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楚天
青年詩人成長陪跑計劃(簡稱“陪跑計劃”),是浙江杭州詩青年詩社策劃,聯(lián)合一批優(yōu)秀青年詩人共同發(fā)起的一項詩歌公益出版項目,旨在幫助漢語寫作領域實力和潛力兼?zhèn)涞那嗄暝娙顺霭嫒松谝槐驹娂?。詩青年詩社以“清醒、獨立、鋒銳、多元”為精神根本,凝聚青年詩歌力量,為中國詩歌貢獻微薄之力。
第一屆“陪跑計劃”于2016年5月啟動,歷經210個日夜,在1023件作品里經過5個批次,千人內部投票遴選出各地漢語青年詩人19件優(yōu)秀作品,最終由10名80后評委及詩青年團隊推選5名青年詩人作為詩集出版對象,并由杭州出版集團(杭州出版社)幫助出版。
第二屆“陪跑計劃”于2022年7月啟動,共收到1882份稿件,其中有效投稿1675份,經過30名評委和發(fā)起人推薦,經過初賽、復賽和決賽三輪競賽評選,最終確定幫助10名詩人出版人生第一本漢語詩集,由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
當然更有意思的事情是,通過精心的組織和策劃,將這項公益活動做成了一定程度上破圈性質的對青年詩人寫作和出版的一種關注。
主要的發(fā)起人是北魚帶領的“詩青年”團隊,在第一屆和第二屆的實踐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遴選好作品和培養(yǎng)優(yōu)秀詩人的體系。在當代中國的詩歌生態(tài)圈中,“詩青年”的“陪跑計劃”迅速成長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芭闩苡媱潯睂嵺`了其核心主張——為中國詩歌持續(xù)造血。
不同于傳統(tǒng)的詩會和當下名目繁多的詩歌獎,“陪跑計劃”既有競爭性,同時也有互動性,它指向最終的獎勵——免費出版,而在幾輪選取的過程中,又注重以各種新穎的形式與參選者進行交流,比如第一屆的讀者評委團,第二屆的自由投稿與社團推薦相結合,避免讓選取的過程變成單線式的“投稿——獲獎”。詩歌是非常具有主觀性的藝術,詩歌審美也難免會存在品味不同和價值偏差。詩歌選稿和比賽評審,也不可能做到絕對“科學”地評出上中下等。但在“陪跑計劃”的籌辦過程中,設定了很多細節(jié),來盡量減少價值偏差和人為喜好等誤判。例如:初賽、決賽所有的詩稿都是需要匿名評選的;初賽、決賽階段的評委,和復賽階段的評委人選不出現重復,互不交涉;初賽分三次公布排名,如果第一批次投稿未入選,第二批、第三批都可繼續(xù)投稿;收稿人和閱稿人也不會重復。這些舉措都在盡可能地實現公正與公平。
與此同時,“陪跑計劃”也兼顧落選者中可能的遺珠。一些參選者,哪怕只入圍了第一輪,其中的相對優(yōu)秀者也有機會得到“詩青年”的推介,擴大自己的讀者圈。這樣一來,“陪跑計劃”就連接起了有創(chuàng)作實績而尚未出版詩集的青年詩人、來自全國各地的詩歌團體、關注詩歌的普通讀者、以前輩詩人為主的評委團體,以及負責聯(lián)系出版方和協(xié)調各方的詩青年團隊。像一股活水,“陪跑計劃”溝通和活絡了詩歌生態(tài)圈中的上中下游。
作為一個新的詩歌現象,“陪跑計劃”不僅在詩歌界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支持,也意味一種詩歌可持續(xù)生長的模式的出現。正如北魚在介紹第二屆“陪跑計劃”時所說的,這樣的模式注重“持續(xù)寫作”和“詩歌破圈”,它的長遠目標是“回饋給各個創(chuàng)作者,造成某種激勵效應”。參賽者也不僅僅是提供現成的稿子,然后直接等結果?!芭闩苡媱潯背耸且粋€公益出版項目,它也涵蓋了諸如“詩歌創(chuàng)意工坊”“跨媒介互動”“詩歌進校園”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參與活動的詩人——不僅是最終入選者——提供更多的平臺和可能性。從觀眾視角來說,“陪跑計劃”也為廣大詩歌愛好者和關注詩歌圈生態(tài)的評論家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去了解當下青年詩人的寫作狀態(tài),把握詩歌寫作最前沿的變化。毫不夸張地說,“陪跑計劃”是正在發(fā)生中的歷史。
杭州詩青年的第二屆“陪跑計劃”,跨度之長,也非一般詩歌活動可比,在歷經疫情顛簸、人手不足等大大小小問題,以及在復雜的遴選程序中費盡心力向某種詩歌理想靠攏,也終于給出了入圍名單。然而這只是開始,“陪跑計劃”系列新詩集的出版,不僅是一種對詩歌天賦和技藝的肯定,也意味著一個詩歌社群的生命得到延續(xù)。這批詩人現階段最好的作品,詩青年會不遺余力地推廣;他們接下來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詩青年會持續(xù)認真地關注;他們如果寫出了更好的作品,詩青年會幫忙搭建舞臺,向更多關注詩歌的人,無論是創(chuàng)作者、批評家還是普通讀者,展示它們。在這樣一個后出版的過程中,當然,我們相信還有更多作品之外的事物,比如友誼和值得懷念的記憶,也會自然增長。因詩而起的緣分也是飽含詩意的,因而也是值得欣賞和培養(yǎng)的。詩人聚在一起,常愛臧否文字,排班列序,但談到最后,又多莫衷一是,只能達成“交與后人和歷史評說”的共識。也就是說,一個詩人是否最后能像李杜得以位列詩界仙班,或者像葉芝蘭波那樣登上繆斯的奧林匹斯山,是天道。而人能做的,是去體驗,去堅持,去奔走,去關愛?!芭闩苡媱潯币_到的,是去做,并且好好地做,人道中能做的,而把天該做的留給天。
詩青年的“陪跑計劃”,并不是眾多詩歌獎的某一個,雖然最終入選的難度已超過很多。獎勵固然重要,但對詩的獎勵與對高考狀元的獎勵是不一樣的,評獎不是考試,標準本身在詩面前就像機械的夜鶯面對自由的野鳥?!芭闩苡媱潯?,想要做到的不僅是慎重的獎勵,也是衷心的欣賞。不僅去欣賞選出的詩人和作品,也希望在較長的時間里,去欣賞詩人的生命底色,和創(chuàng)作的生命律動。哪怕是最終入選的詩人,也在挑選出版稿的過程中和主辦方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虛心聽取評委的意見,力求在文字印上紙面之前,精益求精,拿出最上乘的作品。詩人的成長,從投稿的那一天起就一直在各方的關注下持續(xù)著,這也是“陪跑計劃”中的“陪跑”的內涵。
在整個“陪跑計劃”的過程中,時不時會有新的詩歌愛好者因為關注“陪跑計劃”而找到自己喜歡的詩人的作品,來參加詩青年的活動,甚至感慨道“終于找到組織了”。這種歸屬感雖萌芽于虛擬網絡,也因實地參與活動而得到強化?!霸娗嗄辍币蛑饕蓡T聚集杭州,而慢慢形成了一個有明確地理坐標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欣賞群體,輻射長三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年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在第二屆陪跑計劃正式開始之前,“詩青年”已經在前輩詩人的指導下開展了一段時間的匿名改詩活動,把認真閱讀彼此作品、互相交流彼此意見、忠于自身的閱讀感受、表達真實的觀點,這樣一些提升詩歌創(chuàng)作與閱讀水平的做法實踐了出來。詩人與讀者的身份重疊,詩人參與閱讀和品評,強化了讀者意識,讀者也在參與過程中躍躍欲試,成長為新的詩人。第二屆陪跑計劃,可以說結合了這些經驗,讓整個評審過程既不陷于閉門造車和小圈子化,也不淪為社交場,與此同時社群意識也更加自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