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理幸福
曾經,我有個奇怪的心理習慣,就是一旦特別希望某一個心愿達成時,我就會讓自己使勁去想心愿達不成的悲慘狀態(tài),想得越慘,反而心愿達成的機率越高。而另一些心愿,我一旦在頭腦中去想象成功后的積極畫面和體驗后,這個心愿就一定無法達成。
我摸清了自己的這個心理規(guī)律,且屢試不爽。
漸漸地,我就在自我概念中植入了這樣一個信念:我沒有好運氣,我想要達成的心愿都需要靠“悲慘”去換取。
于是,我成為典型的風險厭惡者。只選擇做那些一定會達成的事情,并且這些事情一定要經過“悲慘”的過程才有機會達成,對需要運氣的事情,對可以白白享受的事情,我躲得遠遠的。
因為我“沒有好運氣”。
于是,我的生活就呈現(xiàn)出心理投射的模式:一切都是那么“確定”,一切都需要非?!芭Α辈艜斋@,一切都是可掌握的。
更糟糕的是,無論我多么理性地去分析心愿達成的可能性,我的內心都不允許自己相信這個心愿會實現(xiàn)。這個時候,會有一個聲音從頭腦跳出來:這不可能,這個好事不會到你頭上。
我不相信“好事”會發(fā)生在我身上。于是,在生活中我總是有意無意地去驗證這個信念,當自己特別期待的心愿沒有達成時,我還有點小得意,“看,就知道你沒有好運氣,你就是實現(xiàn)不了心愿。你就是個倒霉蛋!”
我不參與任何有不確定存在的事情,不買彩票、不參與抽獎,不得不參與時也從來沒有中過獎,從來沒有驚喜或者“天上掉餡餅”的事情發(fā)生在我身上。
我不相信自己的心愿和期待可以達成,那種狂喜、滿足、幸運和被愛的體驗,從來不敢奢望,也體會不到。我害怕失望和挫敗體驗,因此就不會去嘗試那些需要“好運氣”的心愿。于是,我的生活就按照確定性去展開,心愿內容都是圍繞著安全和生活需求產生的。
我不相信自己可以達成心愿,與我不相信自己可以被世界溫柔相待和獲得無條件的愛一樣。高級別的心理動力我不敢碰觸,不敢釋放對被愛的渴望、對獲得尊重的渴求,因為這些“奢侈”的幸福體驗根本不會光臨我這個“倒霉蛋”的。
我的心愿無法達成,直到我遇到了他。
剛與先生確定戀愛關系后的不久,我去他家做客。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這樣的家庭:父母之間和氣,不跟孩子索求情緒價值和物質財富,無條件地想要把自己擁有的最好的東西和情感都給孩子。
先生的父親總是回家吃晚飯,外出吃飯時也會帶上家人。“一家人”的抽象含義在先生家里生動地具體實踐著。這與我的原生家庭完全不同,父親從不帶我和母親出去吃飯,他總是一個人喝得醉醺醺,然后回家找事,跟母親吵架甚至動手。
特別是節(jié)假日時,先生的家里總是一大家子人,圍繞在先生爺爺周圍,其樂融融,在一起吃飯成為他們最愛的家庭內容,而這是我從小到大最怕的場景。記憶中,奶奶這邊的家庭聚會時,母親總是不開心,每次都和父親吵架,姥姥這邊聚會時,父親會喝多,然后跟母親吵架。我懼怕這種不可控的人多場面,至今都躲得遠遠的。
起初,我感覺很不習慣,在先生家會渾身不舒服。我想逃離,如同習慣性逃離“心愿”那樣。
我和先生最初戀愛是因為異地在兩個城市上大學,除了學業(yè),我的業(yè)余時間都在給先生(當時是男朋友)寫信。我們的通信內容,思念對方的比例不多,大多是“思想?yún)R報”。
我們通過寫信的方式,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世界觀、感受和描繪未來的美好生活。那個時候,我的精神領域混亂且淺薄,充滿了對人生和未來的好奇與恐慌。對,恐慌更多一些,“我沒有好運氣,怎么配得這樣美好的愛情,怎么配得玫瑰色的幸福未來”。
然而,和我成長經歷完全不同的先生,堅定地選擇我作為人生伴侶。從此,我轉運了。今年先生43歲生日時,我跟他告白:在一起的22年時光中,我很幸福,希望你也幸福。
先生是我眼中最“幸運”的人。我總是羨慕他的“幸運”,羨慕他“心想事成”,盡管先生口中并不承認。生活在一起后的一件件、一樁樁事情中,我總是挑選那些“幸運”的事情來驗證我的評判:先生總是有好運氣。
先生的好運氣好像怎么也用不完。無論我拋出什么“壞”或“恐慌”、焦慮情景或假想困難,先生都可以接住,并把它輕輕放下。他好像不走心也不內耗,好運氣就這樣被他吸引著,聚集在他周圍。
漸漸地,我不再使勁去想那些愿望達不成的“悲慘”,也不會特別在意某一個愿望是否達成,我開始變得不那么在意結果了,也不太在意一個事情是否順利,或者必須按照心中所想的那樣進行了。
我就在一次次焦慮被接住、渴求被看見、攻擊被包容中“轉運”了。我的心從漂著慢慢落地扎根了,我開始找到了幸福生活的方向,開始有點好運氣了。那些帶來平靜、放松和成長感的生活就是我的好運氣源頭。
我總是很好奇地跟先生詢問:“為什么你總是擁有好運氣?”先生回答:“好運氣還是壞運氣我不關注,我關注什么讓我感覺好,我就多去做?!?/p>
出門下雨帶傘就是好運氣,出門帶傘不下雨便是多此一舉。好運氣還是壞運氣是主觀解讀,具有強烈的主觀偏見,你覺得自己擁有好運氣,你就會在生活中尋找好運氣的影子,然后解讀它——看,這就是我好運氣的證據(jù)。反之,認為“我沒有好運氣”,同樣會在生活中去尋找證據(jù)進行自證。
好運氣、壞運氣都不是事實,是頭腦的想象。
與其關注“好壞”,不如關注那些帶來積極體驗的生活內容,將注意力放在體驗的過程中,對結果的關注就會自然減弱。過程的積極體驗已經是幸福生活的饋贈,正向結果是錦上添花。有,接受;沒有,也可以。
(摘自微信公眾號“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