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89年11月—12月,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搶救性發(fā)掘清理了一座古墓葬。該墓為漢代畫像石墓,雖經(jīng)盜掘破壞,但仍出土了較多的隨葬品。隨葬器物共計(jì)111件,主要為陶器,組合較為完整,此外還出有銅鏡、銅錢、綠松石珠等,年代為新莽至東漢初期,為南陽漢代畫像石墓的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關(guān)鍵詞:南陽市;畫像石墓;新莽至東漢初期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8.042
1989年11月,南陽市臥龍區(qū)白河鎮(zhèn)(原臥龍鄉(xiāng))常莊村村民在窯場(chǎng)取土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座古墓,報(bào)經(jīng)主管部門批準(zhǔn)后,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派人于11月21日至12月2日對(duì)該墓進(jìn)行了清理,編號(hào)1989NCM1。該墓葬在被窯場(chǎng)工人發(fā)現(xiàn)后,即被經(jīng)常在這里活動(dòng)的盜墓分子得知,他們雇用當(dāng)?shù)卮迕襁M(jìn)行盜掘。被盜器物有陶缽1件,綠松石玉珠數(shù)枚,小泉直一銅錢數(shù)枚,銅鏡1面,均被當(dāng)?shù)卮迕袷詹?,后上交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p>
M1位于南陽市臥龍區(qū)白河鎮(zhèn)常莊村大梁莊小組西南約300米的窯場(chǎng)內(nèi),西北距白河約500米(圖1),該處地勢(shì)較高,是漢代墓葬較集中的區(qū)域,附近不遠(yuǎn)處發(fā)現(xiàn)過畫像石墓及壁畫墓等墓葬(這些墓葬破壞嚴(yán)重,資料均未發(fā)表)。
1 墓葬形制
該墓位于常莊窯場(chǎng)西南角,坐東朝西,方向294度。墓葬平面呈長(zhǎng)方形,為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由墓道、墓門、三前室、主室門及三主室組成。東西總長(zhǎng)10.94米,南北寬4.42米。墓室主體為磚結(jié)構(gòu),券頂、封門、墻體、鋪地均用小條磚構(gòu)筑。磚分兩種:一種為長(zhǎng)方形小青磚,長(zhǎng)0.32米,寬0.16米,厚0.05米;另一種為楔形磚,長(zhǎng)0.32米,寬0.16米,厚0.05~0.075米,這種磚主要用于券頂?shù)膲酒?。石料主要用于門楣、門柱、門扉、過梁等部位(圖2)。
墓道:位于墓室的西部,近長(zhǎng)方形斜坡狀墓道。東西長(zhǎng)6米,寬約2.7米,坡度20度。
墓門: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北、中兩墓門為石結(jié)構(gòu),由兩門楣、三門柱、三墊石組成并列兩個(gè)墓門,墓門無門扉,均用小磚二順一丁壘砌封堵。而南墓門僅用磚封堵。北門高1.25米,寬1.04米;中門高1.25米,寬0.94米。北門楣長(zhǎng)1.49米,寬0.40米,厚0.32米;中門楣長(zhǎng)1.54米,寬0.40米,厚0.32米。三門柱大小相同,均高1.25米,寬0.30米,厚0.30米。另外,在門楣上壘砌一堵女兒墻,從下往上為5排平磚錯(cuò)縫、一丁三順、一丁二順壘砌,高0.88米(圖3)。
前室:平面呈橫長(zhǎng)方形,東西長(zhǎng)1.8米,南北寬4.42米,高2.28米。由過梁和梁柱把前室分成北、中、南三室,并在過梁下正中間用小磚砌成的方柱來支撐,以乘托前室三并列券頂之間的相接部位,并在磚柱下墊有墊石。墻高1.62米,為三順一丁壘砌,券頂高0.66米,用楔形磚并列砌成三個(gè)拱形券頂,券頂與三主室的券頂相通,為同一方向。前室底比主室底低0.25米,鋪地磚為豎排錯(cuò)縫平鋪(圖4)。
主室墓門:位于前室和主室之間,由兩門楣、三門柱、兩門檻石及四扇門扉組成并列的北、中室兩個(gè)墓門,而南后室無門。北門高1.55米,寬1.04米;中門高1.55米,寬1.05米。北門楣長(zhǎng)1.54米,寬0.35米,厚0.26米;中門楣長(zhǎng)1.4米,寬0.34米,厚0.27米。三門柱高和寬尺寸相同,高均為1.55米,寬0.30米,北門柱厚0.30米,中門柱和南門柱厚0.28米。四門扉尺寸相同,均高1.54米,寬0.51米,厚0.05米。北門檻石長(zhǎng)1.04米,寬0.23米,厚0.10米;中門檻石長(zhǎng)1.10米,寬0.23米,厚0.10米;南門檻石長(zhǎng)1.08米,寬0.25米,厚0.10米。
主室:平面成長(zhǎng)方形,長(zhǎng)2.50米,寬4.42米。在主室中部筑有兩隔墻,將主室分為北、中、南三室。隔墻寬0.32米,平磚錯(cuò)縫壘砌。北主室內(nèi)寬1.04米,中主室和南主室內(nèi)寬均為1.08米。墻高1.38米,三順一丁壘砌,券頂高0.66米,與三前室券頂相通。后室底比前室底高0.25米,地磚豎排錯(cuò)縫平鋪(圖5)。
2 出土器物
該畫像石墓隨葬品豐富,器物組合較完整,主要放置在南主室。隨葬器物除陶器外,還有銅器、料器等,共計(jì)111件(套)。北前室出土的隨葬品有銅鏡1件、陶缽1件、銅錢及綠松石珠數(shù)枚;中前室出土的隨葬品有陶圈廁1件、陶井1件等;南前室出土的隨葬品有缽、盆、方盒、壺、狗、鴨、雞、豬、倉(cāng)蓋等;南主室出土的隨葬品有奩、倉(cāng)、倉(cāng)蓋、鼎、盆、方盒、博山爐蓋、罐、缽、汲水小罐、灶(含釜、甑、盆)等。
陶器計(jì)35件(套),均為泥質(zhì)灰陶?;姨栈鸷蜉^高,陶質(zhì)較好。陶器制法分輪制、模制和手制三種。主要器型有鼎、盒、壺、奩、方盒、罐、甕、盆、缽、倉(cāng)、灶、井、磨、圈廁、雞、鴨、狗等。
鼎 1件(M1∶6)。鼎身子母口,圓唇。腹部較深,上腹外鼓較甚,下腹斜收,平底。上腹部飾兩周凹弦紋。兩側(cè)有對(duì)稱的長(zhǎng)方形附耳,頂端向外折出明顯??趶?7.6厘米,腹徑24.8厘米,底徑12厘米,高18厘米(圖6∶1、圖7)。
盒 2件。標(biāo)本M1∶31,盒身子母口,折腹,腹部較深,平底。腹部飾凹弦紋一周。口徑17.4厘米,最大腹徑24厘米,底徑12.4厘米,高15.4厘米(圖6∶2、圖8)。
壺 1件(M1∶40)。方唇,盤口較大,束頸,斜肩,鼓腹,圜底,圈足。肩部飾三周弦紋,且有兩對(duì)稱的鋪首銜環(huán),環(huán)中有一朱雀。口徑19厘米,腹徑36厘米,底徑19厘米,高43厘米(圖6∶3)。
奩 3件。形制、大小相同,1件僅殘存奩體。由奩蓋和奩體兩部分組成。蓋體均大,蓋與奩體長(zhǎng)度相近,蓋體相合空隙小。奩體尖唇,直筒腹,平底微內(nèi)凹。奩蓋為弧頂,直壁,方唇。標(biāo)本M1∶22,奩蓋直徑20.8厘米、高20.4厘米,奩體直徑18.5厘米、高17.8厘米,通高22.5厘米(圖6∶4、圖9)。
方盒 2件。形制及大小相同。由盒蓋和盒體兩部分組成。盒體系長(zhǎng)方體,方唇,直壁,平底,底部四角各有一乳釘狀小矮足。盒蓋長(zhǎng)方體,深腹,幾乎將盒體完全罩住,盝頂,斜坡頂?shù)撞课⑽⒄鄢觯c四壁間形成一個(gè)極窄的臺(tái)面,頂四角各有一小乳釘,頂面略隆起,頂?shù)陀谒拿嫘逼马敹?。?biāo)本M1∶39,盒蓋長(zhǎng)51.5厘米、寬19厘米、高18.4厘米,盒體長(zhǎng)48厘米、寬15.5厘米、高18厘米,通高22.5厘米(圖6∶5、圖10)。
甕 1件(M1∶32)。器型較大。矮領(lǐng),圓唇,圓肩,斜鼓腹微弧,平底微內(nèi)凹。肩部、肩腹相交處、上腹部各一周凸箍,箍面豎條紋間以斜方格紋??趶?9.5厘米,最大腹徑35.5厘米,底徑20厘米,高28.5厘米(圖6∶7)。
罐 6件。形制及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20,折沿略下仰,較寬較厚,方唇。沿面有兩道凹弦紋,束徑,溜肩,斜腹,平底。肩部刮槽寬深,刮痕下部形成一道折棱??趶?厘米,最大腹徑14厘米,底徑7厘米,高13.2厘米(圖6∶6)。
盆 2件。形制及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7,平折沿,方唇,唇面內(nèi)凹。斜弧腹,小平底。腹部飾兩周凹弦紋??趶?3.6厘米,底徑8厘米,高10.2厘米(圖6∶8)。
缽 7件。形制及大小相同。標(biāo)本M1∶35,微斂口,圓唇,斜腹較淺,平底??趶?0厘米,底徑5.5厘米,高4厘米(圖6∶9)。
倉(cāng) 3套。形制相同,大小略有不同。標(biāo)本M1∶9,倉(cāng)身斂口,圓唇,折肩,斜腹,平底,下有三小錐狀足。肩腹相交處和腹部有三周弦紋,近底部有圓孔以象征倉(cāng)門。博山爐式蓋微折沿,隆頂,蓋面模印三層簡(jiǎn)化的紋飾和動(dòng)物、樹木等圖案。蓋口徑9.6厘米、高5.8厘米,倉(cāng)口徑7.5厘米、底徑18.2厘米、高33厘米,通高38.6厘米(圖11∶2)。
灶 1件(M1∶29)。長(zhǎng)方體。灶面兩火眼,前后有擋火墻。灶前有弧頂火門,火門一端灶面有弧形擋墻,相對(duì)一端有弧形凹角長(zhǎng)方形擋墻。前擋火墻正面摸印一闕。后擋墻其正中有煙囪??壳耙换鹧鄯乓桓∕1∶28),釜上置一甑(M1∶27),另一火眼上放一盆(M1∶26),盆上覆一盆(M1∶52)。灶身長(zhǎng)36厘米,寬15.3厘米,高20.4厘米。釜口徑5.2厘米,腹徑8.2厘米,底徑4.6厘米,高4.2厘米;甑口徑11厘米,底徑5厘米,高4.7厘米;小盆(M1∶52)口徑10.8厘米,底徑4.8厘米,高4.9厘米;小盆(M1∶26)口徑7.3厘米,底徑3厘米,高4.2厘米(圖11∶3)。
井 1件(M1∶48)。寬平折沿,斜方唇?;「?,平底微內(nèi)凹。腹部有一周凹弦紋。伴出2件小汲水罐(M1∶24、M1∶25),敞口,束頸,鼓腹,平底。井口徑17厘米,最大腹徑17厘米,底徑14.4厘米,高14.5厘米(圖11∶4)。
磨 1件(M1∶33)。由磨盤、下扇、上扇三部分組成,均為圓形。盤敞口,斜壁,平底。下扇直壁,弧頂。上扇方唇,底面內(nèi)凹與下扇的弧頂配合。頂面有圓槽,圓槽中間有一道橫梁,圓槽底部橫梁兩側(cè)各有一磨眼。磨上扇邊緣有一臥獸耳。盤徑18.9厘米、通高9.6厘米(圖11∶6)。
圈廁 1件(M1∶47)。平面呈長(zhǎng)方形。前部為豬圈,后部為廁所,廁所為懸山式兩面坡頂,屋頂成溝槽凸起如瓦壟狀。屋頂正中設(shè)一望亭,望亭前開一方形望孔,望孔高3.3厘米、寬3厘米。望亭頂上為四阿式房頂,上部摸印出瓦壟。圈廁長(zhǎng)42厘米、寬34厘米、通高46厘米(圖11∶5,圖12)。在圈廁底部有刀削棱痕。圈內(nèi)有一豬(M1∶45),立姿,體態(tài)較肥。長(zhǎng)13.2厘米、高7厘米(圖11∶7)。
雞 1件(M1∶43)。矮冠較小,昂首翹尾,臥姿。體長(zhǎng)10.5厘米、高6厘米(圖11∶8、圖13)。
鴨 2件。標(biāo)本M1∶42,立姿。低圓空足。頭部較小,短尾。體態(tài)較肥。體長(zhǎng)10.5厘米、高6厘米(圖11∶9、圖14)。
狗 1件(M1∶41)。個(gè)體大,臥姿,頭朝向其身軀的左側(cè)。豎耳,昂首長(zhǎng)嘯,瞠目,張嘴,呈發(fā)怒狀。體長(zhǎng)36厘米、高38厘米(圖11∶1、圖15)。
銅器計(jì)41件,銅鏡1面,另有銅錢40枚。
銅鏡 1面(M1∶30)。四神規(guī)矩鏡。半球紐,圓紐座,紐座外圍一周帶狀紋飾,內(nèi)填以八乳釘,間以卷云紋裝飾,帶狀紋飾外等距飾四花瓣,再外為三圈弦紋圍合的方框,框外四邊正中各飾一個(gè)“T”形紋,每一“T”形紋兩側(cè)各有一柿蒂紋,與“T”形紋相對(duì)的一側(cè)飾四“L”形紋,方框四角相對(duì)的一側(cè)各飾一“V”形紋,間以四神填充,其外為一周銘文帶,銘文為“漢有善銅出丹陽取(?)之為鏡□□明□□□而□□□朱爵玄武順陰陽八子九”。再外為一周豎線紋帶和一周鋸齒紋,鋸齒紋外為一周卷云紋帶,間飾兩龍紋,卷緣。直徑18.5厘米,緣厚0.4厘米(圖16∶1、圖17)。
大泉五十 20枚。圓形方穿。標(biāo)本M1∶50-1,直徑2.8厘米,穿徑0.8厘米(圖16∶2);標(biāo)本M1∶50-2,直徑2.1厘米,穿徑1厘米(圖16∶3)。
小泉直一 20枚。圓形方穿。標(biāo)本M1∶50-21、M1∶50-22,直徑1.5厘米,穿徑0.4厘米(圖16∶4、圖16∶5)。
料器,僅見綠松石珠35枚,出土?xí)r已破碎。
3 畫像石
該畫像石墓為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共用石料24塊,用于墓門的門柱3塊、門楣2塊、墊石3塊,前室的過梁2塊、墊石2塊,主室門的門楣2塊、門柱3塊、門扉4塊、檻石3塊。其中有畫像的石料共7塊,部分畫像剝蝕嚴(yán)重,畫像內(nèi)容難以辨認(rèn),能夠看出畫像的有4幅。
擁盾門吏 位于墓門中門柱正面。長(zhǎng)125厘米,寬30厘米,厚30厘米。畫面上刻一人,戴冠,著長(zhǎng)褥。雙手擁盾于胸前,站立(圖18∶1)。
蹶張 位于中主室南門柱北面。長(zhǎng)155厘米,寬30厘米,厚28厘米。畫面漫漶,拓片無法拓出。僅見上刻一力士,口銜一矢,雙足踏弓,雙手奮力拉弦。
兕 位于主室中門檻石正面,長(zhǎng)110厘米,寬23厘米,厚10厘米。畫面上刻一兕,獨(dú)角披毛,弓頸低首(圖18∶2)。兕位于主室南門檻石正面,長(zhǎng)108厘米,寬25厘米,厚10厘米。畫面上刻一兕,獨(dú)角披毛,弓頸低首(圖18∶3)。
4 結(jié)語
常莊畫像石墓為磚石混合結(jié)構(gòu),平面呈長(zhǎng)方形,由三前室和三后室組成,這是新莽以后較常見的一種磚室墓,形制與南陽陳棚彩繪畫像石墓①、南陽中建七局機(jī)械廠漢畫像石墓②等相同。從僅存幾幅畫像內(nèi)容和雕刻技法來看,人物位于門柱之上,獸則刻于門檻石之上,雕刻技法仍然使用了常見的剔地淺浮雕帶橫豎紋地的雕刻方法。出土器物具有明顯西漢晚期至東漢初期特點(diǎn),陶器的組合為鼎、盒、壺、甕、罐、倉(cāng)、灶、井、磨、奩、方盒、缽、雞、鴨、狗等,這些器物既有仿銅陶禮器,又有日用器和模型明器。其中陶鼎、陶盒、陶灶、陶磨同市防爆廠乙類Ⅱ式陶鼎M149∶10、Bb型Ⅸ式陶盒M63∶8、A型Ⅱ式陶灶M66∶2、A型I式陶磨M149∶5③相同;陶井、陶圈廁同市一中Aa型Ⅱ式陶井M66∶8、C式陶豬圈M58∶1④相同。出土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銅錢有明顯的時(shí)代特征,四神規(guī)矩鏡是王莽時(shí)期流行的一種銅鏡。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該墓年代應(yīng)為新莽至東漢初期。從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看,墓主人身份地位較高,可能是豪強(qiáng)地主或縣令一級(jí)的地方官吏。
發(fā)掘、整理∶楊鵬
執(zhí) 筆∶張晗
注釋
①蔣宏杰,赫玉建,劉小兵,等.河南南陽陳棚漢代彩繪畫像石墓[J].考古學(xué)報(bào),2007(2):233-266,271-282.
②南陽市文物研究所.南陽中建七局機(jī)械廠漢畫像石墓[J].中原文物,1997(4):35-47.
③河南省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考古系.南陽豐泰墓地[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11.
④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陽一中戰(zhàn)國(guó)秦漢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