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楚寒 顧莉鳴
芒種主題活動開展后,幼兒知道了芒種時節(jié)有送花神、煮青梅等習俗,而我們幼兒園內(nèi)就種了青梅,芒種時節(jié)正好結果,于是關于青梅的活動就此展開。
·數(shù)青梅樹
要煮青梅,首先要摘青梅,要摘青梅就要找到青梅樹。那幼兒園里到底有多少棵青梅樹、又分別在什么地方呢?于是,我就和幼兒展開了談話,詢問他們要怎么數(shù)青梅樹。因為去年統(tǒng)計過幼兒園的銀杏樹,所以他們決定遷移去年的經(jīng)驗,分區(qū)去數(shù)青梅樹。此外,他們準備采用統(tǒng)計圖的方式記錄統(tǒng)計結果,這樣既能知道青梅樹的數(shù)量,也可以看出青梅樹在幼兒園的位置(見圖1)。
·辨青梅成熟
相對于果園的柿子、橘子、石榴,青梅樹原本并不受幼兒的關注。自從知道要摘青梅、煮青梅,青梅樹上這些酸酸的小果子才吸引了幼兒的目光。幼兒每天都來到樹下,看著枝頭的青梅,想要摘下來,但他們不知道如何分辨青梅有沒有成熟。
希希:青梅小小的、圓圓的,摸上去毛毛的,有點像小桃子。
瞳瞳:它熟了嗎?
萌萌:肯定沒熟,還是綠色的。
希希:青梅本來就是綠色的呀。
聽了他們的談話,我摘了兩個青梅給他們嘗一嘗,結果他們皺著眉頭說:“好酸呀,好酸呀。”看來青梅還沒熟,那什么時候才會熟呢?除了摘下來嘗一嘗還有什么方法判斷它們熟沒熟。
為了找尋答案,我和幼兒一起尋找并觀看了青梅的科普視頻,知道了青梅在不同生長期的口感。從芒種開始,青梅會慢慢由青變黃,黃了就可以采摘,但是這個時候的青梅的味道依舊有點酸。隨后我就讓幼兒做觀察記錄,定期記錄天氣與青梅的顏色變化(見圖2)。這樣,幼兒就能感知氣溫等氣候對植物生長的影響,進一步感知節(jié)氣與農(nóng)耕的關系。
·摘青梅
終于盼到青梅成熟,幼兒非常高興,興奮地討論著采摘青梅的方法:把梯子架在樹上爬上去采摘;站在椅子上采摘;用網(wǎng)采摘;把輪胎墊起來站上去采摘;用蹦床蹦上去采摘;坐熱氣球上去采摘。經(jīng)過討論,最后留下了三種方法:站椅子上摘;爬梯子去摘;用采摘器摘。他們分組嘗試了這三種方法,看看各自的利弊。經(jīng)過現(xiàn)場嘗試,他們發(fā)現(xiàn):站椅子上去摘不夠高,只能采到長得比較靠下的幾顆青梅(見圖3);爬梯子上去摘能夠到的青梅多一些,但是葉子和青梅的毛毛弄得手上發(fā)癢;用采摘器去摘既方便、安全,又能采到很多。最后,大家決定都用采摘器去摘青梅。
·煮青梅
青梅摘好了,接下來就是煮青梅了,可是青梅表面有很多小絨毛,手碰到會發(fā)癢,所以要先想辦法除掉這些絨毛。幼兒自己上網(wǎng)搜索了方法,他們戴著一次性防護手套把摘下來的青梅放到鹽水中泡一泡,然后用手搓一搓,絨毛就掉了,再用清水沖洗一遍,就可以下鍋煮了。青梅雖然已經(jīng)成熟了,但是仍然很酸,那要怎么辦呢?幼兒提出可以加糖(見圖4)。他們邊煮邊加糖攪拌,最后酸酸甜甜的青梅湯煮好了。青梅湯深受幼兒喜歡,他們都拿著自己的杯子過來盛了喝,還把多出來的青梅湯分享給其他班。
·活動總結
芒種節(jié)氣前后,我們緊扣“煮青梅”這一習俗,與幼兒一起經(jīng)歷了“找梅→辨梅→摘梅→煮梅”的過程。幼兒通過觀察青梅生長,感知植物與節(jié)氣物候的關系;通過動手摘青梅,探索農(nóng)事中工具的使用;通過親手煮青梅,增強動手能力與勞動意識,進一步感受青梅湯在芒種氣溫逐漸升高后的降暑功效。芒種節(jié)氣與幼兒的對話,通過青梅這一載體不斷加深,節(jié)氣課程的價值也在師幼共同生活中逐步顯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