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宗豪
你可曾想過,我們碗中那一粒粒雪白的大米,有著它們專屬的故事。一個來自萬年前的發(fā)現(xiàn);一個數以萬計科學家前赴后繼的拼搏;一個中國人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回答。
傳承萬年的浪漫
在浙江浦江,上山遺址中出土了我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最早,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我們的農耕文明也是從那里拉開了帷幕。因為水稻的栽培,我們的祖先也有了需要守護的一片土地,他們就此定居,在水稻旁開始了默默的等待,等到冬去春來,等來了秧苗的抽穗、成熟。而“遠古中華第一村”是他們朝著居有定所、衣能遮體、食能果腹的夢想邁出的第一步。如今,在這中華的大地上,人們過上了吃飽穿暖的生活,這也正是祖先心中不曾停止地去追逐的夢想。
“因為挨過餓,所以我要讓所有人都能吃上飯”
已經82歲高齡的謝華安院士站在2022年秋季“開學第一課”的講堂上,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謝爺爺有一個培育了二十多年的“孩子”,這個“孩子”可不簡單,它上過太空,而且還有超能力,這正是“II 優(yōu)航1號”種子。這是謝爺爺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嘔心瀝血的科學結晶,這也是謝爺爺小時候最想實現(xiàn)的愿望。謝爺爺說:“因為我小時候挨過餓,我就想,要是能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吃上飯就好了!”謝爺爺也因為這個夢想而不斷地努力著。不只是謝爺爺,像袁隆平爺爺等無數的科學家也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地奮斗著,讓我們能夠不用挨餓,而這也正是我們的祖先最大的愿望,是專屬于中國人骨子里流傳下來的浪漫。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是選自宋應星《天工開物》中的《乃?!?,意思是“人類自身并不能長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為人能依靠五谷養(yǎng)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長,而需要靠人類去種植。”這也是我們的先祖從古至今一直在努力的目標,就是能夠將五谷撒滿田間,讓百姓都能吃上飯,而以前的天災和技術讓這一個樸素的愿望無法實現(xiàn),甚至近代在人口速增的時候,更是有人擔憂地說:“中國該如何用全球不到10%的土地養(yǎng)活全球近1/4的人口呢?”
而現(xiàn)在,在十四億中國人的努力下,我們已經能夠信心十足地告訴世界:我們中國人能夠自己養(yǎng)活我們自己!
指導老師:麥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