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六
一想到過年,心里就會生出張燈結(jié)彩的歡喜。
我生長在廣西桂林南部的一個小山村,家鄉(xiāng)有句話叫做“一年不忙,忙三十夜”,說的就是為了過年這件事,人們比平時更加忙活。
而年的味道,正是在這樣的忙活中,如一鍋煮沸的糖漿,越來越濃。
大寒過后,人們要忙著大掃除,把房屋里里外外打掃干凈,架上樓梯修葺青瓦屋頂,挑著一擔(dān)棉衣、被套到河邊清洗。
這似乎成了過年開端的標(biāo)志,大人之間會興高采烈地談?wù)撨^年吃喝的一切,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期盼穿新衣、吃糖果、收紅包,在外的游子開始?xì)w家,村里漸漸人聲鼎沸,熱鬧起來。
養(yǎng)了一年的大胖豬即將成為人們口中的佳肴。殺年豬,是過年的頭等大事。
家里殺年豬,媽媽要提前一天把灶上的大鍋裝滿水,備好足夠的干柴。
當(dāng)天,天還沒亮,父母就起床了。媽媽生火,把鍋里的水煮沸。爸爸騰挪家具,擺好放豬肉的案板。
天亮后,村里的屠夫和幫忙的人陸續(xù)來到家里。爸爸和他們一起,用粗大的木棍把豬從豬圈里抬出來。大家如獲至寶,每個人都喜笑顏開,一唱一和地猜測肥豬的重量。
豬一直嚎叫,引來孩子們圍觀。調(diào)皮的孩子學(xué)豬叫,膽大的孩子趁機(jī)摸一摸豬的大耳朵。
豬被放在長凳上宰殺,屠夫一陣忙活后,大肥豬變成了兩瓣白白凈凈的鮮肉陳列在案板上。
家族里的人都來吃飯,殺年豬是值得慶賀的事情。這是一場關(guān)乎親情的家宴,亦是一場關(guān)于喜事的盛宴。
接下來的日子,爸爸把豬肉制作成臘肉、臘腸和扣肉。這是一個急不來的過程,讓人正好趁著過年的時光,享受了一段忙且慢的光陰。
做年糕也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做水浸粑。
早早地,鄰里間約定好做水浸粑的日子和地點。算好時間把大米泡軟,磨成米漿。
村里只有幾戶人家有石磨,到了年底,石磨從早到晚“吱吱呀呀”地轉(zhuǎn)不停,磨米漿的人一撥接一撥,小孩放米,大人磨漿。
有一年排隊磨米漿,輪到我家的時候天已全黑,碰到那晚停電,煤油燈的火焰在寒風(fēng)里頑強(qiáng)地飄搖。媽媽放米,爸爸磨漿,我們時而說笑,始終不覺苦惱與憂愁,心里只洋溢著快過年的興奮和喜悅。
同樣是一大早就開始了忙活,約好的人齊刷刷來到家里。一人負(fù)責(zé)生火,一人負(fù)責(zé)把米漿煮成米團(tuán),五六個人圍著一張大桌,把米團(tuán)分成小塊,每人用力揉成一個陀螺狀,接著放在模具里壓成圓塊,然后平鋪在蒸籠里蒸熟。
小孩最高興的是守到出籠,捏著一塊熱氣騰騰的水浸粑,愛吃咸的蘸醬油,愛吃甜的裹白糖,一口一口吃進(jìn)肚子里的是食物,是幸福,是滿足。
大人也是樂意的,一年一次聚在一起忙活幾天,收獲了食物,更收獲了對一年的勤勞的獎賞。
到了除夕,人們忙著貼春聯(lián),貼年畫,拜神,趕做年夜飯。我最喜歡殺魚之后把魚尾巴貼在廚房的門上,寓意“年年有余”。于我,這一習(xí)俗是一定要保留的。每年除夕,換下舊魚尾,貼上新魚尾,貼在門上的魚尾紋路,美得讓人心生歡喜。長大的人,戀著舊時光的禮物。晚飯后,生一盆火,圍坐守歲。年少的孩子只圖新,早早換上新衣出門,擠在屬于煙花爆竹的熱鬧里。
年初一,大家都早起。小孩給長輩拜年,三五成群,由村頭拜到村尾,再一窩蜂跑進(jìn)商店,買鞭炮,買泡泡糖,買干脆面。勤勞的大人這一天是閑不住的,把柴扛回家里,寓意“財進(jìn)家門”。
年初二,去外公外婆家拜年。直到十五元宵節(jié),大家都是在“今天來我家,明天去你家,后天去他家”的互相拜年中度過的。那時流行VCD、DVD,家里有影碟機(jī)的親戚,深受孩子們喜愛,去這位親戚家拜年,可以扎扎實實地看一整天港片。
熱鬧快樂的日子總是稍縱即逝,元宵節(jié)一過,小孩上學(xué),大人回到往日的生活,年就算過完了。
從前的日子慢,行路難,見面難。人聚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訴不盡的情。
如今的生活快,這也不缺,那也不缺,缺的是一種喜氣洋洋的熱鬧氣氛。
老舍在《北京的春節(jié)》里寫道:“也許,現(xiàn)在過年沒有以前那么熱鬧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現(xiàn)在是大家勞動終歲,大家也應(yīng)當(dāng)快樂的過年?!?/p>
在快樂的愿望里,希冀一個抬頭見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