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時的大家們在飽讀經(jīng)書的同時,也熱衷于游歷山川。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雄偉的山川,歷代文豪的妙筆生花留下了動人的詩篇。
當(dāng)文豪們踏上齊魯大地,登上五岳之首泰山,面對波瀾壯闊的景象,他們?nèi)滩蛔≠x詩一首。當(dāng)他們東至嶗山,目睹了嶗山的霧氣氤氳,整個人好似在仙境,尋仙問道的想法滲透了詩篇。他們不吝惜辭藻,贊美到訪過的齊魯山川河流,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名作佳篇。
生于齊魯之地的文人墨客,則將他們對家鄉(xiāng)風(fēng)光的熱愛與留戀寫進了詩歌,登上泰山的張養(yǎng)浩豁然開朗,初登嶗山的蒲松齡心中甚喜,身處蒙山腹地的公鼐感觸頗多……
望? 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寫這首詩時,杜甫還是位意氣風(fēng)發(fā)的年輕人。詩里不僅描繪了泰山巍峨的雄姿和壯闊的景象,也表達了詩人勇攀高峰的壯志與決心。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歲的杜甫“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盡管剛剛經(jīng)歷了參加進士考試落第的傷心,但年輕的杜甫并未心灰意冷,很快就調(diào)整好情緒,踏上了來山東省親的路。當(dāng)時,杜甫的父親杜閑任兗州司馬。他在探望父親時,順便游歷了周邊地區(qū),并留下不朽的詩篇。一句“齊魯青未了”,一千多年后依然被奉為經(jīng)典。
杜甫這一次的游歷,歷時近五年。其間,他結(jié)識了蘇源明、高適等好友。蘇源明少時便認(rèn)為“齊、兗為文學(xué)邦,東岳多古人跡”,因此特意從陜西來此地客居讀書。才子相見,自然惺惺相惜。
晚年的杜甫,在困居夔州寫的《壯游》中,懷念與蘇源明同游的經(jīng)歷,“蘇侯據(jù)鞍喜,忽如攜葛強”。并在所作的《又上后園山腳》詩中,提及了當(dāng)年在山東游泰山的經(jīng)歷:“昔我游山東,憶戲東岳陽。窮秋立日觀,矯首望八荒。朱崖著毫發(fā),碧海吹衣裳?!蹦晟贂r的游歷,深深埋在了詩人的心中。
杜甫的另一位好友李白,也曾登臨泰山。天寶元年(742),暮春時節(jié),已過不惑之年的李白登上了泰山,留下了一組詩作,共六篇。整組詩作,詩人目攬?zhí)┥饺f象于方寸,馳思結(jié)韻于毫端,以寫意山水筆法繪出了宛如有聲的畫卷。此時的李白還不認(rèn)識杜甫,他登泰山時的心境也與少年杜甫的略有不同。“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雖然沒有了少年的銳氣,但“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抑制不住的豪邁依然在詩句中流淌。
自古就不乏詠泰山的詩者,關(guān)于泰山的詩篇,更是多達兩萬余首。南朝謝靈運的“岱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南宋辛棄疾的“泰岳倚空碧,汶水卷云寒”,元朝張養(yǎng)浩的“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對泰山的敬仰從未停止。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
唐·李白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
朱顏謝春輝,白發(fā)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云車。
愿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這首詩的故事,要從李白和杜甫的友誼說起。天寶三年(744),四十四歲的詩仙與三十三歲的詩圣相識于洛陽,二人舉杯暢飲,一見如故。因杜甫有事要趕往長安,二人便約定他日再結(jié)伴同游。再次相見的兩人,便一起渡過黃河,去了王屋山,他們在王屋山邂逅了志趣相投的孟大融,因此就有了《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這一首流傳千古的名作。
這首“捧紅”了兩座名山的詩作,以東海之勞(嶗)開篇,但很多學(xué)者認(rèn)為,這首詩是李白游歷并離開嶗山之后用回憶的方式寫作的?!拔椅魱|海上,勞山餐紫霞”,海上仙山嶗山在李白的筆下仙氣翩翩,瑯琊士安期公,“食棗大如瓜”,那些傳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變得鮮活了起來。詩的最后,李白表達了自己愿與仙人一起掃落花,追求愜意、逍遙的生活。這首詩為嶗山打響了知名度,傳說唐玄宗聽聞此詩,曾特意派人前往嶗山采藥,并將嶗山命名為“輔唐山”。
還有一位文人對嶗山的知名度也有很大貢獻,他就是顧炎武。顧炎武在《嶗山歌》中這樣描寫道“云是老子曾過此,復(fù)有濟北黃石公”。老子的游跡,黃石公的舊址,還有文豪們的詩作,讓嶗山的“仙山”之名名揚四海。
嶗山聲名遠(yuǎn)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guān)注。清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蒲松齡也曾同友人一起游覽嶗山,并留下了《西江月·嶗山太清宮》《題白云洞》《嶗山觀海市作歌》三篇詩作。嶗山也因此成了蒲松齡重要的創(chuàng)作素材,他的短篇小說《香玉》《嶗山道士》以及《聊齋志異》里的《成仙》《海公子》等都有涉及嶗山。“海上仙山”的故事,因為這些佳作源遠(yuǎn)流長。
蒙山疊翠
明·公一揚
芙蓉千疊繞銀河,秀出東蒙翠不磨。
好是春來新雨過,石華香結(jié)白云多。
在中國的詩歌史上,蒙山不像泰山、嶗山那樣曾被眾多的名家贊頌,但它在山東,尤其是沂蒙人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沂蒙,有一個家族,為這座山留下眾多詩篇?!睹缮蒋B翠》的作者公一揚,就出自這個因為“五世進士”而聲名遠(yuǎn)揚的公氏家族。公一揚,公氏家族的第三世進士,出身名門,是當(dāng)時的才子,官至工部郎中。
蒙陰縣北部的云蒙湖畔,有一座形似“U”字形的山,名曰黃山崮。明朝時,公氏家族就定居于此,有關(guān)公氏家族的故事至今還在當(dāng)?shù)亓鱾髦C鞒┠?,公一揚的后人,公氏第五世進士公鼐,將公氏一族的道德文章推向了頂峰。但當(dāng)時的政治環(huán)境,讓他的命運顛沛坎坷。他三次走出家鄉(xiāng),又不得已三次回到家鄉(xiāng)。雖仕途不順,但他在詩壇上小有所成。
在晚明詩壇,公鼐提出“齊風(fēng)”的詩歌主張,與于慎行、馮琦并稱“山左三大家”。作為一位有影響力的詩人,他的詩歌除了針砭時弊之外,不乏贊美家鄉(xiāng)之作:歌頌蒙山的鴻篇巨制《東蒙山賦》,以及《望蒙山吟有寄》《初春出郭望蒙山雪色》《東蒙祠遇雪》《入蒙昌峪》等。這些詩描繪了蒙山不同景點、不同時令的景色,有遠(yuǎn)望、有近觀、有登臨、有夜宿,有一人徜徉、有父子同攀、有攜友飲酒詠嘆,僅他一人歌頌蒙山的詩歌就可以匯成一本詩集。
公鼐筆下,“蒙山秀出東海邊,海上白云相與連”“峰高云不去,水落洞常關(guān)”;他父親公家臣也有關(guān)于蒙山的詩作“徑入翠微里,秋高百卉腓”;他的曾祖父公躋奎也贊詠過家鄉(xiāng)蒙山 “雨過煙光明翠黛,日斜樹色映青螺”。公氏一族用詩詞表達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情寄沂蒙,熱烈而真誠。
古風(fēng)五十九首·其二十(節(jié)選)
唐·李白
昔我游齊都,登華不注峰。
茲山何峻秀,綠翠如芙蓉。
蕭颯古仙人,了知是赤松。
借予一白鹿,自挾兩青龍。
含笑凌倒景,欣然愿相從。
雪后過嶧山
清·王士禛
數(shù)仞碧玲瓏,參差望不窮。
波浮泗濱磬,雪照嶧陽桐。
仙洞浮云斂,秦碑野燒空。
羊車何日去,輦路翠微中。
讀著千百年前大家們書寫山川的詩詞,恍如跨越了時空同他們一起登高遠(yuǎn)眺,看山林蒼翠,看云卷云舒。日升月落,世事變遷,但山河帶給人們的美好從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