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詩近十年,紫藤晴兒算得上是一位“老詩人”了。2022年5月,南方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又一部詩集《大風勁吹》。老詩人馬啟代評價該詩集時說,“這是一部標志著她進入書寫自覺和表達自由的結(jié)集”。
說她進入了“書寫自覺”的狀態(tài)我是認同的。因為在這本集子中,紫藤晴兒的確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一個成熟詩人的氣質(zhì),有了相對穩(wěn)定而又富于個性化的意象,諸如“大海”“喜鵲”“羽毛”等等,已經(jīng)被開掘和賦予了專屬于她本人的象征意蘊,成為詩作中一個個醒目的象征符號。她的語言更加純熟,各種新奇的比喻連綿而出,讓人驚嘆于她超凡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她已經(jīng)開始有意識地將空間和時間作為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兩維,所見所感皆可入詩、從心所欲,但筆觸所及的背后都擺脫不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zhì)性指向。在抒情之外,她也開始嘗試著于詩句中灌注自身對于生命存在的思考,那些關(guān)于輕與重、生與死、柔軟與堅硬、平淡與絢爛的思辨,倒逼著讀者放慢閱讀速度同她一起陷入沉思、駁詰……所有這些,都昭示著她作為一個詩人的成長與成熟。
說到“表達自由”我則有所保留。從《大風勁吹》中所收錄的六輯詩歌作品來看,的確呈現(xiàn)了“表達自由”的狀態(tài)。在詩作中,紫藤晴兒致敬古今中外的先賢,與魯迅、郭沫若、茅盾、沈從文、佩索阿、博爾赫斯、茨維塔耶娃、阿赫馬托娃……展開靈魂交流并獲得精神滋養(yǎng);禮贊“魯院”“舜玉路40號”……那些讓她心生敬畏又喚起她內(nèi)心皈依感的文學殿堂,歌詠大海、趵突泉、黃浦江……體味自然地理對她的觸動與醍醐灌頂;書寫春天的喜鵲、夏天的蟬鳴、秋天的風與冬天的雪,書寫烏龜、麻雀、薺菜、碗蓮,將自己對生命的沉思隨時隨地融入目光所及的四時風物中去,貼切自然、了無痕跡?!坝钪嬷螅n蠅之微,皆可取材”,至少從駕馭能力方面來說,作者確乎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表達自由”。然而,細讀這六輯詩作后,我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個穩(wěn)定的內(nèi)核或者說有一個貫穿性的主題,那就是對亡父的思念與追懷。無論是面對春夏秋冬,還是大千世界、萬事萬物,作者在涉筆成詩時總是飄動著一個讓她難以忘懷的身影——父親。讀這本詩集最能打動我的,也正是紫藤晴兒與父親之間那種跨越生死依舊難以割舍的親情,承載著一個女兒對父親深沉的愛。對父親的愛與對文學的熱愛一樣,成為了詩人在創(chuàng)作之路上不斷前行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好像無論寫什么都擺脫不了父親的身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的表達又似乎不是那么“自由”了。這種“不自由”使得整本詩集具有了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散發(fā)出的人性光芒與人情溫暖就是世間最美麗動人的風景。
柳絮飛舞的春天,紫藤晴兒會在《柳絮在飛》時想起父親,“柳絮的鋒利匿藏于閃電/在某一個時刻它刺向我的痛處,我會想到疾病帶走了父親/我像一個無辜的孩子,隨風搖擺”。在《知了鳴叫》的夏天,父親已經(jīng)同知了“一樣在泥土底下”,提醒著詩人“泥土的濕度成了他身體的溫度”。當《霜降》把秋涼送到人間,詩人想到“父親已走了兩年,他決絕著生活的所有/美意/大地的落葉仿佛他一塊地接納/星空浩蕩/他在哪兒”。當《雪來了》時,“關(guān)于我的父親我也會一字不提他/不提他在晨夢中剛來過一次的暖”。不僅如此,當詩人看見《一只大鳥》,會覺得“它也可能是我死去的父親/僅與我以這種方式見面”;在《入??诘撵o》中,詩人會想到父親“也被時間之水帶走了/只留下一幅空的衣服和飄動的靈魂”;在《海螺經(jīng)過的夜晚》,詩人會想到“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仿佛只能也無數(shù)次長出/一些硬殼”;當詩人《遇到一片蒲草》時,“我也想舒展起來/去忘卻死去的父親/也忘卻他曾經(jīng)收割過這樣一片草葉”,可是這種嘗試注定是徒勞的,“如果我再次觸碰還要流淚”。
詩集的第六輯中,收錄了4首長詩,每一首都寫到了父親?!洞笱┌苏隆分?,詩人看到雪中的麻雀,認為“父親或許變成了一只麻雀的形狀,有了輪回”;在《天鵝九章》中,詩人看到對面游來的天鵝,想象著“人間的輪回/我的父親也會變成一只天鵝呢”;在《月亮九章》中,“我在夢里又和父親走近了一些”;當詩人《行走在字里行間九章》中,不論“我”走向哪里,“不確定的泥土也埋著父親,大地之下哪里他都可能去”。這種反復(fù)的泣吟輕訴,其實不需要過多的技巧雕琢,情感真摯便足以打動人心。因此,讀這本詩集,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歷史上那些悼亡詩。
悼亡詩是中國古代詩歌傳統(tǒng)中的重要一脈,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令人嘆惋的經(jīng)典之作。如蘇軾悼念亡妻王弗的那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將現(xiàn)實中對亡妻的思念與夢境中的相遇完美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種化不開的哀傷,浸透著沉甸甸的淚水;無論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還是“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詞人對亡妻的那種深情感動了一代代讀者;“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更是成為傳唱不衰的經(jīng)典,從古到今被反復(fù)吟詠飽浸了無數(shù)人的眼淚。陸游七十五歲時寫的《沈園二首·其二》:“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盡管此時他的亡妻已經(jīng)離開了四十載,陸游也已是垂暮之年,行將就木、成塵成土了,按說早已看淡生死,可是駐足亡妻曾經(jīng)盤桓過的沈園,卻仍然忍不住老淚縱橫,這種深情厚意同樣感人至深。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中的“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表面看寫得平平淡淡,然而那些尋常往事,在妻子離世之后卻已經(jīng)再也無法重現(xiàn)了,于是記憶里那些平淡的過往就變得無比珍貴。納蘭性德看似平淡的一句能夠瞬間揪住讀者的心,提醒著人們要珍惜眼前人,因而也被反復(fù)傳唱。王國維那首《蝶戀花·冉冉蘅皋春又暮》,寫自己與妻子“凄涼病榻無多語”的訣別,寫盡了“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涼,而“往事悠悠容細數(shù)。見說來生,只恐來生誤??v使茲盟終不負。那時能記今生否?”也呼應(yīng)了蘇軾在《江城子》中那種“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的悲哀……所有這些悼亡詩都有著“敘事真、感情癡、用語摯”的特點,成為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特別動人的一類文本。
在新詩史上,很少有人因悼亡詩而知名,反倒是汪峰的歌曲《爸爸》和《母親》贏得了歌迷們廣泛的情感認同;尤其是《母親》的歌詞,“每當我在路上停下腳步,望著天空我都會感到你。每當我從荒蕪的夢中驚醒,流著眼淚我都能感覺到你”。如果從現(xiàn)代“歌詩”的認知視角出發(fā),這其實也可以看作悼亡詩。如今,紫藤晴兒的詩集《大風勁吹》則讓人真正看到了悼亡詩這一傳統(tǒng)的延續(xù),無論大千世界、萬物生靈,隨著詩人的視線所及,在筆端都化為對父親的愛與思念,這與汪峰的《母親》那首“歌詩”,其實有著相通之處。
當然,《大風勁吹》中的悼亡詩在接續(xù)中國古代悼亡詩傳統(tǒng)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與古代悼亡詩明顯的不同。古代的悼亡詩佳作,大多都是男性詩人悼念亡妻之作;所抒之情也是夫妻間心心相印、至死不渝的愛情,或是早已超越愛情的濃濃親情。紫藤晴兒的悼亡詩中,悼念的卻是自己的父親。在父權(quán)制流行的漫長歲月里,子女悼念逝去的父母,多著眼于表達一種“敬”,而很少涉及到“愛”。只有當新文化運動對父權(quán)制進行顛覆和批判,父母與子女的倫理關(guān)系得以重建之后,表現(xiàn)子女對父母尤其是對父親的“愛”的文學作品才多起來。顯而易見的是,相對于“敬”父母,“愛”更加動人。正如汪峰的兩首悼亡“歌詩”之所以受到歌迷們的喜愛被傳唱,除了有真情并動人之外,大概也與此有關(guān)。
紫藤晴兒在詩中悼亡抒情的同時,還融入了她冷靜的思辨,使得她的詩在抒情中同時具有了情感的張力之美。布魯姆說過,“詩的偉大依靠比喻性語言的神采和認知的力量”。由此返觀紫藤晴兒的詩,比喻性語言的神采在其詩中已經(jīng)隨處可見地飄舞飛揚,認知和思辨的力量已初顯端倪,雖然詩人主觀上未必以“偉大”作為寫詩的追求,但無疑已經(jīng)具備了成為一個優(yōu)秀詩人的良好潛質(zhì)。
史建國
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刊物發(fā)表論文80余篇,出版《陳衡哲傳——“造命”人生的歌者》等專著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