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許張琨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六個必須堅持”,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新總結,是共產黨人新時代的看家本領。
一、堅持人民至上、胸懷天下的歷史唯物主義,從而以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把握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任務
“人民至上”和“胸懷天下”這種天下觀與人民觀的內涵意蘊既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歷史主體與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共產主義偉大目標的充分汲取和凝練,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民為邦本、協和萬邦的理念精神存在著歷史詮釋上的內在統(tǒng)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在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社會發(fā)展現實的雙向互動中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必然成果,也是走向未來、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這集中表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審視“現代化中國”的大歷史觀,只有“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提出因應的戰(zhàn)略策略,增強工作的系統(tǒng)性、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
現代化作為普遍的世界歷史進程,中國最初是被動卷入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一種“普適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成為首選。一個“現代化的中國”,成為無數仁人志士一生夢寐以求的目標。比如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他曾構想現代化中國的宏偉藍圖:修建約16萬公里的鐵路、160萬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國的公路網,并進入青藏高原;開鑿整修全國水道和運河,建設三峽大壩……百年前的中國在歷經了3代人近80年的探索——從器物、技術到制度、體制,然后再到思想文化——但均已失敗告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決定性地標志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馬克思主義建立起一種關聯。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黨,也是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黨。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百多年的最后28年里,民族國家命運觸底反彈,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中國。接下來,一種蘇聯式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被引入中國,在中蘇決裂與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也被證明行不通。最后,歷史證明沒有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沒有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本質聯系。從1979年3月,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zhí)委會代表團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到進入新時代的10年里,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戰(zhàn)略上不斷成熟、實踐上不斷豐富,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正是在歷史的正反合邏輯中,從黨的二十大到本世紀中葉,在第二個百年的又一個28年時間里,中國現代化最終在中國共產黨人身上以一種社會主義方式得以實現。就此而言,大歷史觀不僅是密涅瓦的貓頭鷹,發(fā)揮總結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作用;更在于擔當高盧雄雞的角色,即把握時代大勢和世界潮流。從而,在大歷史觀指導之下,才能把握歷史主動權在百年大變局的“歷史三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二、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問題導向的系統(tǒng)觀念,從而不斷提升新時代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學到手,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對于廣大黨員干部而言,在面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實際環(huán)境、客觀條件、主要矛盾和任務等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的情況下,需要在全面、具體、歷史地分析中國社會運動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基礎上,全面提升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氨绢I和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只能在學習和實踐中不斷摸爬滾打、經受磨煉。”通過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專業(yè)訓練,不斷剖析和破解改革前進中的阻力,通過深入預研、科學前瞻、主動出擊、高效回應,不斷提高在復雜形勢面前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在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全新時代背景下,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正如毛澤東所言:“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边@要求廣大黨員干部以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堅持問題導向的系統(tǒng)觀念,即牽住發(fā)展的“牛鼻子”,從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到回答“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找準問題的突破口與著力點,準確研判形勢大局、統(tǒng)籌兼顧、綜合施策,善于把握住事物普遍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系統(tǒng)關系,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當前和長遠、全局和部分、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
三、堅持自信自力、守正創(chuàng)新的精神狀態(tài),從而在歷史實踐與理論創(chuàng)新中不斷開創(chuàng)新境界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多災多難,但是流淌在民族血脈中自強不息的精神沒有衰亡。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實現“精神突圍”并不是偶然的,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fā),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毛澤東也曾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睆奈逅倪\動開始,“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淖兞艘酝挥杏X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接下來,“這種民族覺醒和民族精神升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達到了全新的高度”。而改革開放又是一個轉折點,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中國人民的前進動力更加強大、奮斗精神更加昂揚、必勝信念更加堅定,煥發(fā)出更為強烈的歷史自覺和主動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難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從來就沒有教科書,更沒有現成答案。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要運用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不是要背誦和重復其具體結論和詞句,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這就需要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的精神——從飽含憂患意識的“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從跳出治亂興衰“窯洞對”到“第二個答案”的提出;從1938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提出到開創(chuàng)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的“兩個結合”,以及從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馬克思主義行”再到“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報告的思想內涵是守正創(chuàng)新的典范。守正創(chuàng)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飛躍的辯證法思想,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的實踐智慧,是共產黨人面對不確定時代、未來世界的科學立場與態(tài)度。
由此,做到“六個必須堅持”既要求改造客觀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對于新時代的中國共黨人而言,把握“兩個改造”,需要加強自我革命,對內打造、錘煉自己,對外踐行任務、使命。一方面需要提高理論修養(yǎng),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以及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這一“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經常讀原著、悟原理,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另一方面,需要深化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把握內涵實質與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做到活學活用,提高自身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zhí)行力,將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在物質活動中轉化為實踐力量。從而,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不斷上升的過程中,真正實現“兩個改造”的融合共進。
(作者王強系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博導;許張琨琦系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