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墨
孫女跟我抱怨:“我媽太嘮叨了,一件事追著我講無數(shù)遍,現(xiàn)在她一說話我就心煩,耳朵都對她開啟屏蔽模式了?!蔽颐駥O女:“你媽說你,也是為你好,多說幾遍,是因為怕你記不住,給你加深一下印象?!睂O女表示不認可:“嘮叨的主次全無,廢話連篇,把精華都給遮蓋了,我正準備考研呢,睡覺時間都想著書本,哪有聽廢話的時間呀?”
我答應孫女,抽空跟兒媳談談。老伴囑咐我:“談前先打一下腹稿,你不知道你的‘叨’功有多厲害,能甩兒媳好幾條街,你若嘮叨個沒完,肯定影響說教效果,不利于兒媳消化吸收?!?/p>
我嘮叨嗎?我沒感覺到呀!孫女在這件事上跟老伴一個立場,祖孫倆一起出了鑒定結果:嘮叨,而且非常嘮叨。
生活把我逼成了一個愛嘮叨的老太太,習慣真是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的,一朝要改,談何容易。老伴說:“平時閑聊天沒事,就是提意見和建議時不要嘮叨就行。只要一個人智力正常,聽力正常,有些話說一遍,就能起到效果。如果對方不認可你的觀點,說一百遍也沒用,只會徒增對方反感。”
老伴這是“經(jīng)驗之談”,看來他深受我“叨”功迫害,嫌我嘮叨,我還懶得說呢,直接用筆代嘴,有啥需要提醒和建議的寫在紙上,重要的事情在后面加幾個感嘆號,加強他的注意。
我有事出門,老伴自己在家,往常都是提醒他數(shù)遍:飯在哪里,菜在哪里,做飯時不要離開爐灶,這里注意,那里留心。臨出門時再交代一次,加強鞏固一番?,F(xiàn)在好了,只寫一遍,貼冰箱上,讓他自己看去。
對老伴有什么不滿,我也寫下來,為了防止字多他不看,我每次寫時,都修改再修改,能用一句話說明的絕對不用兩句話,能用一個字表述清楚的,絕不用兩個字,偌大一張紙,只簡簡單單寫三五句話,老伴只需一瞥就能知曉全文。后來,我發(fā)現(xiàn)字數(shù)越少,效果越好,因為惜字如金,很多帶情緒的言語都省略了,明明是揭對方缺點,卻因少了這些情緒的表達,給對方留足了面子。
那天,我感冒了,咳嗽得厲害,老伴的老同學來訪,兩人在客廳抽煙,弄得家里烏煙瘴氣,嗆得我咳嗽加重。夜里咳了大半宿,老伴竟然沉睡不知。早上醒來,我越想越氣,拿起筆在紙上寫了一句話:煙味大,咳嗽加重,一夜未睡,去醫(yī)院拿藥了。
老伴醒來看到床頭紙條,忙追到醫(yī)院,自我檢討,他睡覺沉,我若夜里感覺身體不舒服,記得喊醒他。此后他抽煙便跑到室外,來了抽煙的朋友,他直接領外面飯店招待,還計劃要戒煙。
“紙”上嘮叨,效果良好。此法推廣到子女身上,還是走惜字如金的行文風格,有時給子女留紙條,有時微信發(fā)消息。女兒說,收到我的消息,有種上學時收到家里電報的感覺,心里就想著兩個字:速看。
能引起子女重視就好,最關鍵的是我這種“電報體”的嘮叨方式已經(jīng)被兒媳效仿,我也算曲線幫孫女松了緊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