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
國家珍藏,流通貨幣,還是帶著祈愿的祭祀器物?對于遼寧地區(qū)出土的三塊被稱為馬蹄金的純金金塊,學界一直存有不同聲音。雖然用途有爭議,但學界對這三塊馬蹄金的鑄造年代與鑄造主人已經(jīng)取得了共識,即它們?yōu)槲鳚h時期漢武帝所造。這三塊馬蹄金,也印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遠在兩千多年的西漢,遼寧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納入了中原政權(quán)的版圖。
遼寧相繼出土三塊馬蹄金
所謂的馬蹄金,就是外觀酷似馬蹄的金塊。似乎冥冥之中有著某種約定,遼寧地區(qū)出土的三塊馬蹄金均在20世紀80年代相繼重見天日,它們憑借著金光閃閃與獨特造型,一經(jīng)面世,即引起公眾無限遐想與猜測。
1983年1月27日下午,寒意正濃,大連新金縣(今大連市普蘭店區(qū))花兒山公社的農(nóng)民兄弟倆深挖堿泥。他倆不知道,他們挖掘的地方距離張店漢城城址僅1.5公里左右。兩千多年前,張店漢城是漢代的一座重要城池,那時這里人群熙攘,商賈云集,甚為熱鬧。
突然,兄弟中一人的工具碰到兩塊硬邦邦的疙瘩。拿到手里,兄弟倆有點吃驚,因為雖被泥土包裹著,但這兩塊硬疙瘩還是在縫隙間透出了黃澄澄的顏色。見天色將晚,兄弟倆先把兩塊疙瘩捧回了家。
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轟動。就在村民們討論到底是“金子”還是“黃銅”時,一村民湊了上來說,這兩塊東西很像小人書里寫的馬蹄金。經(jīng)過村里一位物理老師測試,這兩個硬疙瘩不僅是金子,而且純度很高。
家里突然多出兩塊大金疙瘩,這讓兄弟倆興奮之余又惴惴不安起來,他們決定將這兩塊馬蹄金賣給銀行??吹竭@兩塊馬蹄金,中國人民銀行遼寧省分行新金縣支行的工作人員也很意外,因為他們之前也沒有見過這么大的特形金塊。經(jīng)測量,這兩塊馬蹄金一塊重259.45克,另一塊重260.45克,含金量高達98%。后來,這兩塊馬蹄金又從銀行輾轉(zhuǎn)至旅順博物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收藏至今。
就在大連的兩塊馬蹄金重見天日的第三年,即1986年9月,遼陽也發(fā)現(xiàn)了一塊馬蹄金。當年,在現(xiàn)在的遼陽燈塔市西馬峰鎮(zhèn),工人在一家公司大院內(nèi)蓋鍋爐房挖地基槽,在挖到1.5米深的地方時,一件同樣金光燦燦的馬蹄金露了出來。聞訊趕到的考古人員對周邊進行了細致排查,卻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遺物。
經(jīng)考古工作者鑒定,出土于大連和遼陽兩地的共計三塊馬蹄金均為西漢時期鑄造,它們的誕生與西漢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漢武帝劉徹緊密相關。
馬蹄金由漢武帝下令鑄造
這三塊馬蹄金外形大同小異:底部呈不規(guī)則圓形,中間空,周壁從底向上內(nèi)收,前高后低,與馬蹄形狀相似。
遼寧并不是唯一出土馬蹄金的省份。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全國一共出土了90余件馬蹄金。其中,在西漢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漢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韬睢眲①R的墓中就出土了48件,占到總量一半還要多。這也可以說明,馬蹄金在國內(nèi)其他地域分布較少。
那么,如此珍貴的馬蹄金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
雖然馬蹄金具有黃金自帶的天然貨幣屬性,但實際上,西漢時期,馬蹄金并不是用來交易與流通的。那時,流通的貨幣主要包括秦半兩、榆莢錢、漢五銖這三種。當時作為流通的黃金,主要形式是金版和金餅。當褪去了貨幣交易色彩,馬蹄金就脫離了物質(zhì)意義,讓眾多學者只能在精神領域?qū)ふ宜墓τ?。此后,文獻與不斷出土的文物驗證了這一探究方向的正確。
馬蹄金的最早記載出現(xiàn)在《漢書·武帝本紀》里。漢武帝在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的春天出行,登西隴高原時喜獲白麟,在渥洼水邊見到了天馬,在泰山見到了黃金等祥瑞吉兆,因此,漢武帝借白麟和天馬的祥瑞,將過去的金質(zhì)貨幣改鑄成麟趾、馬蹄形的黃金鑄幣,用于宮廷賞賜。
這段翔實的文獻記載,全面解釋了馬蹄金的來龍去脈,我們從中也可以窺見,馬蹄金設計之初就已經(jīng)具備了皇帝與祥瑞這雙重底色。
如果說馬蹄金的形狀是因祥瑞而成,那么,這塊黃金器物上刻畫的“上”“中”“下”等圓印,則是它祭祀功能的明證。因為這些圓印涉及另外一項制度,即“明堂制度”——一個在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的古代社會禮制制度。
馬蹄金與明堂制度緊密相關
雖說是制度,但明堂制度中的“明堂”二字確有實際的建筑與之對應。
最早的明堂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最初是部落聚集議事的場所,之后其內(nèi)容與內(nèi)涵不斷得到擴充。明堂的主要意義在于借神權(quán)以布政,宣揚君權(quán)神授。作為我國古代社會禮制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制度,明堂制度與明堂這類建筑一道,萌芽于原始祭祀禮儀活動。西周初年,這項制度成熟,被正式確立下來。漢代是明堂制度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秋,漢武帝建造了漢代第一座明堂。由此我們可知,漢武帝先是依據(jù)明堂制度建造了漢代的第一座明堂,十幾年后,又下令鑄造了一批用作明堂禮儀的馬蹄金。
在遼寧大連出土的馬蹄金上,刻畫的“上”“中”“下”等圓印有著不同寓意,這里面的“上”,代表著要置于明堂的最上層——靈臺祭天;“中”代表置于明堂的中間層——宗廟祭祖;“下”代表置于明堂的最下層——宣室祭地、祭神。這也就是說,標記“上”“中”“下”不同圓印的馬蹄金,表示祭祀時使用場所的不同。
星移斗轉(zhuǎn),倏然千年。遼寧出土的三塊馬蹄金,不僅將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偶遇的祥瑞用最為珍貴的黃金如實記錄了下來,它們還“登堂入室”,直接親歷并見證過自古以來的重要祭祀制度。作為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它們很幸運;時隔兩千年,能夠再次看到它們,我們也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