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寓茜
泥土是上帝贈予故鄉(xiāng)的厚禮。
故鄉(xiāng)的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谷雨前后,家鄉(xiāng)的農民們一個個將腳與半截小腿浸在泥水里,“面朝黃土背朝天”,破曉前便在泥里開始了一天的勞作。他們彎下身子,利索地將一根根秧苗插進田里,如同問號一般懇切地詢問大地,自己的勞動會換來多少回報。水稻吸收了泥土無私供給的養(yǎng)分,一天天飽滿起來。終于,在那片泥土之上,一排排稻穗在陽光的照耀下變成了金色的海洋,這是泥土給予農民的豐厚回饋,它養(yǎng)育著這一方人。
奶奶種了一輩子的地,她那雙干裂粗糙、布滿老繭的手,如同老松樹皮一般,滿是因長年累月操勞刻下的深深痕跡。她自幼便與泥土親近,兒時在泥土里與同伴嬉戲玩樂,長大了又在土地上耕作。奶奶沒上過一天學,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卻一直是我欽佩的對象。若有人來問路,她怕自己說不清,步行十幾里路也要將對方送到目的地;若村里有人受傷了,她立馬回家翻箱倒柜找到藥送過去;她一有時間就幫著鄰居的殘疾阿姨種地,從來不求任何回報……她說,她受到村里人不少幫助,自己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虧欠別人,也多幫幫那些有困難的人。奶奶還說,要想多收獲糧食,就要和這片土地親近,也就是常去耕作的意思。或許是泥土教會了奶奶回報與奉獻的道理吧!
故鄉(xiāng)的人們受到這一方水土的養(yǎng)育,都和奶奶一樣淳樸、赤誠、至仁至義。但我又想,究竟是泥土教會了故鄉(xiāng)的人,還是故鄉(xiāng)的人把這方泥土變得愈加純良?
離鄉(xiāng)時,我抓起一捧泥土帶去城里。如今,這捧泥土隨著時光的流逝已經干結成塊,不再散發(fā)出當時濃郁的氣息。但每當遇到挫折時,我就會靠近這捧泥土,努力去嗅其中殘余的味道,感受故鄉(xiāng)的氣息,之后便又渾身充滿了力量,繼續(xù)前進。
于是,我明白了,這不光是一塊普通的泥土,還是我們生存的根基,靈魂的根基。土地和人早已聯結在一起,彼此相依。
【湖南長沙市怡海中學】
點評
習作選擇“故鄉(xiāng)的泥土”為切入點,講述了泥土與奶奶、與家鄉(xiāng)的人們之間的故事,人們在土地上耕種,土地又回饋人們果實。這種互相滋養(yǎng)讓這片土地繁榮昌盛,生生不息。樸實的情意貫串全文,真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