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朔梅
如果問現(xiàn)在的小孩,小雞是從哪里來的,他們一定會回答從雞蛋里孵出來的。不錯,是從雞蛋里孵出來的。如果再問,怎么個孵法?肯定有許多孩子答不上來。最多只是說從暖箱里孵出來的。這已經(jīng)很不錯了。
我們小時候,雖然也有從暖房里孵出的小雞,由雞販子挑著竹簍走街串巷地販賣,但那一般是賣給小鎮(zhèn)上的居民的。鄉(xiāng)下人舍不得花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幾個錢,所以選擇自家孵。
那多半是在農(nóng)歷三四月。清早,亢奮的公雞早已鶴立在鄉(xiāng)場的柴垛上,時不時地梗著脖頸拉幾聲長調(diào)。聽得召喚,母雞早已在窩棚里耐不住了。主人家把雞棚一打開,母雞們便激動地“咯咯”著朝公雞的方向奔去。公雞炫耀似的刮扇幾下有力的翅膀,故意愛搭不理地伸伸懶腰。隨即它在地上尋尋覓覓,待發(fā)現(xiàn)一粒谷子或麥粒,抑或是其他可吃的東西,就“咯咯”著啄起來又放下,再啄起來再放下,直到引得母雞們圍過來爭搶。
那時,每家都有三五只母雞,一個宅上,總留有兩三只公雞。一個星期下來,能積儲下二三十個雞蛋。主人家就挑選出個大周正的二十來個蛋,小心地放到梅子甕內(nèi),再用棉絮窩好。等待哪只老母雞抱窩時孵小雞。抱窩,是母雞特有的生理周期。一般是一窩蛋下完后,母雞就會抱窩。抱窩前的母雞有個征兆,即便不是看到公雞,而是看到人靠近,也會伏下身子做馴順狀。而且此時,它懶得進食。這時主人就知道那母雞要抱窩了。
于是,主人家就將母雞抱起,放入已鋪好雞蛋的窩內(nèi)。上面再罩一只畚箕或栲栳,使母雞處在黑暗中,不辨晝夜。此時的母雞顯出作為母親的溫馴,“咯咯”的叫聲也特別柔和。它輕輕地趴在蛋上,唯恐爪子傷了它的寶貝。又恐邊緣的蛋得不到它翅膀的照拂而著涼,便輕輕翻動。完后,便微展翅膀,匍匐在蛋上,半閉著眼睛。而等待它的,是一個艱辛又漫長的孵化期。
在這段時間內(nèi),它不思茶飯。每隔兩三天,主人家會把母雞抱出來。此時的母雞,極不情愿離開自己的寶貝,有時還會啄主人的手??芍魅瞬还肿?。對雞,人們一般都是捉住它的兩只翅膀,而這時的母雞,主人家也特別看重,就像對待一個坐月子的女人。所以一定是小心翼翼地抱著。雖然是畜生,可它也是母親呢!于是給它喂上好的谷糠和干凈的水。趁機將蛋翻動一遍,免得里面的蛋黃沾殼。
等到孵上個把星期,主人就會趁夜晚,用一張道林紙,在上面剪出雞蛋大的洞,把蛋貼在洞口,就著燎泡燈,擰亮燈火,照照那蛋是否有色(受精)。那蛋在昏昏的燈火下,像月全食剛出來的月亮,暈紅暈紅。如果發(fā)現(xiàn)雞蛋內(nèi)有混沌初開似的血絲,那證明這個蛋有色;如果沒有血絲,那就無色。這無色的蛋稱為“頭照蛋”,于是拿出來做一般蛋處理,吃起來口味無異。
孵到兩個星期,還要照一次,看看小生命的胎盤發(fā)育得是否健全。這過程就像孕婦做B超。那時,蛋殼內(nèi)的生命已成雛形,依稀的脈絡(luò)宛然,眼睛是兩個小黑點。蛋黃都積淀在下腹部。如果發(fā)現(xiàn)小生命的肚皮與殼粘連,再把它剔除出來。那剔出的蛋叫作“孵退蛋”,也叫“喜蛋”。那時食物匱乏,喜蛋舍不得丟棄,就放在鍋里一煮,吃起來香噴噴的。據(jù)說那東西大補,像嬰兒出世時的胎盤——藥名叫“紫河車”。盡管大補,盡管那個年代沒什么好東西吃,但我不敢吃。覺得那是個不幸的小生命,怪可憐的。它未能成雞而夭折在襁褓中,沒能看看這個由人主宰的世界;沒能成為一只雄健的公雞,雄赳赳地打鳴;也沒能成為婷婷的母雞,抱一次窩,養(yǎng)兒育女。真可惜!看來一個生命能到世上走一遭,純屬偶然。那是比搖中幾億分之一的獎還要難的事情。
孵至十五六天,主人還要給那些胚胎做最后的檢查,不過已不能用燎泡燈照了。因為的胎盤組織液都已演化成肌肉組織,用照的方法是看不見的。于是主人就在一個腳桶內(nèi)倒大半桶溫水,將雞蛋從老母雞溫暖的胳肢窩下掏出來,放入水中。等激蕩的波紋平靜后,奇妙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這些蛋大多在微微擺動,相互磕碰著。那是小生命在蛋殼內(nèi),伸胳膊蹬腿的緣故。而沒一點動靜的,說明已胎死腹中了。于是再剔出。這蛋一般沒人吃了。因為上面已有疏松的羽毛,腸子里已有糞便。但也有人喜歡吃這個,就如有人嗜痂成癖一般。幾經(jīng)劫難,原來二十來個蛋,到這時僅剩十一二個了。
三個星期后的一個晚上,更深人靜時傳來小雞孤獨的啾啾聲,那是第一只破殼的小雞,至天亮,那聲音越來越稠密,因為所有的小雞都破殼了。
此時的母雞,已虛脫得雞冠耷拉著,心力交瘁。拎起來分量很輕。此時的小雞,怯怯的,憨憨的,脆弱得站也站不穩(wěn)。本能驅(qū)使它們覓食,但只能吃些米糠或麥麩。外界稍有動靜,它們就立刻往母雞的懷里鉆。它們在溫暖而幸福的母親的懷抱里,啾啾出無限的靜謐與安寧。
一個星期后,母雞的體力恢復(fù)了,小雞的腳脖子也硬朗了。作為母親的老母雞,就帶著孩子們到房屋的四周轉(zhuǎn)悠。這是母親給兒女們上的第一課,讓它們熟悉環(huán)境。
現(xiàn)在,即便在農(nóng)村,也難得見誰家孵小雞了。除非是七老八十的農(nóng)婦,閑著無聊,才好玩似的孵幾只小雞侍弄。我曾細心地觀察過現(xiàn)代化養(yǎng)雞場里的雞。它們雖衣食無憂,也無風(fēng)雨之困擾,只是一個勁地下蛋長膘,可它們不知道父母,從未體驗過母愛,也從未有過兄弟姐妹間的情誼。它們不懂得得食后的相呼,只顧自私地享用。它們懂得什么是幸福嗎?這只要看它們的表情與眼神就不難體會。那表情是呆板冷漠的,眼睛里只有迷惘、空虛與自私。這要怪人,為了滿足私欲,而對雞雛的造孽。由此聯(lián)想到那些父母遭獵殺后的小象,它們沒有父母的言傳身教,長大后就成了“問題小象”——叛逆、暴戾,不能與周圍的世界和諧相處。再聯(lián)想到人,雞猶如此,若人自小缺乏愛的熏陶,則情何以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