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油畫學會會員,成都文理學院專職教師?!度爻且菹搿啡脒x首屆“大美四川”美術(shù)作品展獲“佳作獎”;《七月》入選在山川蜀韻·文理杯/四川省第二屆青年油畫作品展;《湖》入選四川省第六屆青年美術(shù)作品展;《小強》入選四川省第八屆新人新作美術(shù)作品展。
對于在四川游歷學習生活多年的我來說,巴蜀文化代表的傳統(tǒng)石窟藝術(shù)瑰寶是藝術(shù)史、文化史中不可繞過的一部分。在求學期間我有幸參與考察巴蜀地區(qū)留存下來的石窟造像,被傳統(tǒng)造像藝術(shù)所震撼,所見的男佛像壯實威武,女菩薩豐滿滋潤,古人的技藝如此驚人,把佛家的場景一一勾勒出來,更難得的是匠人通過巧思,與當時唐代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與事巧妙地融入到石窟之中,不禁贊嘆??梢韵胂蟮焦湃艘允咴煜駷榫呦蟮妮d體,折射出精神世界的絢麗多彩。以此為契機,便有了思考藝術(shù)作品的方向。其中最感興趣的是佛教文化所代表的哲學精神。由此開始研究佛教文化,繼而大量閱讀書籍,試圖尋找靈感。其中一本《僧侶與哲學家》擴展研讀讓我在東西方哲學的異同等方面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書中兩位知識分子之間、一對父子之間的極富感性的理性的對談很是奇妙。書中一段話擊中了我:“像是一座搭在東西方思想落差之上的橋梁,用聆聽、容忍的方式疏通雙方,讓東西方人各自照鏡子,看看自己,看看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時代?!?/p>
“東西方”是距離與方位上的差異,而“東西方”代表的文化差異則是我所關注的地方。正如以上所說,我的作品從東西方的異同上做些許變化,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材料去傳達所理解的意象差。在考察石窟時有大量的造像被人為或自然所破壞,在被自然氣候所破壞的造像中只留下造像的外輪廓,細節(jié)的部分隨著時間的流逝都已被風沙所覆蓋,呈現(xiàn)似有似無的狀態(tài)。一方面,這似乎在暗喻佛教文化正隨著社會前進被逐漸遺忘,在時間面前一切都會被輪回更替。另一方面,文化的沖突代表著和而不同存在的可能性。而時間和沖突才是作品想要試圖抓住的主題,在時間的長度、沖突的維度雙重元素作用下帶給我們多種思考,我的作品也試圖表達這種雙重元素,能夠引起人們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