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論康德與孟子人性論之異同

2023-05-30 14:50:23李雪玉向永慧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2期
關鍵詞:人性論康德孟子

李雪玉 向永慧

【摘要】 人性論作為倫理學中十分重要的理論范疇,中西方對其的研究也形成了多樣化的理論。而康德和孟子作為中西道德哲學不可忽視的代表,對其人性論異同的研究、對道德哲學架構的完善具有深刻意義。

【關鍵詞】 人性論;康德;孟子;善;惡

【中圖分類號】B22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2-005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18

人性論作為哲學特別是倫理學中十分重要的理論范疇,中西方對其的研究也形成了多樣化的理論??档伦鳛樵谖鞣秸軐W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哲學家,在人性善惡的問題上以自由意志為出發(fā)點,包容了善惡,認為善良意志是唯一的無條件的善;而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顯赫的“亞圣”孟子,集儒家之大成,提出了影響深遠的“性善論”。孟子與康德分別代表中、西方道德哲學兩條不同的進路,有著不同時代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思想傳統(tǒng)、不同向度的思考方式和問題的關注點。無疑,為了更好地了解中西方倫理觀念的精義、道德哲學的理論根基,現階段對康德與孟子人性論的比較研究是仍須進行的。然而,為了避免理論的理解偏頗和中西差異化語境下的誤讀,須先從二人各自的理論開始研究。

一、康德的人性論

受中國哲學人性論的影響,人們慣性地認為任何一種人性論都應是或善或惡,或善惡混同的,而這個理論也應是從善惡來進入的,但康德的人性論的進入是由意志自由開啟的,而后才論說善惡。在康德那里,善惡判定之前需要一個邏輯前提——人具有意志,且這個意志擁有善惡的選擇自由的可能。首先,人本身是具有雙重性的,并且“只有一個理性存在者才能按照法則的表象,即原則來行動,或者說,才有一個意志?!盵1]24就是說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之中,人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既受感性的物欲之惡的沖動影響,又受理性的善的感召,才擁有善惡的自由選擇。其次,“善與惡必須是他的自由任性的結果。因為若不然,他就不能為這二者負責,從而他在道德上就既不能是善的也不能是惡的?!盵2]44既然人的意志擁有了選擇善惡的權利和自由,那么人自身也須為自己所做出的選擇負有責任。那么,具有雙重性的人擁有意志自由,故而有了選擇善惡的自由,同時對自己的選擇負有責任這樣一條邏輯鏈條就完成了。然而康德的人性論究竟如何闡釋人性中的善惡,從而導人向善的呢?這就需要從善與惡兩個角度來看了。本質上來說,善、惡都源自有意志自由?!叭俗陨砭褪瞧錇樯茞盒愿瘢ㄐ韵颍┲颉斐烧??!?[3]49就是說,意志自由使得人性善與人性惡都成為可能。

(一)以“善良意志”言善

首先,康德對人的規(guī)定性要素進行了三種劃分,并稱為“向善的原初稟賦”:第一種稟賦是僅有感性欲望參與的“生命性”;第二種是有理性參與但無法擺脫欲望之惡的拖累的“人性”;第三種是有理性參與同時能夠負起責任的“人格性”。由于人的雙重性,既可以作為感性存在追求欲望的、功利性的滿足;也可以作為理性存在追求純乎道德的善本身的實現。并且“任何人只要他在通常情況下習慣于運用理性,當我們向他舉出心意正直、堅定地遵守善的原則、同情和普遍仁愛的榜樣時,他都不會不期望自己也會這樣思想”[4]463。就是說,這里向善的原初稟賦不僅僅是所謂的好人獨有的,也不會消亡,而是恒長且普遍存在于每個具體的個體之中的。這也就為偏離道德法則要求而行惡之人改惡向善提供了理論的可能性。那么可以說,因人具有意志自由,且無法喪失向善的稟賦,那么人擁有善良意志就成為可能,依善良意志行善良之事也成為可能。

其次,康德認為“善良意志”必須是從“善”這一概念本身出發(fā),就是說善良意志必然以善本身為目的,須排除一切欲望、功利的計算。并且判斷一個人的具體的道德選擇和行為善良與否,其標準只能是其行為的目的、動機善良與否,或者說意志是否善良。善良意志之中的“意志”既然表示一種純然依據道德法則,即善的觀念行事,而不出于任何對結果計算的人所特有的能力,那么,這里的“善良意志”的善就成為一種完全出于善良意志本身的無條件的善,道德法則就成為絕對的道德命令。綜上所述,康德所說的“人性之善”是指人擁有出于善良意志的向善的原初稟賦,是一種無條件的善。

(二)以“根本惡”言惡

首先,同樣需要以人的三種“向善的原初稟賦”作為理解“根本惡”的理論前提?!跋蛏频脑醴A賦”的論述,不僅表明了道德上行善的可能性,同時也指出了人的有限性。康德指出,“即便是最具有理性的塵世存在者,為了規(guī)定自己的任性,也可能總是需要某些自己從偏好的客體獲得的動機?!盵2]25就是說,人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無法擺脫感性的有限性,必然無法擺脫前兩種稟賦,故而自愛不可避免地越過道德法則的規(guī)制對人的行為選擇產生了影響。人的自由任意一旦顛倒了道德法則與自愛原則的秩序,使自愛原則凌駕于道德法則之上,惡也就產生了。

為惡的產生理清了可能性后,就需引入康德指出的人性中擁有的三種“趨惡的傾向”的表述:其一是人性的脆弱,即人在面對道德法則規(guī)制時顯得軟弱無力;其二是人心的不純正,即把非道德的動機與道德的動機混為一談的傾向;其三是人心的顛倒,即接受非道德的準則的傾向。[2]28“根本惡”主要指“人心的顛倒”,即“把出自道德法則的動機置于其他(非道德的)動機之后”[2]29。這種顛倒被康德稱為“蓄意的罪”,是人有計劃的、故意為之的自欺。明知自己在動機上是出于自私的欲念而非純粹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卻僅因僥幸在結果上未造成惡果,便心安理得地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具有合法性且出于善的,自身在法則前也是清白的,并以此來掩藏自己卑劣的真實意圖。這種奸詐的自欺使人不再對道德法則抱有敬重的道德情感,全然放棄了自身道德上的訴求,而僅僅將道德法則作為粉飾自身滿足私欲的工具和手段??傮w來看,康德更強調人的“惡”。這種“惡”是人自身有限性所致,是人性中三種“向善的原初稟賦”之間次序的顛倒。

二、孟子的性善論

對孟子而言,人的本性就是善。孟子的性善論的立足點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的例證闡明了善的行為是可以出于不帶有任何功利性的意圖而發(fā)生,也就證成了人之本性為善的可能性。孟子又將可以生發(fā)善行的四端具體化,認為其四端是根植于人心的,如同四肢一樣是人不可分離的存在,發(fā)而外便是善行。要想深入地了解孟子的性善論的論證,就不得不從孟子與告子的四次辯論中找尋答案。同樣的,對孟子如何解決惡存在的問題也需要進行探究。

(一)以“與告子之四辯”言善

首先《告子》開篇講杞柳杯棬之辯。告子將人之本性比作杞柳,義理比作杯盤,因柳樹可以制成杯盤,便試圖以類比證明可以將仁義這樣的義理外在的、后天的規(guī)定于人性之中。孟子以同樣類比回擊:損害柳樹的本性才得以制成杯盤,那豈不是要損壞人的本性才能納入仁義。實際上,孟子是想說明仁義之義理是人性中固有的,不是外在于人的。其次是以水喻性之辯。告子認為人性無所謂善惡,就像水無所謂向東流向西流一樣。孟子認為人心向善如同“水之就下”。就算有變也是外界干擾所致,并不影響向善的本性。第三是何者謂性之辯。告子言“生之謂性?!比欢?,天生的性質過于龐雜,會混同各種性質,從而導致非善的性質具有合法性。最后是仁義內外之辯。告子認為“食色性也”,即把人的自然之欲作為人的本性,且仁內義外;而孟子將仁義都視為人的內在根據,他提出的性善之四端,超越了自然之欲而達到了理義的高度。

(二)以“放心”言惡

首先,孟子以“放心”來講惡的來源。所謂放心,就是迷失了仁心,惡正是根源于仁心的迷失?!皩W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盵5]246因仁義禮智四端作為人性天然所具備的,只要求,迷失的仁心就可以回來。

其次,孟子以“牛山濯濯”來闡釋惡之根源——人為的遮蔽。因外在的砍伐放牧使得原本郁郁蔥蔥的牛山之木變得光禿禿的,并不能說明光禿禿是牛山的本性。同理,人性淪為獸性,也是人為的結果,而非人性本如禽獸。人心是流變的,需要人操存而長養(yǎng)本。

再次,是外界環(huán)境影響?!叭剩诵囊?;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盵5]244孟子認為人性之善在客觀條件的作用下也有可能被扭曲更改甚至消失殆盡。一些不利于培養(yǎng)“善”的客觀條件,會助長欲望的增加,阻礙“善”的發(fā)展。

三、二者的比較

在理清了康德與孟子各自的人性論及關于善與惡的論述后,對其進行對比分析就水到渠成了。總結概括了前人對其異同點的論述,并提出了自己對其二人人性理論比較后的新看法。

(一)相同點

首先,康德和孟子都承認人具有雙重性??档抡J為人既可以是感性存在也可以是理性存在,從而既會依據理性追求道德,也會依據感性追求幸福。而孟子講大體小體,即人性的兩面,有主次、本末等價值上的區(qū)別。

其次,綜合來看,二人所講的善都是先驗的、天賦的,并是內在于人的超然義理,是無條件的絕對命令。且判斷行為是否為善的標準,就是是否出于善本身,而不是由果溯因的功利的、結果論的狡計。并將是否行善作為人禽之別的依據??档抡J為人的善良意志是一種絕對的善;一行為之所以善,是因為出于善本身。而在孟子看來,人的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的發(fā)動,完全是因為心中義理的絕對命令,而并不需求之于外在的原因。四心即道德主體,先天地內在于人心之中,而四善端并非獲取其他欲望結果的手段,而是絕對目的本身。

再次,二者都肯定主觀因素對“善”的作用,且其所構建人性論的目的都是導人向善??档聦⒕粗剡@種道德情感作為道德動機,由遵循道德法則的道德主體,通過自身對道德法則敬重的保持,使人行善成為可能,并通過道德法則規(guī)范行為,從而不斷地導人向善。而孟子強調人作為在道德實踐的過程中道德行為的主體,也應當發(fā)揮道德主體的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無論是上文提到的“牛山之木”之例,還是“求放心”都提倡人須自覺地尋求完成善的復歸。且孟子指出“人皆可為堯舜”,認為人只要不斷自覺地發(fā)展自己的良善天性和良好品德,每個人都能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境界??偟膩碚f,其二者都認為,只要人們自覺地依義理、法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僅對于個人層面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有所助益,而且在社會層面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最后,二者都認為克制私欲、遵循善的法則可以得到更高層次的快樂。在康德理論中,道德動機因道德法則排斥感性沖動并貶損一切愛好,故而敬重情感之于情感方面只能是否定性的,并必然導致痛苦情感的產生。但是康德指出,因為道德法則消除來自主觀愛好上的自大,亦即使自己本性的感性偏好與這法則相比較而感到謙卑,所以道德法則在對主體的感性有否定性作用的同時,也喚起了主體對道德法則對意志有一種肯定性的促進作用的情感——敬重。這種敬重情感脫離了感性層面,是一種超然的、升華了的理性愉悅。而對于孟子而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5]296這種遵循義理而產生的道德實踐所帶來的是發(fā)自內心的快樂,甚至是更高的快樂。

(二)不同點

首先,二者對于惡的規(guī)定不同:康德認為惡是先天的,是一切人先驗的人性結構,都是不可改變、不可規(guī)定的;而孟子認為惡是后天的,且惡是某些人特殊性格對善之本性的偏離??档峦ㄟ^“自由意志”的設定,突出了人在道德實踐上的主體性,人為善為惡都將成為自己自由的選擇而必然對其負有責任。而孟子的人性是直接從善開始的,以善來定義人性,惡是對善的喪失,需要求其取善復歸。

其次,雖然二者的道德動機都是訴諸主體道德情感的,但對道德動機的規(guī)定不同:康德認為只存在唯一的道德動機就是“敬重”,任何感性的情感都是被排除在外的;而孟子舉四端為道德情感,將情感與行為和為一體。兩種道德動機比較起來,顯然康德對道德情感的規(guī)定更加嚴格,更傾向于理性主義的要求。而康德貶抑除敬重以外的道德情感,是為了避免有條件的善(只具有合法性而不包含道德性)的行為。如對孺子將入于井而因惻隱、同情而產生的善行,雖符合幫助弱者的道德法則,卻受到了同情心與見義勇為的愛好的影響,行為內含有了偶然的情感因素,即不是以單純的幫助弱者為先在意愿與目的而實現的行為。而因敬重沒有任何經驗情感的目的摻雜,根本地還原了道德法則所做出的要求,那么意志也就成為“善良意志”,通過他的行為就含有了道德性。而孟子認為道德動力就在人們的心中、人們的本性中,并更多注重使道德動機從政治層面、經驗層面能夠得以宣揚和施行便已足夠。而“盡心、知性以知天”作為孟子提出的道德實踐的模式,顯然,對于孟子而言,天人的通路只需反求諸己而已矣,本心就已全備,只需解蔽使其朗現即可。

再次,雖然二者都強調應按照天賦的超然法則行善,但道德實現的道路不同。康德的道德哲學很難擺脫自由的懸設而自明,故而難逃先驗的道德形而上學的限制,對現實的、具體的人也提出了理性的前設條件,從而使得現實的實踐指導意義并不顯著,逐漸從人學走向了宗教學;而孟子更加肯定了社會良好規(guī)范的意義,關注點更加落到了政治的、社會的層面,訴諸禮樂來教化之,使人行善有了成圣的功利目標,較之更具有體驗派的實用性。這個層面上來看,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哲學的巨大差別,即西方哲學更加注重概念的明晰、邏輯的嚴謹、體系的完整;而中國哲學更加關注政治的、教化的、價值的層面。

四、結語

簡言之,從中西哲學比較的角度來看,可以清楚地看到,康德和孟子雖然屬于不同的文明和時代,使用不同的語言、文字和不同的表達方式,并對人性論有不同關注重點:前者強調自由意志和道德動機,后者則提倡人性善和道德教育。然而,二者對善的不斷追求應是人類精神的重要價值,且在關注人性論、弘揚人文精神等方面仍有相似之處,這一點依舊值得后人重視并繼續(xù)研究。

參考文獻: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張榮,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3]牟宗三.原善論[M].長春:吉林出版社,2010.

[4]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4卷[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孟子著,趙清文譯注.孟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李雪玉,女,新疆石河子人,寧夏大學法學院倫理學專業(yè)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道德哲學。

向永慧,女,寧夏固原人,寧夏大學法學院倫理學專業(yè)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倫理學。

猜你喜歡
人性論康德孟子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2年2期)2022-03-16 06:39:18
磨刀不誤砍柴工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藝術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3:22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人性論”視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
英超| 绥芬河市| 墨江| 诸暨市| 扎赉特旗| 丰原市| 金湖县| 孝昌县| 宁晋县| 康马县| 广河县| 克什克腾旗| 息烽县| 泽普县| 宁陕县| 普安县| 旬阳县| 阿拉尔市| 英吉沙县| 广南县| 仙居县| 子洲县| 上高县| 白朗县| 武宁县| 当涂县| 屯门区| 乐安县| 福泉市| 米泉市| 白城市| 当阳市| 大方县| 达尔| 曲周县| 苏尼特右旗| 巨野县| 栖霞市| 绥芬河市| 石柱|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