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巖
首先詳細介紹《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編纂的意義,其次闡述圖集編纂的基本原則,并重點對圖集的結構、內容、設計及編纂創(chuàng)新點等進行詳細闡述,以期為后續(xù)同類歷史地圖集的編纂提供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多年來,安徽省經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其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地圖作為承載萬象信息的載體,也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安徽疆域、城市變遷、社會經濟、政治軍事、政區(qū)沿革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及史學價值。同時,從厚重的歷史當中挖掘出具有安徽特色的,沿襲江淮根脈的,能夠展現(xiàn)安徽人民精神氣質的內容,對豐富和傳承安徽本地文化,延續(xù)安徽文化的脈絡,增強安徽人民的文化自信更有著至關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圖集編纂意義
傳承歷史文化,填補行業(yè)空白
安徽建省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因境內有皖山、春秋時期有古皖國而簡稱皖。安徽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川秀美,區(qū)位優(yōu)越,地理地貌融合中國南北差異,是美麗中國的縮影。安徽建省三百五十多年來,在《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之前,未編纂出版過類似的其他圖集,落后于廣東、湖北、浙江等其他省份。編纂出版一部反映安徽省政區(qū)沿革、省界變動、城鎮(zhèn)變遷、社會經濟演化、水道水利和交通建設等歷史狀況的古舊地圖卷,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傳承意義,也能夠填充當時安徽省沒有歷史地圖集,沒有整理出版過古舊地圖專卷的空白。
為研究安徽文明史提供重要參考
圖集所收錄的從海內外搜集和整理的輿圖和近代測繪地圖,是對歷史上古籍輿圖資料的整理,而輿圖本身也是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反映了中華文明史中的宇宙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社會文明的方方面面。同時,《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的面世也為今后安徽學界進一步梳理研究安徽文明史提供了第一手參考資料,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和社會應用價值。
增強安徽人民的文化自信與歷史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安徽經濟高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圖集的編纂出版,能進一步增強安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認同,其將成為大眾歷史教育和鄉(xiāng)土愛國教育的有益教材,在宣傳安徽、招商引資等方面發(fā)揮重要的現(xiàn)實作用。因此,《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的編纂出版不僅是歷史地理學界的學術盛事,對于普通民眾學史增信,學史明理,也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圖集編纂原則
1.政治性
在圖幅選取、內容表達上嚴格遵守黨的有關政策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前提下,做到維護國家利益和各民族團結。
2.歷史性
編纂應尊重歷史事實,遵循歷史進程,突出安徽發(fā)展脈絡,呈現(xiàn)安徽變遷足跡。在內容選題與文字考釋上,不僅要反映安徽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演變和發(fā)展過程,還要重點揭示安徽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
3.學術性
《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的編纂工作,尤其是古舊圖件的考釋工作,具有很強的學術性,主要表現(xiàn)在研究內容的科學性以及表達內容的專業(yè)性兩個方面。
4.完整性
歷史圖集的完整性直接決定整個圖集的史學價值,具體包括圖件資料收集完整性與內容的時空完整性兩個方面。其中,圖件資料收集完整性指的是在收集資料時應盡可能全面地收集關于安徽的歷史圖文資料;內容的時空完整性是指圖集收錄的古舊圖件,其成圖年份應覆蓋各主要歷史時期和朝代,其制圖范圍能覆蓋安徽省全境。
5.藝術性
《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是專業(yè)學術價值與文化傳承價值兼具的書籍,不僅能作為相關專業(yè)研究人員的研究資料,更是人民大眾的有益教材,亦是歷史愛好者的收藏佳作。因此,圖集的裝幀設計應充分呈現(xiàn)安徽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徽派文化鮮明的特色,使圖集既具有古典氣質,又符合現(xiàn)代審美,從而將圖集打造成極具研究、收藏和觀賞價值的精品。
圖集結構和內容
圖集共收錄古舊地圖339幅,撰寫考釋文字約15萬字。主要對涉安徽區(qū)域的古舊地圖進行收集、校色、編排、考釋。所涉輿圖的地理空間范圍以今安徽省政區(qū)為主體,亦包含歷史上曾隸屬于安徽省建制的政區(qū),如現(xiàn)湖北英山縣、江西婺源縣、江蘇盱眙縣等。古舊地圖受限于成圖時代的測繪精度、表示手法,今人查閱時難免會覺得晦澀難懂。因此圖集在編纂時,并未滿足于對古舊地圖進行修復與再現(xiàn),而是聘請了專業(yè)的歷史地理學學術團隊,編寫了大量考釋文字,從圖載內容、成圖時間、歷史背景、制圖原理等多方面逐幅對收錄的古舊地圖進行了剖析解讀。另外,還邀請了地圖制圖和歷史地理界的知名學者組成了專家顧問團隊,對圖集內容及考釋文字進行甄選、審核,以充分確保圖集的權威性、科學性。內容結構上采用雙軸敘事的邏輯進行編排,即以圖載區(qū)域大小為內容編排的主軸,將古舊地圖按全國圖、區(qū)域(南直隸、江南?。┘鞍不請D、安徽下轄府州縣圖、專題輿圖等分為“覓跡江淮”“溯源安徽”“巡蹤府縣”“覽勝八皖”四個篇章,篇章內以時間序列作為副軸進行羅列,時間范圍自宋元起,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覓跡江淮
收錄內容為全國或跨省大區(qū)域的古地圖25幅,展現(xiàn)了宋、元、明、清至民國時期安徽地區(qū)的行政區(qū)劃沿革、疆域變遷,記錄了歷史上在全國宏觀敘事角度下安徽區(qū)域的沿革變化過程,反映出安徽在華夏大地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經濟地位。
溯源安徽
收錄了自明南直隸、清江南省及1667年安徽建省到民國時期一系列展現(xiàn)安徽疆域變遷的輿圖50幅。該篇圖組嘗試從安徽省域的角度出發(fā),還原“安徽”在各歷史時期地理上的準確概念以及安徽境內的政區(qū)演變過程。
巡蹤府縣
精選匯集了今安徽省境內以府、州、縣等為制圖范圍的民國及以前的古舊地圖192幅。該篇以安徽省歷史上的八府五州建置為敘事主軸,以清代安徽省八府五州建制分章,每章內編排順序亦依歷史習慣,首為府(直隸州)治所在轄縣,如安慶府內順序為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散州放在直隸州之后;析置改隸縣放在最后。總之,該篇完整地反映了歷史上安徽省府、州、縣的政區(qū)建置,為讀者展現(xiàn)了安徽市、區(qū)、縣各級行政區(qū)劃的沿革脈絡。
覽勝八皖
按地圖專題內容分“水道河渠”“名山勝跡”“交通軍事”“民生經濟”四章,收錄涉安徽的各類專題輿圖72幅,敘事主體主要涵蓋水道河渠、名山勝跡、城鎮(zhèn)、鹽務、郵政、軍事等。該篇旨在從不同敘事角度呈現(xiàn)安徽在各時期的發(fā)展狀況、歷史地位與文化積淀。
圖集設計
開本和折頁設計
圖集開本為標準8開,開本尺寸為370mm×260mm。圖集整體采用筒子頁的形式設計,圖集內根據不同圖幅設計有單折、十字折、關門折、M折等不同形式,在有限的開本內對古舊地圖進行了延展表示。單折主要是在筒子頁的內部印圖,并通過隴線的形式使其能完整打開,能有效節(jié)約成本,并很好地實現(xiàn)地圖放大呈現(xiàn)。十字折是將紙張進行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后,收入圖書中進行裝訂,此類型折頁可得到將近對開尺寸的圖幅。關門折是利用前后兩個筒子頁實現(xiàn)的,比較適合偏長的地圖,也適合安徽全圖類型的偏方形地圖,分為上下兩部分分開展示。M折比較適合偏長的地圖,也適合長卷圖截斷后在版面中上下排幾組集中展示。對于小尺寸地圖,除直接在頁面中排版外,還可以原大復制成小尺寸的插頁,夾入圖集中,這樣可以讓讀者對原書形成非常直觀的印象。
設計元素選取
在整體設計結構上,吸收傳統(tǒng)古籍的框型結構設計,并通過版心的設計將其現(xiàn)代化,使圖集具有古典氣質的同時,又具有現(xiàn)代設計的氣息。鑒古而不拘泥于古,避免為了強調圖集的文化性,而將圖集設計成完全摹古的“仿制品”。在設計元素的設計應用上,采用書法的筆法和肌理,烘托圖集的文化氛圍;以抽象化的徽派建筑等元素貫穿圖集細節(jié)設計,使圖集細節(jié)更經得起推敲,同時增強圖集的整體性。在字體選用上,選用刻本體和仿宋體為主要字體,使圖集更具古典文化氣質。為體現(xiàn)安徽地方特色,圖集篇章名采用著名書法家、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首屆主席賴少其先生的書法字體“漆書”。
裝幀設計
為契合歷史文化主題,展現(xiàn)古舊地圖原汁原味,圖集整體裝幀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古籍線裝加函盒的形式,以體現(xiàn)圖集本身的歷史感以及安徽作為文房四寶之鄉(xiāng)所具有的書香古韻。函盒采用木片加棉麻布料結合的材質,木片上用激光雕刻出清代安徽八府五州建置的極簡古韻地圖,內文采用80g無酸未涂布特種紙,這樣可以在還原地圖古韻的同時,有效延長書籍的保存時間;函套及封面采用了絲網印刷、燙金、壓凹等豐富的印裝工藝,使圖集翻閱起來呈現(xiàn)出一種典雅、沉靜而又豐富多變的質感。在圖集的色彩設計上,從中國傳統(tǒng)色彩中吸取靈感,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色彩體系,為每一個版塊分別設置一款主題色調,增強圖集色彩的整體性,并同時突出各版塊之間的差異,使圖集呈現(xiàn)出一種沉靜、柔和而又頗具書卷氣息的美感。
結構編排創(chuàng)新
目前已編纂出版的古舊地圖集,多以成圖時間線為順序羅列或者按資料來源分塊呈現(xiàn)。《安徽省歷史地圖集·古舊地圖卷》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了以制圖區(qū)域為主軸、成圖時間為副軸的雙線敘事模式,這種結構編排模式,以從宏觀至微觀層層遞進的視角,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地展現(xiàn)了安徽的發(fā)展變遷。
藝術設計創(chuàng)新
鑒古而不拘泥于古,安徽是文房四寶之鄉(xiāng),人文薈萃,歷史悠久。因此在設計過程中,圖集在開本選取、裝訂工藝、選材用紙、版式設計、設計元素的選取、字體字號以及插圖設計等方面,從宏觀到微觀,皆從古代線裝書和古地圖中吸取靈感,結合現(xiàn)代的設計理念、方法,結合安徽的地域特色,使圖集兼具文化性、現(xiàn)代感和地方風味。
書籍裝幀創(chuàng)新
考慮到不同讀者的需求,圖集采用了單折、關門折、風琴折、M折、十字折和小尺寸插頁等多種豐富的折頁形式設計,在限定的開本中,利用折頁延伸圖書內的頁面尺寸,以便于更好地展示地圖。圖集大量利用古籍書筒子頁裝訂形式,通過壓隴線打開筒子頁,保證書籍脊背厚度和書的厚度一致,又能呈現(xiàn)折頁的裝訂效果,這種書籍折頁裝幀方法在其他圖集中從未使用過。同時,本書在裝幀上綜合運用了大量針線和拼接等工藝,讓讀者可以將圖集中的地圖單獨取出,或將大幅面地圖拼接起來后手工收入圖集,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圖集的實用性與適用性。
綜上所述,圖集出版能夠為各政府部門、機關單位、科學研究機構、高等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的有關專業(yè)研究人員了解安徽歷史地理綜合信息提供觀點明確、內容翔實、圖文并茂的科學資料,同時,其也是加強對大眾的歷史教育和愛國教育的有益教材,能夠在宣傳安徽、招商引資等方面發(fā)揮重要的現(xiàn)實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家耀,安敏.地圖演化論及其啟示[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2,29(03):157-161.
[2]熊明,肖城龍,成昆鳳.芻議古舊地圖的時間節(jié)點劃分[J].城市勘測,2019(06):97-100.
[3]陳橋驛.關于《浙江省歷史地圖集》的編繪[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54-58.
[4]喻滄,廖克.中國地圖學史[M].北京:測繪出版社,2010.
[5]藍勇.中國歷史地圖集編繪的歷史軌跡和理論思考[J].史學史研究,2013(0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