名門世家。爺爺王胄(zhòu)曾是宮廷樂師。遺傳了爺爺優(yōu)秀音樂基因的王維,曾經(jīng)在玉真公主舉辦的宴會上彈奏一曲《郁輪袍》,哀切的琵琶聲如行云流水一般,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場的觀眾。除此之外,王維的母親善于繪畫,父親尤擅詩文。在家人的熏陶下,王維溫文爾雅,才藝雙全。他十五歲初到長安,寫下了“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十七歲就創(chuàng)作了千古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二十一歲進士及第,高中狀元。一時間,王維成為長安城里達官貴胄們的新寵,紛紛邀請他到府中做客,連唐代“樂圣”李龜年,都以彈唱王維譜的曲子為榮。
在所有的人眼中,王維無異于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即將照亮整個長安城的璀璨夜空。
二、安史之亂,人生的轉(zhuǎn)折點
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范陽(治今北京)起兵叛亂。次年,叛軍破潼關(guān),進入長安。為了招攬人才籠絡(luò)人心,安祿山便要把王維爭取過來,為己所用。一心拒絕的王維想了很多推辭的辦法,他甚至偷服啞藥,可是安祿山識破了王維的苦肉計,無奈之下,王維只得出任了偽職。
一日,安祿山在洛陽的凝碧池舉行宴會,還特意召集一些梨園子弟在宴會上奏樂助興。其中一個名叫雷海青的樂工大罵叛軍,將手中的琵琶對準安祿山的頭部擲去。此舉徹底激怒了安祿山,他命人將雷海青亂刀砍死并肢解示眾。王維聽聞之后,心中傷痛不已,便寫下了《凝碧池》一詩:
萬戶傷心生野煙,
百僚何日更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
凝碧池頭奏管弦。
連王維自己也想不到的是,正是這首有感而發(fā)的詩,卻在日后救了他一命。
叛亂平定后,唐肅宗立馬逮捕了那些任過偽職的官員。王維也未能例外。這時王維的弟弟拿出這首《凝碧池》,并愿意以自己的官職來換取哥哥的性命。王維免罪復官,降為太子中允,累遷至給事中,官至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經(jīng)歷此事后,王維變得無心官場名利,開始寄情山水,參禪悟道。
三、幾度隱居,虔心向佛
“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薄安灰岳摽M心,雖居官而猶如隱者?!蓖蹙S基本上一生都在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他一生隱居了四次:第一次是開元四年(716年)隱居終南山;第二次是隱居嵩山,在此期間妻子離世,并終生未娶,后隨著摯友張九齡和孟浩然的離世,更讓他感受到人生的孤獨與苦楚;第三次是為母親丁憂隱居終南山;第四次是晚年辭官隱居終南山。
有人會問,為什么王維這么喜歡隱居呢?其實第一個原因和王維的性格有關(guān)。王維全家篤信佛教,王維也深受家庭影響。歸隱時又常與高僧參禪悟道,佛學也逐漸成了王維的人生哲學。
第二個原因就是和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身處變化無常的政局,使王維不再有早年的春風得意。他似乎看透了人世和官場,變得心灰意冷起來。他身在廟堂但心在田園,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據(jù)《舊唐書》記載,王維每天下了朝,便換上布衣芒鞋,終日打坐誦經(jīng)禮佛,“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jīng)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王維就在這種寧靜淡泊之中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表達了人們對王維的極高評價。他向往超塵脫俗、閑逸自在的田園生活,讀他的詩,腦海中總會勾畫出一幅幅恬淡寧靜的畫面,怪不得蘇軾評價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