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憲章
江心嶼是浙南古城溫州的一處著名的風景名勝游覽區(qū)。它橫臥在溫州市區(qū)北面寬闊的甌江中游江心處,是我國四大名嶼之一。一島孤懸,四面臨波,樓閣起伏,古跡眾多,歷來有“甌江蓬萊”之美稱。
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它就以“孤嶼”之稱名聞遐邇。南北朝時期,詩人謝靈運任永嘉郡(溫州太守)時,曾多次游覽,有詩贊云:“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苯膸Z因此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發(fā)源地之一。
唐代詩人李白游覽冮心嶼,有詩贊云:“江亭有孤嶼,千載跡猶存?!痹娙硕鸥τ谓膸Z后,留下詩句云:“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苯B興二十八年(1158),陸游被任命為寧德縣主簿。年底,他從家鄉(xiāng)紹興動身赴任,約次年春初途經(jīng)溫州,夜宿江心寺僧房,寫下了《戲題江心寺僧房壁》:“史君千騎駐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也與史君同快意,臥聽鼓角大江邊。”此時的陸游,充滿初入仕途的興奮,熱情爛漫,豪情滿懷。
古代文人先后留下了800多篇瑰麗的詩篇,贊美了江心嶼的旖旎風光,成為了江心嶼悠久歷史人文的見證。
江心嶼旁的江水中,還出產(chǎn)一種著名的甌江魚鮮——鳳尾魚。鳳尾魚,體銀白色,狹長側(cè)扁,腹有棱鱗,頗似尖刀,學名“鳳鱭”。其他地方的鳳尾魚,大都尾巴又尖又細,而這里的卻是開花分叉,形若傳說中鳳凰之尾,因此被稱為鳳尾魚。它與南宋狀元王十朋還有段美麗的傳說故事。
王十朋出生于溫州樂清書香門第,他的父親王輔(字安民),尊崇儒學,常在閑暇時讀書吟詩。王十朋從小耳濡目染,喜愛讀書,到了五六歲時,便能日誦數(shù)千言,鄉(xiāng)人皆以為奇,后進入雁蕩龍湫庵讀書時,已名揚四方。
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陷汴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去,年僅15歲的王十朋寫下了《傷時感懷》詩兩首,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因金人進逼,南渡到溫州江心嶼。時年19歲的王十朋循著明慶寺宗覺法師原韻,賦了七律《駕幸溫州次僧宗覺韻》。其中,有句“北斗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fā)清輝”,因溫州市區(qū)有八山,呈北斗之形,王十朋稱贊了溫州和江心嶼,并希望宋高宗趙構能光復河山、大展宏圖。
然而,王十朋的科舉之路走得并不輕松。紹興二十七年(1157),屢試屢挫但又堅韌不拔的王十朋,終于在46歲金榜題名,其中之磨礪與艱辛,非常人所知。為了專心讀書赴考,王十朋從樂清來到了離塵不離世的江心嶼,寄宿在嶼上古剎江心寺潛心攻讀。據(jù)說,江心寺山門意境深遠、含義深刻的千古奇聯(lián),便是王十朋所寫: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傳說,王十朋的勤奮好學,感動了東海龍王,特地把東海里的鳳尾魚送到了江心寺前的甌江里,讓他補充營養(yǎng)。每每他在江邊吟詩作賦,瑯瑯書聲回蕩在江面上,熒光閃爍、成群結隊的鳳尾魚便會停留聆聽。王十朋吃了鳳尾魚,文思精進,夢筆生花,一舉考中了狀元。后來,江心嶼有了“狀元島”之稱。
當每年鳳尾魚魚汛來到時,溫州漁民便各自張燈駕船,日夜在江上捕撈魚鮮。到了晚上,江上的點點漁火、江心嶼的燈光與天上的繁星交織成一片光景。入夜的甌江,綺麗夢幻般迷人,這就是被人們譽為江心嶼十景之一的“沙汀漁火”。
實際上,每年春夏之交,東海鳳尾魚來到江心嶼一帶江面的原因,是因為此地是甌江上游淡水與東海倒灌咸潮交匯之處,食料豐富而水勢平緩,正適宜鳳尾魚洄游產(chǎn)卵與生存。這時捕捉,正是鳳尾魚肉嫩籽滿、最為鮮嫩肥美的時候,所以成為了鹿城溫州的有名特產(chǎn)。
明萬歷年間的《溫州府志》記載:“甌江江心寺后巷中,有鱭魚,俗呼薄刀鱭。長尾扁身,腹背似刀,其有子者,名子鱭,味甚美;無子者,名白鱭,味稍遜?!睖刂萦忻裰V“雁蕩美酒茶山梅,江心寺后鳳尾魚”,說的是,鳳尾魚是與雁蕩美酒、茶山梅齊名的溫州一帶三大名產(chǎn)。
每一百克鳳尾魚鮮魚的可食部分中,含有約10克蛋白質(zhì)、4克碳水化合物、2克脂肪、220毫克磷、120毫克鈣及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有益人體的物質(zhì),營養(yǎng)較為豐富。鳳尾魚可以油炸、油煎、紅燒、清蒸,其味鮮嫩香美,適合佐酒下飯。上海梅林等品牌的罐頭食品生產(chǎn)廠家,都用鳳尾魚制成罐頭,產(chǎn)品遠銷海內(nèi)外,頗得外界好評。
我國江南民間食用鳳尾魚,也有悠久的歷史。宋代詩人劉宰吃了鳳尾魚后,寫詩贊道:“肩聾乍驚雷,腮紅新出水。芼以薑桂椒,未熟香浮鼻。”鳳尾魚還可以用茴香、生姜、蔥花、黃酒、精鹽腌漬后,用炭火烘烤成魚干,以箬葉包裹、竹篾裝簍,遠寄異國他域親友,寄托家人心意,聊表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