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思琪 肖莉莉
內容摘要:禮貌不僅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各個國家的文化存在差異,所以在禮貌用語的表達上也各不相同。尤其以英美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中華文化有著鮮明的差別,所以在國際中文教學中產生誤會和交際失誤的現象也屢見不鮮。本文通過對比漢英禮貌用語,分析了兩種語言禮貌用語的差異及產生差異的原因,最后為國際中文語用方面的教學提供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禮貌用語 國際中文教育 漢英對比
禮貌用語是指符合禮貌原則的語言,對禮貌用語的研究屬于語用學的范疇。禮貌現象雖不完全體現為禮貌用語,但是禮貌用語卻能最直觀的反映出禮貌問題?!岸Y”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論語》有云:“不學禮,無以應?!蓖瑯?,對于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而言,他們也對禮貌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解。隨著漢語的日漸變熱,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學習漢語,因此在漢語教學中禮貌語用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一.漢英禮貌用語對比
通常來說,禮貌用語主要包括人們在見面時和對方打招呼的招呼語、接受到他人幫助表示感謝的感謝語、含蓄稱贊他人或事物的恭維語、兩人談話結束離開的告別語以及拒絕對方的拒絕語等。
(一)招呼語
招呼語是兩人見面時互相稱呼寒喧的一種禮貌用語。漢英招呼語都是表達友好的交際用語,在漢英用語中,初次見面打招呼都會說“你好”。但是二者禮貌用語也存在著差異。漢語中獨有的稱謂型招呼語是英語中所沒有的。例如,當長輩來家里做客的時候,父母會告知我們需要叫對方“阿姨”或者“叔叔”,以示禮貌,下次再見也要主動打招呼。而稱謂型招呼語對歐美的國家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在他們的語言習慣中,如果正式稱呼對方的名字一定是有事情要交談,稱謂型招呼語對西方人來講是“文化空位”,他們會等待下文,而不是只叫了名字后離開。漢語中常常使用的“吃了沒”“去哪???”“干什么去呀?”等都屬于詢問招呼語,這類招呼語雖問話非常具體,但主要表示關切,不是真的要詢問,而在英語的詢問招呼語中,問話內容十分模糊,不會涉及到對方的隱私。
(二)感謝語
中西方感謝語的表達上存在著差異。在英語感謝語的表達形式上,人們通常使用“Thanks”和“Thank you”來直接表達感謝,西方人喜歡隨時表達謝意,但是中國人卻并非如此。中國人認為并非幫助的情況是不需要表達感謝的。如“媽媽給自己做飯”“學生交作業(yè)”的時候。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些都是應盡的責任以及“舉手之勞”。在回應謝意的形式上,西方人通常用“You are welcome”來表示接受對方的感謝,中國人則會加上如“哪里哪里,做得還不好”這樣的客套話來接受感謝,或者是用“用不著客氣”這種方式來回應對方的謝意。西方國家認為中國在表示感謝時過于吝嗇表達,但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謙虛的表現。
(三)恭維語
恭維語是一種積極的言語行為。它明確或含蓄地表明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某些“好”事物,包括所有物、品質、能力等方面的贊美。人們可以通過適度的恭維語維持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英語的恭維語句式表達上,一般將說話者自身放在首位,例如“I like your shoes.”表達自己對對方的評價;而在漢語中,通常把“你”“您”放在首位,“你的裙子真漂亮”“您唱歌真好聽”等,把表達的語義重點放在對方身上,突出對方的價值。這就體現出中國所強調的“待人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與西方國家強調自身價值的觀念不同。
(四)告別語
告別語也是常用的禮貌用語之一,用以維持雙方融洽的關系。漢語的告別語一般是以“你”“您”為契機,結束對話。比如說“你先忙”“那就不打擾您了”“就不耽誤你太多的時間了”等,離開的一方經常會用到這樣的告別語。此外,漢語中還有其他形式的告別語,如招呼式告別語,例如客人在將要離開的時候,會向主人說“叔叔阿姨,我先走了,您請留步吧。”而面對這種情況,主人一般會說“吃點飯再走”“有時間再來”這樣的話,并不是邀請,其實只是一種表達尊重的客套用語,而非真正進行挽留。而在英語中一般從“我”的立場上來結束對話。英語中會在結束會話時說一些緩和性話語,并表示由于某些客觀因素的存在而不得不告別,充滿著遺憾與無奈。比如“I am afraid I have to leave here,because its time for nanny to go home.”對英國人來說,在和別人聊天時,不可以隨便結束談話,如果必須要離開,一定是因為有自己必須去解決的外在情況發(fā)生。這個時候要表達自己的歉意,以及不愿意離開的態(tài)度。因此他們離開之前一定會說些“緩和性”的話,比如“Im sorry” “Thank you for your invitation ,dinner is good. ?But I have to go home. I hope we can be together.”這最后的“鞏固性”話語,是為了表達說話人對對方友誼十分重視,并且希望能夠和對方的友誼能夠繼續(xù)發(fā)展下去。
(五)拒絕語
拒絕語是一種當別人要求自己做某些事情時,用來拒絕對方的語言。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具有集體觀念,十分重視人際關系,有時會把別人請求自己幫忙的事情放在第一位。他們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會為了集體而做出讓步。因此,很多中國人不會拒絕別人,即使拒絕別人,也會選擇委婉的語言來保全對方的面子。中國人典型的拒絕語帶有一定的借口,如“下次有時間我一定去”“我最近手頭實在是有點緊,要不我肯定把錢借給你”“衣服讓我洗了,沒辦法借給你了”。這類拒絕語有兩個特點,一是善意的謊言;二是具有搪塞性質。中國人選擇拒絕語時會深思熟慮,進而選擇一個難以抗拒的外在因素,既表達了自己的無助,也讓對方不好意思繼續(xù)要求下去,同時也不會心生不滿。同時,面對不同的人際關系,拒絕語的表達也有差異。在拒絕自己家人時,一般會說的比較直接;對待自己的上司、領導則會需要一定的拒絕策略以免影響彼此間的人際交往。
相比之下,英美國家更看重自我表達,他們大多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在集體中展示出獨特的個性是值得推崇的。因此,英美國家的人們一般會直接拒絕別人,如果對方一直向自己要求做一些事,他們有時會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如“I dont want to do it.”“I dont like it.”“I dont care.”但是,英語中并非沒有禮貌的拒絕策略,一般會說“I am sorry I cant help you.”“I really want to help you, bu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英語中拒絕語言受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影響較小,其拒絕策略也相對簡單。
二.漢英禮貌用語差異產生的原因
漢英禮貌用語之間產生的差異,主要是由深層的文化差異引起的。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緣由。
(一)漢英民族對謙虛的理解不同
“modesty”翻譯成中文是“謙虛”的意思,二者的相同之處都是不強調自己的才能,但是這并不能證明二者是完全一致的,二者之間仍存在著文化差異。其本質差異就是文化價值觀的差異。中國文化將謙虛作為為人處事方面的一個道德層面的要求,誠于中而形于外。而在歐美文化則強調個體的重要性,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對他人尊重的前提是不能損害自己的利益。中國人在面對別人的恭維或者贊美時,大多謙虛地否認,并說“哪里哪里”“沒有沒有”,這種做法讓外國人覺得中國人不真誠,不能夠接受別人的表揚,西方人在面對對方的贊揚時會直接接受,并表示感謝。
(二)漢英民族對等級觀念的理解不同
中國自古以來高度重視倫理道德和宗法觀念,長期受儒家思想的等級觀念的影響,重視權力與地位,并以此為導向。而歐美社會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社會,講求自我利益與自由平等,人際關系多是親密、隨意的。他們可以直呼他人的名字,父母與孩子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也都是這樣。中國人在交往中會十分重視交際對象的年齡、身份和地位。因此,在交際中,通常對地位或輩分較高、年齡較大的人說話都要用敬語“您”,而英語中是沒有敬語的,從他們的稱呼中可以看出來。
(三)漢英民族對隱私的理解不同
每個國家的人都有自己的隱私。同樣,各個國家對于隱私的理解與態(tài)度也各不相同。在中國人看來很“禮貌”的問題,或許在英美國家看來,已經侵犯了他們的隱私。中國人通常以寒暄的問候來開始彼此間的對話,認為關心彼此是很正常的行為。所以一般開始談話時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家庭、工作、婚姻以及收入問題,他們認為這樣會展示出自己的關心,進而拉近彼此的距離,保持雙方良好的人際關系。
但是對于英美國家來說,這已經嚴重侵犯了他們的隱私。一句“Where are you going?”也極有可能冒犯到他們,讓他們感覺到不禮貌。如果過于在意的話甚至還會說些讓對方非常尷尬的話,如“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中國人也是有隱私觀念的,只是范圍相對英美國家來說比較小,大多數是一些會損害到對方面子以及自尊心的不好的事情。同時,大部分中國人有集體觀念,一些個人問題對于他們來說算不上隱私,他們認為別人詢問自己是對自己的關心。而在英美文化中,大多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愿意被別人詢問,更不想被別人打擾。
(四) ?漢英民族價值觀不同
在價值觀方面,中國長期以來堅持集體主義,而歐美民族堅持個人主義。漢英禮貌用語也將這一不同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人愛面子,說話較含蓄委婉,所以不會直接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在歐美文化中直接拒絕別人并沒有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個人的利益也要高于集體的利益,且都有權力保護自己的隱私,更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利益去滿足他人,尊重個人的獨立和隱私被認為是禮貌的。
三.國際中文教學中的禮貌用語教學
留學生在運用禮貌用語的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主要是首先自己對禮貌用語不夠了解,其次國際中文教師常常側重于漢語詞匯和語法的教學,對漢語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較為疏忽。因此通過上文對漢英禮貌用語的對比分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
(一)強化自身價值觀念
國際中文教師是漢語學習者語言的示范者和指導者,也是漢語學習者第一個語言交際對象。因此,國際中文教師要加強自身的禮貌意識,防止對漢語學習者輸入錯誤的觀念,對學生產生誤導。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念也不同,為此,國際中文教師也應該理解并接受其他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念,調整自己原有的觀念,尊重學生的獨立自主意識,盡量避免命令、批評性的話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因而,教師應該強化自身觀念,這在課堂教學和日常交際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
國際中文教育不僅僅是教授漢語語音、詞匯和語法的知識,同時也要結合文化進行漢語教學。國際中文教學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留學生在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交際的能力。作為一名國際漢語教師,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還要熟悉許多國家文化的基本情況。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化的意識。學生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適應目的語國家的過程。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主要是學習漢語拼音和漢字。這個階段以后,大部分留學生會進入到“文化休克”期。由于不能理解中國的文化內容與風俗習慣,找不到與自己國家文化重合的地方,留學生很容易出現焦躁厭學的情緒,漢語學習也進入了瓶頸期影響學習,學習效率也受到干擾。如果順利度過這個關鍵時期,留學生就可以重拾信心,繼續(xù)學習漢語,如果不能順利度過,漢語學習則可能被迫終止。所以這個時期教師的引導就尤為重要,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兩國文化進行比較,從而尋找其中的異同,從而讓學生主動了解中國文化,樹立正確的觀念。
(三)重視禮貌用語教學
1.注重文化教學。禮貌用語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禮貌用語教學應該依附于文化教學。當前國際中文課程設置中,文化課的課程遠遠少于聽說讀寫的課程設置,如果將二者分開教學,漢語教學就不夠完整。留學生不能理解中國禮貌用語,主要是歐美國家個人主義高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與中國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價值觀相悖。所以歐美國家的人不喜歡被稱贊也不擅長回復他人對自己的稱贊。因此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教授給留學生中國文化的內涵,使學生在理解中國文化的基礎上了解漢語禮貌用語的深層含義,并在交際中正確使用禮貌用語。
2.注重情境教學。漢語中同一句禮貌用語在不同情境中的意思可能不同。留學生在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中只聽老師的講解很難理解禮貌用語的使用。因此在禮貌用語的教學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變的話語情境進行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比如說可以利用圖片進行情境設置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授招呼語的時候,可以利用圖片設置角色和時間。實踐可以從早晨到中午,角色可以從老板到同事,每一幅圖片都是不同的場景,相對應所使用的禮貌用語也有所不同。如果禮貌用語的方式單靠教師解釋,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因為這些是留學生本民族沒有的,反而還會加重留學生的學習負擔。所以,實際的語境教學要比語言更有說服力,教師要選擇合適的語境,注重語境教學。
綜上所述,在國際中文教學中應高度重視禮貌用語,對漢語學習者來說,了解漢語禮貌用語不僅可以保證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是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一個國家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對第二語言學習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應該將禮貌用語教學與國際中文教學相結合,使學生從深層理解禮貌用語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在交際中正確使用禮貌用語的語用能力,以達到國際中文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交際與第二語言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1-155.
[2]廖潔.對外漢語教學中的禮貌原則[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7.
[3]王琳.禮貌原則與對外漢語課堂教學[J].教育探究,2009(3):80-83.
[4]馬樹華.語用失誤與對外漢語教學[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9(1):48-52.
[5]徐英.外語課堂教師禮貌情況調查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1):58-63.
(作者單位:遼東學院。肖莉莉為本文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