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微紀錄片《這十年》是新主流紀錄片的代表作之一,每集約8分鐘的微紀錄片《這十年》獲得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
作者:李景瑞,山東師范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微紀錄片《這十年》是新主流紀錄片的代表作之一,每集約8分鐘,獲得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推薦。從修辭的視角看,微紀錄片的敘事是將影視語言與文學語言相融合。
修辭性敘事學理論是后經典敘事學的重要分支。修辭性敘事理論的代表人物詹姆斯·費倫將其界定為:“某人在某個場合出于某種目的對某人講一個故事。”從修辭性敘事的文學角度來看,對于“某人”的理解是復雜多樣的:“前一個‘某人指真實作者、隱含作者或敘述者,后一個‘某人指真實讀者、隱含讀者或受述者?!钡菑男揶o性敘事的影視藝術角度來看,微紀錄片《這十年》可以按照創(chuàng)作者、文本與觀眾三者的交流關系來闡釋微紀錄片時代精神。通過影像敘事修辭對時代精神進行多樣性的書寫,有利于縮短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之間的“感知距離”?!哆@十年》作為芒果TV微紀錄片類“頭部”作品,對時代影像的書寫有著強烈的“塑雕”屬性。
一、“微”影像的時代性
微紀錄片的“微”敘事修辭是對“以小見大,小切口,大事件”創(chuàng)作理念的闡釋,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創(chuàng)作者通過短平快的視頻形式,傳達出厚重高雅的時代觀念;二是從文本內部的講述者角度,每一段視頻使用第一人稱“我”來開頭,再輔以旁觀視角的拍攝手法。于是,前者與后者形成了微紀錄片的修辭現(xiàn)象——主客觀之思與藝術真實性之辯,并在這一思辨過程中生發(fā)出時代的內涵意蘊。
創(chuàng)作視角方面,微紀錄片在前期選題階段呈現(xiàn)出系列化的特征,也就促成了“劇集性”的紀錄片范式。微紀錄片《這十年》總共有50集,每集8分鐘,講述我國這十年的變化與發(fā)展。從敘事修辭角度來看,創(chuàng)作者與作品的交流首先是對作品主題的選擇。紀錄片的主題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是提綱挈領的主線。尤其是對微紀錄片來說,《這十年》的選題是其成功的主要元素之一。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尋找細節(jié)性的選題是“微”敘事修辭的要點與關鍵?!哆@十年》重點表達這十年來小人物的感動與收獲,從而傳達出紀錄片的內涵價值與意義。
微紀錄片每集時長并不長,約為八分鐘。影片適合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以及央視頻、閃電新聞等新型主流媒體平臺上傳播,利于觀眾在快節(jié)奏的網絡生活中找到“補給站”。
敘事修辭方面,“我”作為十年生活變遷的經歷者,對于故事講述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微紀錄片采用此方式是對傳統(tǒng)微紀錄片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微紀錄片往往通過事件線性、非線性的組合與排序,以及人文情感的關懷來成就其思想深度。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講究“自我意識(經驗世界)和現(xiàn)實世界(生活世界)”的“戲劇性”的互動,互動的結果便造就了“我”的紀實,即第一人稱“我”的敘事修辭現(xiàn)象?!哆@十年》中“我”的紀實身份是多樣的,但每一個個體都有存在的價值意義,其中有鄉(xiāng)村教師、小學生、創(chuàng)業(yè)者等眾多個體。譬如,《慢火車的“帶貨車長》中的胡貴川,以“我”的口吻向觀眾介紹慢火車在當?shù)亟洕l(fā)展的重要意義。正是微紀錄片里的眾多人物,才共同搭建了美好的現(xiàn)實生活。
“我”的紀實實現(xiàn)了觀眾在接受端的審美感。日常生活片段拼貼出平凡人物的時代影像記憶。此時的“微”敘事修辭,實現(xiàn)了以小題材、小事件去呈現(xiàn)社會中諸多的“微觀現(xiàn)實”,這些現(xiàn)實也是被觀眾認知、理解、思考的現(xiàn)實生活。
因此,微紀錄片的“微”敘事修辭在整個微紀錄片《這十年》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微”修辭現(xiàn)象,那么微紀錄片也就難顯獨特之處,也只能在主旋律紀錄片的片單中曇花一現(xiàn),難有新意。因此,《這十年》實現(xiàn)了自我突破?!哆@十年》的主流價值觀通過創(chuàng)作者與故事講述者“我”的有效互動,實現(xiàn)了藝術性的主流價值傳播。微紀錄片之所以采用“微”修辭手法,一是創(chuàng)作者主動適應觀眾的審美變化,二是為傳統(tǒng)的紀實方式提供一種新手法。這些變化是微紀錄片《這十年》給我們的啟示。
二、文本在場的距離感
“講故事”并不一定采用虛構情節(jié)的方式,也可以運用情節(jié)化的方式進行敘事,既將故事“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給觀眾,又讓觀眾擁有一種“沉浸式”的觀賞體驗,產生情感碰撞,還能明確地將現(xiàn)實與虛構區(qū)分開,使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世界同步呈現(xiàn)。
在《這十年》中,每一集都有一個人物代表,有著各自的生活空間。微紀錄片《這十年》講述50個人物故事,也就代表著50種不同的生活空間。微紀錄片《這十年》有完整的故事文本,其敘事過程體現(xiàn)了空間的修辭格。在微紀錄片中,空間觀念具有三維立體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在,故事文本的講述者在一定的空間向觀眾講述屬于他們的故事。這種講述技巧是通過不同的“距離”修辭格進行的。
“距離”可以看成是一種修辭格。具體而言,這種修辭格包含《這十年》創(chuàng)作團隊的敘述者、故事的講述者和受眾內心潛在的敘事者之間的交流。三者處于“空間”敘事修辭的大環(huán)境下,所代表的思想場域均不同。正是這種“距離感”使得觀眾有了新鮮感,從而提升觀眾內心的期待感,達成對藝術審美的追求。
“距離”修辭現(xiàn)象突出故事講述者在故事文本中的地位,從而實現(xiàn)與觀眾內心的情感交流。如《這十年》中的《鄉(xiāng)村里的七彩校園》,其中的“七彩校園”是《我和我的家鄉(xiāng)》中《最后一課》這一篇章所講述的學校,表現(xiàn)了鄉(xiāng)村素質教育的創(chuàng)新,反映了鄉(xiāng)村教育的主題?!熬嚯x”修辭格體現(xiàn)在視頻取景地的選擇以及“我”的紀實性介紹中。
首先看視頻取景地的選擇,在《最后一課》中,觀眾已經對鄉(xiāng)村教育的艱辛與時代變化有了感性認知,此時,取景地“七彩校園”出現(xiàn),引起觀眾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再關注。觀眾感受到,鄉(xiāng)村教育經過十年的發(fā)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變的不僅僅是鄉(xiāng)村生活,還有思想觀念。其次是“我”的紀實性介紹,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此時,影片講述了學校十年之后的變化,也就是現(xiàn)在的辦學成就以及姜校長對鄉(xiāng)村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認知。換言之,學生的介紹,一是縮短了與老師之間的距離,師生之間相互關心,亦師亦友;二是縮短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紀錄片對地理空間有大量展現(xiàn),不同地理空間在微紀錄片中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形態(tài),具有鮮明的地域色彩,背后蘊含了多元的民族文化。紀錄片在特定場景也拉長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段以讵汖埥稀分v述了作為扶貧干部的余明花,帶領獨龍鄉(xiāng)實現(xiàn)脫貧的故事,獨龍族聚居生活的獨龍鄉(xiāng)便具有神秘感。這種神秘感,使觀眾有了較長的距離感。
因此,《這十年》每一集聚焦一個人物,促成了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生動交融。正是這種空間距離修辭,使觀眾能夠感知藝術的張力,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影片將空間距離作為敘事修辭的一部分,實現(xiàn)了微紀錄片內部與外部的聯(lián)結,升華了影片的主題。
三、情感認知的藝術交流
“認知”修辭是指讀者主動地接受文本故事的內容,從中得到知識。敘事文本建立自己的倫理標準,引導讀者做出特定的倫理判斷。換句話說,敘事判斷是從內向外,而非從外向內做出的。觀眾雖然具有主體性,但是也具有可塑性,即觀眾不會先入為主地與現(xiàn)實生活進行比較,而是與文本故事進行橫向比較,轉而思考獲得認知。
詹姆斯·費倫的讀者觀并不是結構性、功能性的,而是能動性和建構性的。敘述者和讀者在倫理、價值、理想、判斷等方面不一致時,讀者就要能夠識別出敘述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展開多元化的創(chuàng)造性閱讀。就此看來,微紀錄片對于觀眾來說便是故事文本,觀眾是以“有血有肉的讀者”的個體而存在。由此便形成了認知修辭現(xiàn)象中兩個顯著的表現(xiàn)特征,由觀眾能動性、主動性的特點闡釋出來的典型認知與新認知。
微紀錄片《這十年》選取典型的具體人物講述故事,這是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進行交流的方式,我們稱之為典型認知。典型認知不僅是創(chuàng)作故事文本的藝術手法,也是對于觀眾藝術性的典型認知?!缎腋P侣殬I(yè)訂單,我查收》講述的是一個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中穿梭送單的外賣小哥、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宋增光的故事。這種典型人物故事促使觀眾通過情感藝術交流來強化心中的典型感知,因此,第一人稱的敘事平易近人,其觀點僅代表敘述者自身的觀點,沒有強加于人的壓迫感,也特別容易感動人。這種通過主觀視角講述典型人物的生活故事,能夠激發(fā)情感感知。
《101張車票》充滿情感和愛意。該劇集中講述了作為鐵路維修工人的趙亮與他的女朋友陳曉丹生活在不同的城市,但是他們通過高鐵拉近了雙方的情感距離并成功結婚。在故事中,創(chuàng)作者通過設計懸念達到引起神秘感的效果,成功引起觀眾對愛情的重新思考。該系列微紀錄片正是使用了典型的情感認知,實現(xiàn)了觀眾與故事文本之間的交流。
觀眾對微紀錄片《這十年》是有共同情感的認知基礎的,只是此時的情感基礎是共性的,并沒有提煉出屬于觀眾自己的個性。該片通過50個主人公講述各自的社會職業(yè)故事,以點帶面地牽引出其中的職業(yè)情感,即通過50個案例將社會多樣的情感進行具化,彰顯社會大背景下不同的溫暖的現(xiàn)實情感。因此,對觀眾來說,微紀錄片通過典型認知的修辭格完善了現(xiàn)實的生活情感細節(jié),使得觀眾在生活上、行為上更加具有共情性、通理性。
“青春化的情感認知”是該微紀錄片在新媒介環(huán)境下進行的一次敘事修辭方面的革新。短小的體量、直觀具象的視覺呈現(xiàn)讓短視頻鮮活生動又易于分享,成為這個時代一種重要的信息傳播方式。這種看似零散的單點敘事在內容設計上兼顧了組合拼裝的需要。分組設計的內容能夠實現(xiàn)“搭積木”式的自由組合,適應較大篇幅的成組播出和碎片化的單獨播出等不同需要。青春態(tài)認知作為敘事修辭格,在微紀錄片圈層傳播的過程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青春態(tài)認知就是在觀眾接受過程中,故事文本的敘述與觀眾之間的交流現(xiàn)象。也就是說,微紀錄片通過青春態(tài)的敘事技巧,提升了觀眾的青春態(tài)認知。這體現(xiàn)在《這十年》的題材選擇和其中主要人物在影視空間中的表現(xiàn)上,還體現(xiàn)在鏡頭語言的創(chuàng)新運用、蒙太奇的快切節(jié)奏以及影片中音樂與音效的使用上。當然,也體現(xiàn)在影片的傳播過程中?;ヂ?lián)網時代,各大媒體更加趨向平臺化。微紀錄片《這十年》在抖音、B站、“愛優(yōu)騰微”及各大新型主流媒體平臺上進行展播,有助于其在青年群體中傳播,留下青春歲月的痕跡。
觀眾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時代,可以隨時隨地接觸到微視頻,這為微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便利。再者,《這十年》屬于新主流微紀錄片,充滿著正能量。觀眾受到當下中華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種集體的潛意識。因此,觀眾對于《這十年》之類的主旋律紀錄片并不排斥,反而對說教般的解說和畫面構圖有心理上的反感。對此,微紀錄片《這十年》在敘事修辭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青春話語體系搭建,以此吸引觸媒文化下的觀眾,提升他們對主旋律紀錄片在認知上的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態(tài)度。
結語
微紀錄片《這十年》作為故事信息傳播的載體,承載了創(chuàng)作者對信息傳播效果的期待,也承載著觀眾對故事文本內容的期待。這是將敘事作為修辭的原動力。在微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過程中,將敘事作為修辭不僅是考慮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共通性,更是實現(xiàn)兩者在觀眾視角中的聯(lián)結。
參考文獻
[1] [美]詹姆斯·費倫. 作為修辭的敘事[M]. 陳永國,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 江守義. 敘事的修辭指向——詹姆斯·費倫的敘事研究[J]. 江淮論壇,2013(5).
[3] 張紅蕓. 微紀錄片:小視角呈現(xiàn)多彩中國[EB/OL]. 光明網,(2020-12-23)[2023-03-01].https://share.gmw.cn/news/2020-12/23/content_34485738.htm.
[4] 劉國強,呂?璟. 重大突發(fā)事件語境下微紀錄片的敘事修辭與媒介重構[J]. 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
[5] 陳霄睿. 人文類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修辭手法的運用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2.
[6] 劉麗莎. 新時代文學紀錄片的空間建構與價值傳播[J]. 電視研究,2022(6).
[7] 詹姆斯·費倫,申丹. 敘事判斷與修辭性敘事理論——以伊恩·麥克尤萬的《贖罪》為例[J]. 江西社會科學,2007(1).
[8] 王振軍. 后經典敘事學:讀者的復活——以修辭敘事學為視點[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
[9] 聶欣如. 紀錄片概論[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
[10] 劉蘭. 新媒體時代電視微紀錄片的類型特征與敘事策略[J]. 中國電視,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