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言 編輯/南溪
關(guān)于孩子的一個未解之謎是:他們是怎么將寫作業(yè)磨蹭、走神做到全國統(tǒng)一的?坐在桌前半小時,作業(yè)才寫了五個字就開始摳手、玩橡皮,沒人盯著,寫一會就神游。各種辦法都試過了,最后總是忍不住用發(fā)火來解決。這是不是你家孩子的日常?
最近,我在瀏覽心理學與認知領域資料時,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日常,在這方面有了些新的心得體會。今天,就把這些體會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事有果必有因。當我們說孩子出現(xiàn)寫作業(yè)磨蹭和走神的情況時,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不能簡單粗暴地將之歸結(jié)于孩子意志力差、專注度不夠。往下深挖,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更具體的原因。
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曾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過一個研究報告,名為《一個走神的心是不快樂的心》。這顆“不快樂的心”其實是一種自尊的自我保護機制。人的大腦更喜歡正面反饋,并且傾向于主動規(guī)避負面反饋。
當孩子無法在寫作業(yè)這件事上找到正反饋的時候,大腦就開啟了自我保護機制,通常最容易出現(xiàn)兩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走神。大腦讓孩子的注意力分散開,神游到其他不相干的事情上去,以此來抵消強大的負面沖擊。另一種就是代償行為。在心理學上,當人們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和困境時,會轉(zhuǎn)而尋求用其他的途徑彌補,從而轉(zhuǎn)移痛苦,使心理獲得平衡。
當孩子在學習上缺少成就感和控制感,做作業(yè)感到困難時,他就可能通過擺布橡皮、文具的掌控感來補償寫作業(yè)方面的無力感。所以,孩子寫作業(yè)時出現(xiàn)的注意力不集中、磨蹭等狀況,往往還是覺得學習上的負面反饋太多,任務枯燥困難,沒有成就感。
從學習上找到成就感和掌控感,其中一個因素是“任務做得好”這件事本身所帶來的正面反饋。要讓孩子從寫作業(yè)的任務本身獲得成就感,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90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蔡格尼克提出了“蔡氏效應”,這給我們幫助孩子克服拖延與磨蹭提供了一種思路。“蔡氏效應”全稱“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是指人們對于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并且大腦會不斷提醒人們?nèi)ネ瓿伞?/p>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研究生馬西坎波曾做過一系列實驗來解讀“蔡氏效應”的形成機制。首先,他讓一些學生在腦海中想最重要的期末考試,另一些學生想著即將迎來重要的派對。然后,再將學生們分為兩組,第一組為考試復習做具體計劃,第二組不做計劃。接著,他讓每個人進行一項將單詞補充完整的任務,給出的單詞都是既可以組成與學習有關(guān),又可以組成與學習無關(guān)的字母組合。結(jié)果,那些想著考試卻沒做計劃的人,補充了更多與學習有關(guān)的單詞,出現(xiàn)了明顯的蔡氏效應;而為考試制訂了計劃的人,卻沒有出現(xiàn)這種效應。這說明,寫下計劃的人,對考試復習這件未完成事項的焦慮,被安撫了,大腦不再時刻提醒學生想著它了。
在另外一個實驗中,馬西坎波又將實驗者分為三組:第一組寫下生活中最近完成的任務;第二組寫下沒完成且需要盡快完成的任務;第三組寫下沒完成的任務,并針對如何完成任務制訂具體計劃。
然后他讓所有參與者閱讀一本小說的前十頁,在閱讀期間定時檢查他們的分心情況,并在閱讀結(jié)束后通過小測驗檢查參與者的閱讀效果。結(jié)果表明,寫下任務并制訂具體計劃的人,閱讀時分心更少,測驗得分也更高。僅僅寫下未完成任務卻沒有做計劃的人,則很難專心閱讀。
由此可見,“蔡氏效應”具有兩面性,既可以幫助人們專心,也會導致分心。我們要怎樣操作,才能讓孩子學習時更加專心呢?
當孩子在寫作業(yè)前磨蹭、走神時,可能他的腦海中正被作業(yè)還沒做的提醒所干擾,無法靜下心來,同時多項作業(yè)放在一起,讓孩子感到困難,缺少清晰的規(guī)劃,不知道從何開始做起。
首先,清空大腦里亂七八糟的想法。可以給思維設置一個停車場,這段時間就用來把所有腦子里的想法寫下來,把工作記憶的空間騰出來。然后對作業(yè)進行一個簡單的規(guī)劃,不需要太精確,就按照從“簡單-中等難度-困難”的順序,列出三項,讓孩子知道從哪里開始就可以。就如“微習慣法”的操作方式,寫一篇文字感覺很困難,但只寫一個字就很簡單。從這樣簡單的模塊切入,幫助孩子逐漸進入狀態(tài)。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簡單的切入點,一定要與核心任務有關(guān)。如果是完全無關(guān)的任務,就沒有效果,比如收拾桌子、準備文具……反而造成拖延。以為開始了有用的事情,其實關(guān)鍵的任務完全沒有展開。
另一個建議是,不要在事前寫詳細的計劃,而將計劃改成記錄。有一個大致框架之后,就立刻開始做,做完一項,記錄一項。這也與“蔡氏效應”的運行機制有關(guān),當我們讓孩子將詳細的計劃寫下來,孩子腦海中的焦慮被清空了,同時沒完成作業(yè)這件事的焦慮也被安撫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寫計劃時非常積極,寫完不去做也沒有什么內(nèi)疚感的原因。
另外,訂計劃,也并沒有推進核心任務的進度,它帶來了虛假的成就感,讓人滿足,卻沒有真正發(fā)揮效用。因此,最有效的辦法是,決定從哪里開始,就可以了。等做完一項之后,可以在本子上記錄下來:我寫完了語文作業(yè),做成果記錄。這樣能夠增強完成任務所帶來的正反饋。
第二個讓孩子一段時間內(nèi)專心學習的關(guān)鍵就是要主動休息。因為大腦本身有走神的傾向,用來注意周圍動向。集中注意力本身是會消耗精力的。一定不要等到孩子堅持不下去了再停止,此時大腦已經(jīng)非常疲憊,沒有力氣應付下一段集中注意力的任務。
此外,我們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峰終效應”。如果每次都在最低谷結(jié)束學習任務,孩子再次回想起學習,就只會記得低谷時期的感受。所以,在學習中進行主動休息非常重要。
國際最著名的科學的工作休息方法之一就是的番茄工作法。標準的番茄工作法模板,工作時間通常為25分鐘,休息10分鐘。對于孩子而言,他們能集中的時間更短,所以一開始可能以10分鐘為一個單位就可以了,能夠輕松做到之后,再慢慢延長,最長時間盡量不要超過25分鐘。
另外,根據(jù)個人經(jīng)驗,我認為在使用番茄工作法時,盡量不和孩子強調(diào)時間,告訴孩子堅持一會,你覺得累了,就可以停下來休息。一個原因是,這樣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做任務時更不容易分神。就像進入視頻網(wǎng)站、微信讀書等App的全屏模式,他們?yōu)榱搜娱L用戶留存時間,我們看不到屏幕上的時間顯示。
另一個原因是,固定的時間間隔過于沒有彈性,也會讓人有壓迫感,總是想著那個時間節(jié)點,不自覺地想知道還有多久計時結(jié)束,這會讓注意力從做任務轉(zhuǎn)移到堅持多長時間上。
當孩子起步之后,真正進入了狀態(tài),時間會過得很快,不強調(diào)時間的情況下,更容易持續(xù)下去。當孩子感到累了,停下來休息。這時候,再來看堅持的時長,同樣會給到孩子一個正向反饋——看,你已經(jīng)堅持了這么久,沒有想象的那么難。
最后一點,也是最重要的,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的,還是在于學習動機。產(chǎn)生動力有兩方面因素,一個是前文提到的成就感,做得好自然會喜歡;第二個就是好奇心與興趣。有了興趣,孩子主動專注,八匹馬都拉不回來。
如何培養(yǎng)學習動機,我們也說過很多,包括低年級多用好玩的方式帶動學習,提供豐富有趣的學習工具和素材,多和孩子討論人生目標等。
這里要再說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充分且自由的時間,讓他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兒。無論是瞎玩也好,閑逛也好,不要用是否有用去定義他的行為。
或許他看動漫,對數(shù)學來了興趣;或許他讀小說,對歷史來了興趣。如果家長把這些定義為會不利于成績的,玩物喪志的東西,讓孩子的世界只有學習,他可能反而找不到目標。
此外,丹尼爾·吉爾伯特的調(diào)查還表明,人們在走神的時候,即使腦海中想的是快樂的事情,幸福感也要比他們專注當下事情時的幸福感低。也就是說,只有人們?nèi)褙炞⒃谑诸^上所做的事情時,生活才是最愉快的。讓孩子多體驗全神貫注的感覺,他們自己也會自發(fā)愛上這種感覺,減少關(guān)鍵時刻的走神。
文中講到的方法是很普遍的,這次稍微做了些小變化,應用起來效果更好些,給大家提供一個新的思路來參考。當然,我更建議大家在把控整體方向的情況下,再根據(jù)自家孩子的情況和反饋做調(diào)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