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肅清
大小多少
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他這么一說,就沒人能駁了。他理解的大,是大辯證,他說大時也說了小,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意思是說,最大的聲音是沒有聲音,最大的形體是不見其身。聲音和形體都小到了無。大和小,相輔相成。
劉邦和韓信談用兵,一個問:“像我,能帶多少兵?”一個答:“不過帶十萬?!庇謫枺骸澳悄隳??”再答:“越多越好?!卑褎钫f笑了:“你統(tǒng)兵是越多越好,那么你為什么還被我捉???”韓信沒笑,鄭重地回答:“陛下不善帶兵,但善于統(tǒng)將?!?/p>
一段君臣對話,說的是多與少的關(guān)系。在哲學里,在史學里,在文學里,大小多少,演繹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羅貫中的筆下,關(guān)羽使用的是大刀,青龍偃月刀,而金庸筆下的東方不敗,其武器就是一根繡花針。
高人之間論事,都論個顛倒、說個往來,凡人則不同,一是一二是二,半斤八兩,規(guī)矩方圓。熙來攘往地忙碌,卻被一個概念拴著:大小多少。做官做大官,掙錢掙大錢,武藝要高強,學問要顯赫。就連在市場上買水果也要挑大的,最好是多給貨、少花錢。
欲望原本是個好東西,沒有了欲望,就沒有了動力。西哲尼采有個比喻:欲望像海水,喝的越多也就越口渴。在書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神仙走路,走得又餓又累,在一個老嫗家吃鍋巴,他離開時沒忘記報答,用手指頭點了一下鐵鍋,那鍋就瞬間變成了金鍋。問老嫗還想要什么。老嫗說,我想要你那個手指頭。
嗚呼!
人不是神,貪婪一點,占點小便宜,都是人之常情,誰不愿意大富大貴呢。擁有者被稱“大人”,缺失者自稱“小的”,這是古典文學中人物對話的常用稱謂。即便是妖怪或神仙,也走不出大小多少的迷宮?!段饔斡洝返谌?,孫悟空要取兩小妖手里的紫金紅葫蘆,吹了個大牛,變了個大葫蘆。小葫蘆可裝人,大葫蘆能裝天,倆小妖也立馬自稱“小的”,讓這個“老神仙”騙走了葫蘆。
權(quán)衡大小多少,就像是坐蹺蹺板,這一頭翹上去,那一頭垂下來,上上下下,難以駕馭。有的時候,人們也喜歡少的,少為貴,比如金子,比如鉆石,但這些稀有的東西太多,就把人們的行為扭曲了。王愷和石崇斗富。一個飯后用糖水洗鍋,一個就用蠟燭當柴燒,變換花樣,不斷加碼。學問大的人也常常扭曲,張揚自己的智商和精明,《三國演義》里夏侯惇進帳問口令,曹操正在喝雞湯,湯碗中有雞肋,隨口就說:“雞肋,雞肋?!贝嗽挶粭钚蘼犚姡瑮钚蘧蛯κ窒抡f:“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魏王這是要撤軍?!备愕密娦拇髞y,結(jié)果是曹操怒而殺楊修。凡此種種,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最好中庸,中庸一點有時候能保命。
得到的少,失去的多,甚至有時候遭到了背叛,不免就憤憤然,不平衡了。還是老子會勸人:“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別人對你不好,你也別生氣,用清靜無為的道德,對待別人的抱怨。大人不記小人過,宰相肚里能撐船。
彭祖活得歲數(shù)大,八百歲。他經(jīng)歷的苦難也多,遺腹子,三歲的時候沒了母親,遭受過犬戎之亂,顛沛流離到西域一百年。失四十九妻,喪五十四子。但他抱怨少,或者根本就沒有抱怨,只靜靜地做著一件事,在廚房里研究做菜,他烹調(diào)的雞湯味道極鮮美,堯帝品嘗后甚為欣賞,由此就把彭城封給了他。相比之下,蕓蕓眾生,抱怨多多,無非都是因付出多而得到的少,由此左右了情緒,不能不說這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原因。再看彭祖是怎么做的吧,他沒那么多計較,除了每天潛心做好菜,他養(yǎng)生的訣竅就一個,莊子用八個字概括:吹響呼吸,吐故納新。
莊子寫大鵬鳥往南飛,一飛九萬里,小雀鳥笑話它:“你何必飛得那么辛苦呢?像我,一飛飛了幾丈高,飛下來在蓬蒿亂草之間站一站,這不也是飛嗎?”體量或大或小,飛翔或遠或近,小雀鳥、大鵬鳥各有道理,莊子說:“此小大之辯也?!?/p>
莊子是個能說會道的人,但他從不尚空談,到魯國見了魯哀公,魯哀公炫耀:“魯國的儒士多,而崇尚你道學的人卻極少?!鼻f子搖搖頭反駁他:“不然,魯國的儒士很少。”哀公說:“你看魯國上下都是穿儒服的人,怎么能說儒士少?”莊子說:“穿儒服的不一定學問大,要不然你可以發(fā)個通令,不通儒學而穿儒服者,都殺頭。”魯哀公照此做,五天之后,全國居然沒有敢穿儒服的人了,唯獨有一位穿著儒服氣宇軒昂地站在宮門口。魯哀公召見他,果然滿腹經(jīng)綸。莊子笑話魯哀公:“魯國作為儒家的故鄉(xiāng)卻只有一名儒士,這能算多嗎?”
孔子也是魯國人,有一次太宰問他的學生子貢:“孔子是圣人嗎?為什么如此多才多藝?”子貢說:“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為圣人,又使他多才多藝?!笨鬃勇犝f后說:“太宰了解我嗎?我小時候生活艱難,所以會干一些粗活。這些技藝對君子來說算多嗎?一點也不多?!?/p>
中國人有一句俗話,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縱觀天下大人物,有哪個不曾是苦難多多?
天上人間就一個文曲星,而他的粉絲世世代代層出不窮。論武藝,《水滸傳》里有個鼓上蚤時遷,比不了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也比不了嫻熟十八般兵器的眾弟兄,論飛檐走壁、打探軍情,卻無人可及鼓上蚤。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乾坤大,人們看不見;葉子小,一葉知秋到。
在人性中,人們常走向它的反面。常人大多愛說大話、吹大牛;高人則大多謙虛、腳踏實地。孔子是至圣先師不怕丟面子,不恥下問。老子是道家始祖,倡導簡約主義,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不把事情弄得太復雜,治大國如烹小鮮。《道德經(jīng)》學問大,但僅漢字五千言,老子只寫了一本書,就騎頭青牛一路往西,不知道到哪兒去了。老子看得準,“少則得,多則惑”,有的人名氣太大,擁有的太多,也就看不清楚自己了,登高放眼遠望,一片海市蜃樓。
積跬步以至千里,積小流能成江海。歲數(shù)小,那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睔q數(shù)大,那是老馬識途、姜是老的辣。讀書、做事都是從小而為之,漢字五千,阿拉伯數(shù)字十個,都變幻無窮,詩文、公式,浩若煙海,沒有窮盡。
還是從小處說起吧。芥子,芥菜籽。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這是禪語。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水坦然平,敲冰來煮茶。這禪意人們一時半會兒悟不透,那可以讀讀小學一年級課本:“一個大,一個小,一頭黃牛一只貓。一邊多,一邊少,一群鴨子一只鳥?!?學會了認字,也學會了數(shù)數(shù),還圖文并茂。聽聽,那稚嫩的童聲正在誦讀著,此乃最恢宏的大合唱。老子說“道大”,其實老子之“道”,在小孩子們的身上都能看到蹤影。
之乎者也
之乎者也。這是個成語。四個字都是虛詞,將其組合起來使用時,一般是用于挖苦那些窮酸書生,諷刺咬文嚼字的一類人。凡有點權(quán)威、有點銀子的人,都對它不怎么欣賞。趙匡胤和趙普一段對話,可以佐證。
趙匡胤和趙普等人到了朱雀門,門額上雕有四個字——“朱雀之門”,趙匡胤問:“為何不寫朱雀門,偏寫成朱雀之門?”趙普答:“之字是作為語助詞用的?!壁w匡胤聽后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得什么事情啊!”
也不知道趙普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肯定是不敢頂嘴的,權(quán)勢這東西不像書生們的文字游戲,那是龍脖子上的逆鱗,摸不得的。背地里疊摞著文字積木玩玩兒,之乎者也一回,圖個心情的快樂倒可以。
之乎者也,本來就是文人舞文弄墨的本錢。多少年之后,宋代的蘇軾還再用之,并且把它用成了經(jīng)典。蘇軾感嘆著江上的清風、山間的明月,他說這聲音、這景色實在是有用啊,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漢語行文講究語言美,讀之可產(chǎn)生愉悅感。如果把這句話中的兩個“之”字去掉,且不說描寫煞不煞風景,這句話也就不好聽了。早先的孔夫子就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順口而流暢,讀之像是聽音樂。
“之”字傳了千年,給人們帶來美感、愉悅感。一個小童,搖頭晃腦,背誦孔夫子的老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笨蓯郯??可樂吧?《三字經(jīng)》開頭就用了一個“之”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到結(jié)尾還是沒忘用這個“之”字。有“之”,寫將起來,事半功倍。讀將起來,通達暢快?!爸弊钟锰幹?,不可小瞧矣。即便是在現(xiàn)代詩文中,當助詞,當虛詞,當動詞,哪一篇里少得了“之”字這個名角?
乎,“之乎者也”的老二。李白的一聲乎,把人們的目光驚呆了。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難》的開頭,先聲奪人。翻譯成現(xiàn)代文的意思:??!何其高峻,何其峭險!寫詩文是講究方法的,李白的這寫法,就叫開門見山。
“乎”字在現(xiàn)代文中不怎么常用了,除了“幾乎”“似乎”幾個少有的詞外,大家都很少想到它了,但一旦露面,必給人們一個幽默。孔乙己身穿長衫走進咸豐店買酒買茴香豆,他用手蓋住小碟給店主提意見:“多乎哉?不多也!”凄涼中透著一絲淡淡的書香優(yōu)雅。大家都笑他迂腐,卻不知道他這句話原本是孔子首創(chuàng)的,意思是,這對于君子來說,算多嗎?一點也不多。
現(xiàn)代人一面嘲諷咬文嚼字者,一面又享受著咬文嚼字的快樂。即便是在智能化的今天,“乎”字的出現(xiàn)也常把人們逗得捧腹大笑。微信朋友圈里曬曬曬,曬詩文、曬娃、曬美食、曬風景,還有人曬書屋,注言為“盧家書屋”,朋友留言:“是盧狀元書齋乎?”回答:“乎!”這前乎后乎,把個微信朋友圈的人都乎笑了。
至于者也二字就不再多說了。前者就是蕓蕓眾生,它的本義即是除了從事農(nóng)業(yè)勞動的一切人和事。記者、學者、讀者、匠者、老者及許許多多的當事者。而“也”字除了也許、也罷、也好等表示同樣意思的表述外,它的用處大都是一個語氣詞了。寫文章時,即便是語氣詞也得用得恰到好處,而不能是虎頭蛇尾。
古漢語中,之乎者也是筋骨,是大將軍。現(xiàn)代文中,它是長者元老,一出即擲地有聲,說它們?yōu)楫孆堻c睛之大用,當之無愧。漢字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它們見證了人類所有的文明歷史和現(xiàn)實。
之乎者也。一種人生境況和情態(tài),只是文人們生命方式中的一見鐘情,所以之乎者也是幸福的,與之結(jié)緣的一類人也是幸福的。除了吟詩作文,天下以“之”命名之人甚多,以王羲之為范。據(jù)說他的《蘭亭序》里書有二十個“之”字,沒有一個字是雷同的。
世上本沒有雷同的事物,就連每一片樹葉、每一只小鳥,都有它們的個性和情趣,之乎者也,也是。它們蕩漾在中國文學里,享受著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字斟句酌
先說詩。
詩歌是文府中的大美人。寫詩就像談對象,對之要取恭敬謹慎的態(tài)度。盧延讓說寫詩的體會: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但也有急功近利的,清初名士袁枚要編一本《隨園詩話》,消息一出,就有許多人投詩稿,其中有位翰林是袁枚的老朋友,詩寫得不咋樣,卻送給他四十卷詩本。袁枚是個老滑頭,把選詩摘句的苦差給了他的門生。門生忙得昏天暗地也沒找出好詩句,以詩向袁枚訴苦:“何苦老詞壇,篇篇別調(diào)彈。披沙三萬斤,撿得寸金蓮?!痹犊春笮χ栽姶穑骸跋拈e無事,將人詩卷看。選詩如選色,總覺動心難?!?/p>
說這個故事,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詩作不好,還抱來那么多卷讓人選,選不出美,還換得個被人以詩作嘲笑。詩歌像珠玉,但這個翰林卻沒有精心呵護的耐心,好端端的詩、好端端的名聲就這樣給毀了。再看看那些大家、名家,作詩都必像杜甫那般認真。陸游寫梅花為一絕,但他作詩行文的態(tài)度也謙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后說吃。
美食從來很誘人,但吃飯也得有個斯文樣子,大快朵頤,盡管吃了個痛快,但畢竟吃相不怎么好看。豬八戒吃人參果,一顆吞下肚,看著正在品果子的師兄師弟說,你們在吃什么?果子什么味?這不能不讓人笑話他,仙果美食,偏偏就讓他的急性子揮霍了。
中國人的幽默,是綿里藏針、不把幽默說白,《笑林廣記》是一本幽默書,講很多幽默事,都是慢慢道來。生活中的人們也一樣,看到別人的吃相不好看,也慢慢地說。一個人貪吃,上桌就風卷殘云,盤中菜頃刻而盡。同桌一文士就笑吟詩云:“三生有幸與君逢,吃菜比人大不同。象箸飛來忙似箭,銀牙咬去快如風。耽耽虎視魂先出,投投雅抓手不空。更有高招人不覺,眼睛不住望盤中?!辈妥郎线@一吃一看、一急一慢間,把個人情世態(tài)都吃絕、說絕了。
秀色可餐,這是以美色喻美食,但只能紳士地去賞,不能直截了當?shù)爻龈?,眼珠子直勾勾地瞪著人家也不行。觀美人如觀花,只能賞,不宜折。做什么事情都需耐住性子,吃飯看吃相,做人看品相,為所欲為肯定是要把事情做壞的。
食色,性也,意思是人們都喜歡美好的東西。但有人一得志,就把美好的東西糟蹋了。食前方丈,是一個成語,是說孟子見王公貴族吃飯擺闊,方丈大的餐桌旁就有數(shù)百個美女侍奉著,這確實是有點得意忘形。孟子就對他的學生說,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絕不能像他們這樣做。孟子還有一句有名的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孟子乃大丈夫也。有了欲望就蠢蠢欲動,就得寸進尺,控制不了情緒,這是很多人的通病。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君王也各不相同。食不二味,說的是吳王闔閭吃飯不用兩道菜,十分節(jié)儉;而酒池肉林則是說商紂王吃飯享樂的,其結(jié)果是把江山吃掉了。
再說事。
涓涓累日月,意思是要節(jié)約使用財物,才能經(jīng)常地不缺用,吃不窮,穿不窮,不會打算就受窮。任何事情,包括財寶和生命,都有個定數(shù),消耗得多,使用期也就大大縮短。錢多了,權(quán)大了,可是命承受不了這樣的重量,壓塌了,這樣的范例可順手拈來。厚德載物,德不配位,都是從千萬個生活的事例中得出的結(jié)論,顛撲不破。秤砣雖小壓千斤,千斤頂立足大地,可以頂起一輛重型汽車。氣球著急慌慌要上天,飛到了一定的高處,啪!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在金山寺問主持高僧,長江中船只來來往往這般繁華,一天到底要過多少條船?高僧答,只有兩條船,一條為名,一條為利。從安全的角度講,漂泊的空船是不會沉海的,至少宜把貨物往船上少裝點。人們對這兩條船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致命的是,一富有,就顯擺,沒有了指南針,找不到北了。但另一面,將名利省著用,或者貯藏,就多了安全快樂的指數(shù)。以春秋末范蠡為例,放著上將軍高位不坐,劃著一只小舟去做生意去了,出發(fā)的時候還帶著一個美女西施。智哉,慧哉,樂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