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竹子“厚積厚發(fā)”
古希臘哲學(xué)家蘇格拉底說過,“未經(jīng)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越來越多的人會認真思考“為何活著”。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卻各自過著不同的生活。如果能把看似復(fù)雜的困境拆解成一個個清晰、具體的小問題,將大的計劃拆分成每一天的小目標堅持落實,把“自己的問題”從“所有人的問題”中摘出來,如此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就能夠擺脫生活的虛無感,一步步實現(xiàn)既定目標。
心理學(xué)家曾經(jīng)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參試者分成三個組,向著10公里以外的3個村莊進發(fā)。第一組的人既不知道村莊的名字,也不曉得路程有多遠,被告知跟著向?qū)ё呔托辛恕傋叱鰞扇?,就有人開始叫苦。走到一半的時候,一些人抱怨為什么要走這么遠,何時才能走到頭。越往后走人的情緒越低落,有人甚至坐在路邊不愿走了。第二組的人雖然知道村莊的名字和路程有多遠,但是向?qū)г谕局胁粫嬖V他們用去的時間和完成的距離,參試者只能憑經(jīng)驗來估計。走到一半的時候,大多數(shù)人想知道已經(jīng)走了多遠。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時,大家情緒開始低落,覺得疲憊不堪,而路程似乎還有很長。第三組的人不但對村子的名字和路程心中有數(shù),而且向?qū)г诿孔咄?公里后都會讓參試者知道。大家情緒高漲,行進中還用歌聲和笑聲來消除疲勞,很輕松地到達了目的地。
心理學(xué)家由此得出結(jié)論:如果人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并能夠不斷將行動與目標加以對照的話,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行動的動機就會得到維持和加強。成功是一個化整為零、循序漸進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
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的羅伯·舒樂博士突發(fā)奇想,打算在加利福尼亞州用玻璃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他找到美國著名的建筑師菲利普·約翰遜,描述了自己的構(gòu)想,然后咨詢起建筑預(yù)算。經(jīng)過精心計算,約翰遜告訴舒樂博士至少需要700萬美元。他聽后堅定地告訴對方:“我現(xiàn)在一分錢也沒有,所以0美元與100萬美元的預(yù)算對于我來說沒有什么區(qū)別。但重要的是,這座教堂本身要具有足夠的魅力來吸引捐款?!?/p>
舒樂博士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面寫下了“700萬美元”,然后計劃:尋找1筆700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7筆100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14筆50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28筆25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70筆10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100筆7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140筆5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280筆2.5萬美元的捐款;或者找700筆1萬美元的捐款;或者賣掉1萬扇教堂窗戶,每扇700美元。
結(jié)果舒樂博士歷時一年多籌集到了足夠的款項,順利開工建造。1980年9月,水晶大教堂竣工。教堂長122米,寬61米,高36米,體量超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可容納1萬多人。外殼全部為銀色玻璃,晶瑩透亮,成為加利福尼亞州的勝景。水晶大教堂是舒樂博士一點一滴籌集起來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質(zhì)變是量變的必然結(jié)果。
做選擇是一件困難甚至是令人痛苦的事:一方面做出選擇后就需要承擔(dān)這個選項可能帶來的壞結(jié)果;另一方面做選擇代表放棄了其他的可能性。然而一旦做了選擇,就不應(yīng)反復(fù)糾結(jié),陷入內(nèi)耗。決策難在選擇,選擇難在標準,多個標準難在排序。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避免“亂”和“慢”。
14世紀,法國哲學(xué)家讓·布利丹在一次議論自由問題時,講了一個寓言故事:“一頭饑餓至極的毛驢站在兩捆完全相同的草料中間,可是它始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yīng)該先吃哪一捆才好,結(jié)果活活被餓死了。”由這個寓言故事形成的成語“布利丹驢”,被人們用來喻指那些優(yōu)柔寡斷的人。后來,心理學(xué)家常把決策中猶豫不決、難做決定的現(xiàn)象稱為“布利丹效應(yīng)”。它有三大特點:一是追求最優(yōu),這樣往往會一再喪失機遇;二是情緒亂,思維亂,選擇的標準亂;三是發(fā)現(xiàn)問題慢,決策慢,執(zhí)行慢。
按照要求和實際情況,哪件事重要先辦哪件事,這叫排序。老話說“家有三件事,先揀急事辦”,其實不對,這是情緒化的表現(xiàn)。急事要緩辦,留出半天時間多想想,會考慮得更周到。影響日常工作的不僅僅是智力,情緒的影響更直接、更明顯、更強烈。人的情緒像鐘擺一樣,擺到最高點時會興奮、激動,容易失誤;擺在最低點時會消極、焦慮,也會失誤。作為一項基本功,情緒一定要調(diào)整得相對平穩(wěn)。
下棋講究的是“步步為營”,臨殺勿急,要留有進退的余地,確保穩(wěn)中取勝。棋盤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落子無悔?!泵髅嫔险f不能悔棋,實則有更深的含意,讓人明白“一步錯,步步錯”的道理。
古人說“功不唐捐”,指所下的功夫和付出的努力不會白費,會有回報。但是任何事都有一個過程,量變才能引起質(zhì)變。這個過程無比煎熬,但是只要熬過來,前方就是坦途一片。曾國藩早年愚笨,背書慢,寫文章差。但是他不肯放棄,多讀多背,一句不懂,就不肯背下一句。他把四書五經(jīng)背得滾瓜爛熟,課本知識不留死角,基礎(chǔ)反而比別人扎實。他經(jīng)歷七次考試才中秀才,但是開竅之后突飛猛進,完成了很多人一輩子也無法達成的目標。
《荀子·勸學(xué)》曰:“真積力久則入?!币馑际菍W(xué)習(xí)只要真誠不懈,盡力持久,自然會深入而有所得。每個人的選擇和結(jié)果,其實就藏在自己的思維模式里。短線思維者急功近利,常常想著走捷徑。他們時常羨慕別人的成功,只想著快速升職加薪,在短時間內(nèi)變成一個厲害的人,卻忽略了這個過程需要一點一滴的積累,不斷地打磨自己的專業(yè)技能。長期主義者肯吃苦,沉得住氣,愿意走遠路。他們從來不急著成功,也不會計較一時的得失,相信厚積薄發(fā)的力量,愿意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真正熱愛的事。
在這個渴望速成的時代,如何成為閃光的金子?有一句話非常精辟:“大家都知道金子總會發(fā)光的,但大部分人都在想怎么發(fā)光,很少有人在想如何成為金子?!闭嬲拈L期主義者努力找準自己的領(lǐng)域,把每件小事做到極致,相信經(jīng)過時間的打磨,終將閃閃發(fā)光。
日本著名企業(yè)家稻盛和夫說:“非凡的事業(yè),正是源于樸實、枯燥工作的長期積累與沉淀?!庇行┦虏皇强吹搅讼M湃猿郑且驗閳猿植艜吹较M?。一般人只有看到機遇才去爭取,看不到機遇就放棄。而只有一直在爭取,才會有今天的機遇。人最大的財富始終是自信與憂患,兩者產(chǎn)生凝聚力并交織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底氣。
自然界有一個著名的“竹子定律”:竹子先用4年時間慢慢長出3厘米,而且這3厘米還是深埋于土中。到了第5年,竹子終于能破土而出,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長,僅用半個月時間就能長到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里,竹子不是將所有精力用來長竹芽,而是將大部分能量用在“扎根”這件事上。它將根莖深入土壤里,大面積吸收土壤的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zhì),為第5年的“野蠻生長”提供基礎(chǔ)。
竹子這種“厚積厚發(fā)”的現(xiàn)象,對我們的人生很有啟示意義。一是成功前要低調(diào)。大多數(shù)人都會驚嘆“竹子太不容易了”,因為它用4年時間才長了3厘米,但這正是竹子的自我保護之道。如果竹子在第一年就把竹筍長出來,那時扎根不深,有可能被連根拔起。二是要成功必須有驚人的毅力。竹子用了4年時間來扎根,沒有人看見,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它就在不見天日的土壤中日復(fù)一日地努力著,為破土而出積蓄能量。人要成功,或做成一件事,不下功夫,沒有驚人的毅力,肯定成不了事。三是成功需要正確的方法。竹子把根扎到能夠獲取養(yǎng)料的地方,就算它新長出的竹筍被挖,它也可以很快長出新的嫩芽。
哥倫比亞商學(xué)院教授邁克爾·莫布森在《實力、運氣與成功》—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凡涉及運氣的事情,只有長期看,好過程才會有好結(jié)果?!遍L期主義者本質(zhì)上是具有長線思維的戰(zhàn)略家,他們往往選擇默默耕耘,不向外界證明什么,而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事情做得久了,就成了他們的核心能力。很多事情短期看是成本,長期看卻是收益。擁有長期主義理念,把信念和持續(xù)創(chuàng)造價值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非常值得欽佩。
編輯:夏春暉?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