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靖
每座城都有故事,卻非每座城都有歷史。
我的家鄉(xiāng)是蘇北的一座小城,石榴花香,沭水泱泱。它不常體會江南的歌舞升平,也少聞西北的變徵之音,南船北馬的見識使得這方水土所育之人平添了幾分豁達、包容、平和與中庸。
“太上,不知有之?!边@是老子的一句話。內(nèi)心篤實之人,無須外力支撐,所以,即便“不知有之”,亦得自為“太上”;而臻于“太上”,便平靜自然,知與不知,絲毫于己無涉。吾為太上,不顯于外,不示于內(nèi),不修于容,不達乎己。為無為,無為而為。
小城之人,或許一直默默跟隨一種“太上”的信念而生存,不求他人“親而譽之”,千年以來,俗事于世俗,于無為中修業(yè)修己。讀書于晨起,熙攘于午后,叫賣于巷口,灶起于屋后。
看,遠處走來一人,西邊老徐家的小妮子二燕放學了。軍綠色挎肩書包在身后跳動,那節(jié)奏像是要跟上主人蹦跶的碎步。大人們常說,東關到西關,十里不轉(zhuǎn)彎,小城的興旺可都在這條路呢。二燕日日走這條路,卻日日都有看不夠的景。
拐進路口,頭一家有個胖大嬸。她那一頭干練的短發(fā)打著發(fā)油,一絲不亂。二燕每次經(jīng)過,都給她家的貓喂米花。二燕站在窗角,在窗沿上小心地撒下米花,然后看著貓咪輕踱漫步過來尋吃。有時看得久了,就把腰間的書包放在膝蓋上,蹲下去托著腮幫子慢慢欣賞。一日,胖大嬸聽見腳步聲,跨出門檻,看到一個小丫頭蹲在自家窗沿邊,一手摸著貓咪傻呵呵地樂,一手不時變換姿勢壓住放在膝上的書包。
第二天,二燕在窗沿下看到一個小板凳。起初不敢也不好意思坐,二燕還是或站或蹲,喂一會兒貓咪就匆匆走了。后來,二燕每天放學都要來這里坐一會兒,貓兒也每天早早地等著這個小主人。漸漸地,二燕每天離開時都要繞到后窗玻璃前向扎著圍裙的胖大嬸揮一揮手,大嬸也會停下手里的活兒沖二燕笑一笑,點點頭。再后來,貓兒死了,二燕的心空了好久,可是每天放學還是一樣過來,在窗外揮一揮手。窗里的人還是會笑一笑,點一點頭。
這一笑,就是十年。
往前走,是一排青磚碧瓦巷,灰藍的屋頂鱗次櫛比。一路過去,每隔十來米就是一家深院,一人多寬的廊道幽靜深遠。捉迷藏的孩子可以在這里盡情玩耍,他們躲進的或許就是同一片屋檐下的另一個空間。每一道廊口都值得駐足,望進去,石板上鏤空的雕花有牡丹秋菊,也有龍鳳福壽,中間或敞或閉的一道道木門,如同連接著流水光陰的驛站。二燕的心都要化了。小時候愛聽《聊齋志異》故事,石瓦巷的青磚花刻同塵封的過去總是能給孩童莫測的神秘。每日走過,二燕都要繞那么幾道廊子,好在心里蕩一蕩這種神秘,如同美酒微醺,不愿早早醒神。
這一繞,就是十年。
兩旁伸出的青瓦留下一條狹長的天道,細雨從中卷起一幕水簾,倚墻而走的人無須打傘,一路到家衣服也不曾淋濕半點。一次回家的路上,二燕撿了半塊落有苔蘚的青磚,沒有人注意它,也沒有人在意失去它。從北向南,再從南向北,穿過兩道廊院,深院里的人家茶香飯香,既真實又仿如仙氣縹緲,夾雜著青磚苔蘚的清氣,二燕內(nèi)心如同小城一般怡然安寧。
長大后,二燕去過北方,也去過南方。環(huán)顧四方,她更加領悟了沭水淮河的中和、中庸給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帶來的智慧與勇氣。
春來秋往,燕子年年要飛回。
她總是歸心似箭。走過當年進出的校門,二燕拎上兩斤北方特有的驢打滾給潘姨——當年的胖嬸兒。夕陽將潘姨鬢角的斑白照出金色,不知她是否還能健步如飛。她給二燕端來兩只四腳凳,輕巧地放在門前窗沿下。低腰擱置的一瞬間,仿佛時光逆行——穿梭的青磚瓦巷,熙攘的追逐打鬧,幽深的一進進廊院……一切如電影般在二燕腦海閃現(xiàn)。
“吃了這塊糕就去前面看看吧,西邊已經(jīng)拆到沈叔家了?!倍嗟幕貞洷慌艘檀驍?,嘴里嚼了一半的年糕碎從嘴角掉落下來。
二燕來不及再去走一遭通向沈叔家的長路。只要二燕在,腦子里的風景就在。二燕瘋了一樣往家里跑,不再是顛跳著的小碎步。
院里左起第六只花盆底下……在!還在!
二燕忍了一路的淚,終于“吧嗒”一下打在十年前撿起的半塊青磚上。從前,青磚碧瓦的深邃引著二燕走近了歷史;如今,歷史學的功底送給她一雙穿越往事的眼睛。透過苔蘚的色澤及磚孔的密度,二燕便能判斷出這塊磚燒成于民國以前,應該說這極有可能是一塊清代的磚,或者更久遠。
二燕一本一本查閱地方志,一家一家問詢老街坊。她要的不只是答案,她想要告訴發(fā)動推土機的人,再等一等——等一等祖輩遠去的背影,等一等小城芬芳的人情。
但半個月后再去,遠遠的,灰塵漫天,揚起了一片北方才有的霧霾。兩個老工人一前一后地抬著個大木架子,穿梭在工地里運輸著最后的垃圾。經(jīng)過二燕身旁時,二燕倏然轉(zhuǎn)身——那一排排曾經(jīng)被雕刻成畫、風情萬種的梨木廊門,現(xiàn)下卻顛簸在途,正以這樣一種方式默默終結自己的使命。廊門吱吱作響,仿佛為自己塵封百年的往事作最后的交代。
潘姨、沈叔和其他街坊擠在辦公室,拆與不拆早有定論,剩下只有能不能留的請求。這里的新房不屬于他們,他們只能住得遠一點,再遠一點。
幾年后,二燕家的小院也在轟鳴聲中倒塌。匆忙搬遷時,新址的樓下,一老一少正在為門前花圃的邊界、歸屬吵得不可開交。污言穢語并沒有驚擾到兩旁行人悠閑的腳步,直到樓上推開一扇窗:“這都有沒有素質(zhì)?吵架也不看看地兒,我閨女睡覺呢!”二燕低了頭,終于安靜走過,沒有說話。
人來人往的街頭,車水馬龍,一排排高聳的建筑挺直了腰桿驕傲地宣示輝煌。二燕覺得陌生,但也很是熟悉。陌生,是因為變化;熟悉,是因為它統(tǒng)一的名字——城市。
正走著,二燕一眼看到遠處的潘姨,就在那一瞬間,心頭突然一暖。可潘姨遲遲沒有看見她。叫住潘姨,二燕蹙眉看她,只見她鬢角垂下的銀發(fā)凌亂地貼在臉上,灰蒙的眼睛在看見二燕時生出兩點晶花。接過潘姨手中的袋子,二燕攔了輛車送潘姨回家。路上,潘姨跟二燕說,她現(xiàn)在住到了孫家巷,還好,不算出城,“就是……”潘姨低了一下頭,拿手捋了捋耳邊的垂發(fā),很快又抬起,“就是老街坊們很少再見了。在咱們這片的,如今只有趙家、榮家他們幾戶,只有他們排上了號,還能守著這塊兒。你沈叔和徐奶奶搬去了北面城郊。我家那口子有一天路過老街,看見老太太站在街口,說是回來給她老頭子指指去城北的路……”
二燕抬頭望著天,嘴角抽動?!澳?,其他人呢?”頓了幾秒,她問。
“哦,隔壁那個孫老頭,原先死活不愿意跟女兒去國外,說過不慣那種抬頭連只鳥都不認識的日子。這不,上個月家里剛給辦齊手續(xù)出國了!原先老跟你一塊兒鉆巷子的楊嬸家的大小子,畢業(yè)做了幾年生意,聽說混得不錯。頭些年也像你一樣,沒事兒就在咱那片兒轉(zhuǎn)悠。聽他媽說,他本來打算把他那什么公司遷過來,這一拆遷,他媽就勸他別回來了。也是,老家拆了,到哪兒不一樣?”
送走潘姨,二燕回家收拾了行囊。
她學了歷史,現(xiàn)在卻越來越不懂哪里才有歷史,只覺著書里書外都是塵封的故事——故事而已,終將隨風散去。如果刺痛了最軟的心靈,踩踏了最好的人情,那么低沉過后的人們也會再抬起頭,同遠方的人一起搭建一座座華麗又冷淡的城市。
這樣的城市,沒了守家守業(yè)的人,沒了傳子傳孫的情,自然就沒了歷史。
說到底,有人、有情,才有歷史。
二燕走了,帶走了當年撿的那塊磚,很少再回來。
(陳 曦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