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夢真, 貢歡歡, 王 琴, 周 芳
(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江蘇 南京 210029)
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 (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作為評價動脈硬化程度的指標, 已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及心血管事件密切相關[1-3]。在動脈粥樣硬化早期階段表現(xiàn)為動脈彈性和收縮力降低,以及動脈僵硬度增加。 動脈硬化的發(fā)生在血管壁結構改變和臨床表現(xiàn)出現(xiàn)之前[4]。因此,篩查動脈僵硬度的變化可能是鑒別早期血管疾病的有用方法, 有助于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baPWV 被公認為評估動脈僵硬度的“金標準”[5],作為無創(chuàng)簡易的動脈硬化測量方法,已廣泛應用于評估亞洲普通人群的動脈硬化程度[6-7]。
體質量指數(shù) (body mass index, BMI) 是影響baPWV 的重要因素之一, 既往研究表明BMI 與baPWV 呈負相關[8-9]。 而炎癥反應作為動脈粥樣硬化重要的機制之一,既往研究表明白細胞計數(shù)的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10]。 白細胞計數(shù)是否在BMI與baPWV 相關性起中介效應目前仍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進一步探究BMI 與baPWV 的相關性,同時明確炎癥反應是否介導了BMI 與baPWV 之間的相關性。
采用電腦隨機抽樣方法抽取江蘇省高郵地區(qū)成年自然人群共6 000 名。 其中4 536 名同意參加研究并簽署了書面知情同意書 (應答率為75.6%)。 28 名因缺乏baPWV、BMI 和白細胞計數(shù)而排除,最終納入的研究對象為4 508 名。
研究采用全自動VP-1000PWV/ABI 分析儀無創(chuàng)測量baPWV,相關方法參照既往研究[11-12]。 BMI=體重 (kg)÷[身高 (m)]2。 根據(jù)BMI 分為低體重組(BMI<18.5 kg/m2)、正常體重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組(BMI≥28 kg/m2)[11]。
采集人口學特征信息、身體測量指標、血常規(guī)、生化、疾病個人史和用藥史等信息。 人口學特征信息包括年齡、性別。 身體測量指標包括身高、體重、收縮壓、舒張壓。 血常規(guī)、生化指標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血糖、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和肌酐等,實驗室檢測均在我院實驗室進行。疾病個人史和用藥史,包括糖尿病、吸煙、飲酒和目前是否服用降壓藥物治療。
4 508 名研究對象平均年齡(52±12)歲,46.7%為男性,平均baPWV 為(14.8±3.3) m/s。 低體重組75 名,正常體重組2 020 名,超重組1 794 名,肥胖組619 名。 基線資料見表1。 與正常體重組相比,低體重組、超重組和肥胖組的baPWV 更高(均P<0.001)。隨著BMI 增加,各組收縮壓、舒張壓、血糖、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均增加(均P<0.001)。相較于正常體重組,低體重組、超重組和肥胖組谷丙轉氨酶(P<0.001)和谷草轉氨酶增高(P=0.001)。隨著BMI 增加,各組飲酒人群比例增加(均P<0.001),因高血壓需要接受降壓治療的比例增高(均P<0.001)。
表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s/n(%)]
表1 各組基線資料比較[±s/n(%)]
1 mmHg=0.133 kPa。
F/χ2 P 15.95 <0.001 0.52 0.672 2.57 0.464 7 188.57 <0.001 57.46 <0.001 129.36 <0.001 18.35 <0.001 50.85 <0.001 89.99 <0.001 74.92 <0.001 37.00 <0.001 5.18 0.001 3.41 0.017 22.52 <0.001 3.98 0.264 23.73 <0.001 12.50 0.006 132.55 <0.001項目 低體重組(n=75) 正常體重組(n=2 020) 超重組(n=1 794) 肥胖組(n=619)baPWV(m/s) 15.2±3.8 4.5±3.3 15.0±3.2 15.4±3.2年齡(歲) 53.3±16.6 51.9±13.3 52.3±11.4 52.3±11.3男性[n(%)] 41(54.7) 935(46.3) 847(47.2) 282(45.6)BMI(kg/m2) 17.6±0.76 22.0±1.36 25.8±1.10 29.8±1.71收縮壓mmHg) 128±19.4 133±20.6 138±20.5 144±20.4舒張壓(mmHg) 80.0±11.4 82.5±10.2 86.8±10.2 90.7±10.1血糖(mmol/L) 5.53±0.75 5.58±1.11 5.80±1.29 5.93±1.39總膽固醇(mmol/L) 4.58±0.92 4.77±0.95 5.07±0.98 5.21±1.02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 1.50±0.34 1.39±0.34 1.27±0.31 1.20±0.27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mmol/L) 2.58±0.64 2.80±0.67 3.05±0.70 3.18±0.74谷丙轉氨酶(U/L) 17.8±15.3 17.1±13.8 21.9±24.6 25.1±15.6谷草轉氨酶(U/L) 26.6±10.0 24.9±13.3 26.2±16.0 27.2±12.3肌酐(μmol/L) 66.2±13.2 65.7±15.9 66.7±15.5 68.1±21.8白細胞(×109/L) 5.98±2.08 5.63±1.59 5.94±1.61 6.18±1.63吸煙[n(%)] 29(38.7) 653(32.3) 559(31.2) 181(29.2)飲酒[n(%)] 8(10.7) 355(17.6) 418(23.3) 129(20.8)糖尿病[n(%)] 0(0) 27(1.3) 51(2.8) 14(2.3)降壓治療[n(%)] 4(5.3) 197(9.8) 294(16.4) 172(27.8)
單因素線性回歸模型顯示,年齡、男性、收縮壓、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肌酐、吸煙、飲酒、糖尿病、降壓治療和BMI 為baPWV 的潛在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2)。
多因素校正年齡、性別、收縮壓、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肌酐、吸煙、飲酒、糖尿病和降壓治療后,相較于正常體重組,低體重組、超重組、肥胖組與baPWV的β 和95%CI 分別為1.01 (0.51~1.51)(P<0.001)、-0.12(-0.27~0.02)(P=0.090)和-0.28(-0.49~-0.08)(P=0.007)(見表2)。 4 節(jié)點的RCS 函數(shù)顯示BMI與baPWV 呈非線性負相關(見圖1)。
表2 單因素和多因素廣義線性回歸分析baPWV 影響因素
圖1 RCS 函數(shù)圖
多因素回歸模型加入白細胞計數(shù)后,相較于正常體重組,低體重組、超重組、肥胖組與baPWV 的β 和95%CI 分別為1.01(0.62~1.54)(P<0.001)、-0.12(-0.26~-0.01)(P<0.001)和-0.27(-0.45~-0.07)(P<0.001)。 其中相較于正常體重組,低體重組、超重組、 肥胖組通過炎癥間接介導與baPWV 的β 和95%CI 分 別 為0.04 (0.01~0.07)(P<0.001)、0.01(0.00~0.03)(P=0.040)和0.03(0.01~0.04)(P<0.001)(見表3)。 白細胞計數(shù)分別介導了3.3%、11.4%、9.8%的低體重、超重和肥胖與baPWV 的相關性。
表3 BMI 通過白細胞對baPWV 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對于正常體重組, 低體重組、超重組和肥胖組白細胞水平更高, 炎癥反應介導了BMI 與baPWV 的相關性。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BMI 與baPWV 呈負相關。Tang 等[9]納入578 名中老年健康體檢人群,發(fā)現(xiàn)BMI 與baPWV 呈負相關(β=-0.06,P=0.042)。 Yang 等[8]分析了414 名中國老年社區(qū)人群,研究發(fā)現(xiàn)BMI 與baPWV 呈負相關(β=-0.190,P<0.001)。 此外反映外周動脈疾病的踝臂指數(shù)與BMI 呈正相關[11],表明BMI 與外周血管疾病呈負相關。 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低體重人群患動脈硬化風險更高。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炎癥反應參與BMI影響baPWV 的過程, 在評估BMI 與baPWV 相關性時要充分考慮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
既往研究發(fā)現(xiàn), 白細胞計數(shù)可反映自然人群機體的炎癥水平[13-14]。 炎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15],實驗性研究也表明炎癥是動脈硬化重要參與因素[16]。 本研究BMI 與baPWV 呈非線性負相關可能的機制為低體重組白細胞計數(shù)高,低體重組白細胞計數(shù)顯著高于體重正常組(5.98×109/L 比5.63×109/L,P<0.001),可能炎癥反應介導BMI 與baPWV的相關性。 因本研究僅白細胞計數(shù)1 個炎癥指標,只能解釋部分相關性。
本研究有如下不足。首先本研究為橫斷面研究設計,不能解釋BMI 與baPWV 相關性之間的因果關系。其次,雖然校正了一系列影響baPWV 的混雜因素,未知的混雜因素可能影響B(tài)MI 與baPWV 的相關性。 最后,炎癥反應影響了BMI 與baPWV 相關性需機制方面的研究進一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