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傅廷棟在田地里
華中農業(yè)大學一塊快要收割的油菜試驗田里,85歲的傅廷棟,每天都會出現(xiàn)在這里。
“年紀大了,他們都勸我少下田,現(xiàn)在我一天只下田四五個小時?!币豢跐鉂獾膹V東口音,傅廷棟笑呵呵地說。
草帽、挎包、深筒靴、水壺、工作服、筆記本,帶上“傅氏六件套”,扎進田里的傅廷棟更像一位地道的農民。60余年來,他像一只勤勞的蜜蜂,遨游在油菜王國……
從傅廷棟的辦公室窗口望出,野芷湖畔,微風輕拂,生機滿滿。
傅廷棟團隊每天要觀察不同品種油菜的結莢情況和抗逆性,記錄成千上萬組數(shù)據(jù),選育油菜“優(yōu)等生”,這是一段屬于育種人忙碌并快樂的時光。
細數(shù)中國油菜種植面積從不到3000萬畝增長到1億畝,畝產提高了3倍,傅廷棟心中無比自豪。
1965年,傅廷棟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位油菜遺傳育種方向的研究生。畢業(yè)后,他留校任教。現(xiàn)在,他仍然清晰地記得,當時我國油菜平均每公頃產菜籽僅500千克,還不到先進國家平均產量的1/3。
傅廷棟意識到,要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唯有在油菜雜種優(yōu)勢利用上下功夫。
其實,世界各國的科學家也在探索油菜雜種優(yōu)勢利用的途徑。國外先后在油菜中發(fā)現(xiàn)了多種類型的細胞質雄性不育,但這些不育類型難以找到恢復系或者不育性不穩(wěn)定,因而無法直接用于生產。
用傅廷棟通俗的解釋來說,甘藍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進行雜交,就要首先找到一種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母油菜”。當時,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在苦苦尋覓油菜雄性不育的“母油菜”,卻一無所獲。
必須尋找新的雄性不育系,而且要跟時間賽跑、跟外國同行賽跑。
1972年3月20日,這是傅廷棟一輩子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傅廷棟清早就鉆進了油菜田,當他走到種有波里馬品種的資源圃時,眼前一亮,居然有一株油菜雌蕊正常,而6個花藥都呈萎縮狀態(tài)。他趕緊用手一捏花藥,沒有花粉。這正是他苦苦尋找的雄性不育變異株。
反復搜尋了幾遍,他總共找到19株上述表型的植株,通過仔細研究,確認這是典型的自然突變雄性不育株。這個發(fā)現(xiàn)揭開了國際上“甘藍型油菜波里馬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這是傅廷棟帶著“傅式六件套”在學校試驗田、在農村田野里,找了整整兩年,排除了幾十萬株樣本后所獲的“至寶”。
一舉成名天下聞。此后,在世界雜交油菜應用于生產的第一個十年里,約有80%的雜交種是由傅廷棟首次發(fā)現(xiàn)的波里馬雄性不育型育成。目前,我國種植的油菜三系雜交品種中,仍有50%以上用波里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雜交種,油菜品種雜種化率已達到70%,全國平均單產已經超過世界平均水平。
1991年,國際油菜研究理事會授予傅廷棟世界油菜科學界最高榮譽——“杰出科學家”獎章和證書,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名亞洲地區(qū)獲此殊榮的科學家。
傅廷棟并不在意這些榮譽,他只想永遠當十字花科的“傅科長”。
根腫病是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種傳染性強的世界土壤傳播病害,會造成小苗枯死,導致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堪稱十字花科作物中的“癌癥”。
為應對我國油菜主產區(qū)面臨的根腫病威脅,傅廷棟帶領專家團隊,從2010年開始利用蕪菁、大白菜等優(yōu)異抗病資源,在國內首先選育了抗病新品種。經過在四川等病區(qū)試種,取得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已在全國推廣抗病油菜品種的種植面積達800萬畝。
傅廷棟團隊選育出的油菜品種除了廣泛種植于長江流域,也“走南闖北”,“油菜地圖”越繪越廣……
然而,傅廷棟始終認為,現(xiàn)在取得的成果還不夠。
此前,傅廷棟在西北調研時發(fā)現(xiàn),當?shù)匦←?月份收獲,離嚴冬來臨之前還有兩三個月的秋閑時間,土地沒有植被覆蓋,水、風、沙蝕嚴重。親眼看見了黃土高原農牧區(qū)飼料短缺、生態(tài)惡化的現(xiàn)象,他琢磨能否在油菜上想點辦法。
于是,傅廷棟深入西北農村,與甘肅農業(yè)部門合作,進行“麥后復種飼料油菜”試驗?!叭A協(xié)1號”試種成功,麥收后至嚴冬來臨前的秋閑耕地種油菜生長60-75天,畝產飼料三四噸,能供應三四頭羊羔的青飼料,綜合經濟效益可達千元以上。
如今,傅廷棟和他的團隊研究、推廣的復種飼料(綠肥)油菜,已被農業(yè)主管部門作為主推技術,在西北、東北和長江流域大面積示范推廣。
華中農業(yè)大學是全國培養(yǎng)油菜人才最多的單位,傅廷棟培養(yǎng)學生的竅門只有一個,那就是“跟我一起天天下地”。
傅廷棟認為,必須到實踐中去感受實際問題,脫離生產實際的研究沒有任何意義,尤其是農業(yè)院校的學生。
一次,一名外校學生慕名而來,想報考傅廷棟的研究生。當?shù)弥辉谵k公室正在下田后,這名女生在油菜田里找了一大圈,也沒發(fā)現(xiàn)傅廷棟的人影,只好問了一位田里的“老農民”:
“老師傅,您知道傅老師在哪嗎?”
“你找他有什么事?”
“我想考他的研究生!”
“我就是,考我的研究生,你得做好吃苦的準備哦!”
當確認眼前的“老農民”就是傅廷棟后,這名女生驚呆了。
“傅老師不在實驗室,就在油菜田。”傅廷棟的學生說,這對他們影響很大,“油菜開花的時候雨多。穿著沾滿泥土、五六斤重的膠鞋,一干就是一天,我們年輕人都吃不消,老人家卻一點兒不抱怨?!?/p>
1999年,傅廷棟從芥菜型油菜中再次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株。一位到學校參觀的國外同行詫異地問傅廷棟:“傅,為什么又是你?”傅廷棟笑著說:“搞農業(yè)的就要多下田,多到實際中去,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p>
85歲的傅廷棟說起今年的“小目標”,他計劃忙完長江流域的油菜收割后,再趕到西北的夏繁基地,要在全國各地繼續(xù)繪制“油菜地圖”。
“我感覺自己還不老,雖然我也算是‘85后了!”正是對油菜的熱愛和執(zhí)著,讓這位愛在花田有“喜事”的“傅科長”停不下科研的腳步。
(摘自七一網 七一客戶端/《北京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