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日子手邊最愛翻開的書是一本口述回憶錄,叫《一百年,許多人,許多事》,講述者楊苡是一位外國文學研究者,不過,她更為人所知的身份是《呼嘯山莊》的翻譯者。在這部世界級名著現(xiàn)有的幾十個中譯本里,楊苡的版本是女性氣質(zhì)最強、最受歡迎的,包括《呼嘯山莊》這個經(jīng)典的題名,也是由她創(chuàng)造并自此被沿用下去的。
楊苡1919年出生于天津的顯赫世家,用現(xiàn)在的話說,大概就叫“老錢”。楊苡的父親早亡,生母為妾,大母當家,家族內(nèi)部的關(guān)系是保守且錯綜復雜的,按她的說法,自己初次讀到巴金的《家》時驚為天人,覺得這怎么和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一模一樣。少女時代的楊苡在新文化運動的熏陶中成長起來,念的是包容開放的教會女校,后又在富有傳奇色彩的西南聯(lián)大和中大求學。說是說100年,其實短短三四百頁,也只剛剛從家族往事講到抗戰(zhàn)勝利那年而已。最后,一切被定格在那句——“流亡的日子總算結(jié)束了,生活也該安定下來了吧”。彼時的楊苡歷經(jīng)動蕩,也不過才二十六七歲,一個已婚、已育但沒有放棄學業(yè)的年輕女性,站在復員歸家的甲板上迎接著風,迎接著未來。
據(jù)本書的作者,也即采訪者和整理者俞斌所說,早在2010年,他就下定決心要為楊苡先生做一部口述史,可惜由于當事人對講述中所涉及的種種人事的保護和顧慮,這個計劃并沒有順利地推進下去。直到2019年,也就是楊苡先生跨入百歲高齡之時,她又主動提起了這樁未完成的心愿——所幸于此,我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年輕讀者才得以窺探到另一個時空的“那些人,那些事”。
或許正是緣于這次的“放下”和“松口”,也感謝整理者的悉心保留,這部回憶錄不但沒有暮氣沉沉的老者調(diào)性,反而擁有著異常鮮活的氣息——楊苡在百歲后依然保持著高強度的記憶力,清晰的思路,當然,還有她攜帶一生的少女的天真和率性。由于她的階層和經(jīng)歷,她所提及的同齡人,很多都曾是或?qū)⑹侵袊F(xiàn)代史上的大人物,他們就像一個圓上的各種散點,一片夜空里的無數(shù)星星,經(jīng)由她的指認,以奇妙的方式彼此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更清晰、更具體的形狀。而她特有的輕松活潑的語氣,又使那些長存歷史的名字顯得真實且親近。大膽點說,讀這本書,有時就像在跟一位圈內(nèi)人打聽明星八卦,只不過娛樂明星與我們相隔的是空間距離,而出現(xiàn)在楊苡回憶錄里的明星,則與我們隔著更縹緲的時間的距離。
然而,對她自己來說,在漫長的人生路上走得越久,就離過去的人和事越遠;越遠,也越像夢。這些細枝末節(jié)的講述,既是歷歷在目的回溯,又像是腳踩云端的一場幻夢。
整本書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幾個關(guān)于寫信的片段。寫信是她的年代里最普遍的交流方式,也被她長久地保留下來。楊苡從少女時代就很愛寫信。不同的人,不同的處境,不同的故事,也有各自不同的被記住或遺忘的結(jié)局。
在中西女中讀書時,楊苡養(yǎng)成了看好萊塢電影的愛好。當時她最喜歡的女演員是瑙瑪·希拉,于是異想天開給對方寫了封信,還真的寄了出去。
“有次看了她主演的電影后很激動,就寫了一封很長的英文信。信里當然除了表達對她的仰慕、贊美她的演技之外,還說我愛我的國家,好萊塢電影里出現(xiàn)的中國人常常是丑化的,而她從不演這樣的電影。我還說希望有一天能看到她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她演朱麗葉一定特別好。捎帶著我還說,最好某某來演羅密歐?!?/p>
神奇的是,楊苡真的收到了對方的回信,一張六寸的簽名照片。遭到同學質(zhì)疑后,她還特意用唾沫驗證了照片上的筆跡。兩個陌生人,隔著年紀和文化,隔著太平洋,竟在一百年前有過這樣一次真實的互動。有趣的是,后來好萊塢翻拍莎劇,瑙瑪·希拉真的演了朱麗葉,楊苡說,“當然和我的建議沒關(guān)系,但我還是很興奮,像是預言成真似的?!?/p>
從中學起,楊苡就認識了巴金的大哥李堯林,也就是她口中的大李先生。大李先生在南開中學教書,為人低調(diào),并不主動提及自己與巴金的關(guān)系。他學生的姐姐剛好是楊苡在中西女校的同學,兩人就此認識,時常見面,也保持通信。后來楊苡把這些信編上號,放在一個漂亮的盒子里,帶去了昆明。不同于與趙瑞蕻之間魯莽懵懂的戀愛與婚姻,不同于與穆旦的相見恨晚的“友達以上”,大李先生在楊苡心中是一個崇高而珍貴的存在。因此這個名字始終貫穿了這本書,反復地提,坦蕩地提,略帶遺憾地提,小心翼翼,又落落大方。李堯林比楊苡年長很多,既是精神上的引路人,又是無話不說的知己。兩人在彼此的生活軌跡里不斷游移和拉扯,或許也有些錯位,始終沒走到一起。有一次,處于婚戀和戰(zhàn)亂的雙重漩渦里,楊苡以抱怨和怪罪的語氣在寫給大李先生的信里大肆發(fā)泄?!斑@封無理的信,我一想起就后悔,直到晚年都是如此,它肯定把大李先生惹怒了,他沒有回信,而且自那以后就杳無音訊,連明信片也不回了。”再次輾轉(zhuǎn)得到大李先生的消息,已經(jīng)是他的亡故了。
經(jīng)歷多了,難免會忘掉一二,又由于一些意外猛地回想了起來——百歲老人的記憶常常如此。比如說起那段不如意的婚后生活,楊苡提到,在懷孕且獨居的時候,一個叫范夢蘭的同齡女性曾與她相互取暖。她們一起做飯、聊天,分開后仍保持通信。其中一封信,當時被發(fā)表在一位友人辦的雜志上,標題引用了信里的一句原話《我在記憶的國土里漫游》,副標題是“一封信,給范蘭”。對此,楊苡說:“一輩子經(jīng)歷的人和事太多了,如果不是有人找到這封信復印給我,好多事我都忘了,年紀大了,記憶衰退,甚至很熟的人,名字都想不起來?!?于是這封信輾轉(zhuǎn)成了半個世紀前的注腳,提示著曾經(jīng)的親密和互助。這位女士后來去了哪兒,經(jīng)歷了什么,楊苡無從得知,也許在她心中,兩人的關(guān)系被定格在那個遙遠的危難時刻,不再變動。
俞斌在后記里也提到了楊苡對寫信的珍視和推崇。他說:“楊苡先生的通信是主情的。她對現(xiàn)在的人不喜寫信很是不解。我跟她說,現(xiàn)在有微信,太方便了。她不以為然,認定微信都是說事兒,而過去的人寫信重點不是事情,而是感情。關(guān)于書信與微信的差異或者可商,說她那輩人寫信都在談感情,似也有以偏概全之嫌,但無疑道出了她的態(tài)度,即陷在具體的說事兒里,便落了下乘?!?/p>
我倒不覺得寫信這件事可以按內(nèi)容被分為上乘或下乘。信是無法被評估的。楊苡是個情感充沛的人,她的所思所想,她的低谷或閃光時刻,都被及時地記錄和分享給當下最信任的人,這種意義上,寫信塑造她,也延續(xù)著她自己。一百年的人和事,在她那里,也許正是一簇簇混沌的感情,像一團飽滿的毛線團,被時間反復糅合在一起,解開時,又是另一番壯觀的景象。
這本書是今年一月出版的,月底,楊苡先生就離世了。按墨西哥人的說法,一個人的死亡,是從所有人都忘記他開始的。所幸,回憶錄里,楊苡從沒有忘記那些短暫出現(xiàn)或長久停留在她生命里的人。同樣的,讀者也不會忘記這樣一個鮮活的她。
編輯 張子樂
王占黑,寫作者,已出版小說集《空響炮》《街道江湖》《小花旦》。
喜歡喝白開水,喜歡沒事在街上走來走去,看來看去,接陌生人的話茬。坐下來的時候,喜歡認認真真想一點好像不必要認真去想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