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肅涇川縣玉都鎮(zhèn)坡頭山神廟東殿東西兩壁遺存有兩鋪清代人物故事壁畫,以三國題材為主,輔以文昌帝君和藥王孫思邈的傳說故事等內(nèi)容。壁畫中人物形象眾多,構(gòu)圖平衡舒適、造型生動工致、設色和諧穩(wěn)健,藝術價值較高,本文通過分析該壁畫的內(nèi)容主題、風格技法和歷史信息等方面,對其進行了初步辨識探討。
關鍵詞:涇川縣;坡頭山神廟;壁畫;三國題材;清代
“涇川縣玉都鎮(zhèn)第一保國民學?!毙轮袊闪⑶半`屬原玉都鎮(zhèn)轄區(qū),現(xiàn)位于涇川縣黨原鎮(zhèn)坡頭村,因其前身為山神廟,當?shù)厝罕姺Q其為“坡頭山神廟”。1943年,該山神廟被改建為學校,后遭廢棄,現(xiàn)院內(nèi)雜草叢生,房屋歪斜,保護狀況堪憂。坡頭山神廟整體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內(nèi)有建筑6間,其中坐南面北1間,坐東面西2間,坐北面南3間,建筑損毀嚴重。其中坐北面南3間建筑中東、西殿內(nèi)因墻上泥皮脫落,顯露出壁畫,西殿東西兩壁壁畫為上下兩層,上層壁畫缺失,顯露出下層壁畫。下層壁畫共12個部分,東西各6個部分,以黑色線條分隔,每部分左上角均有題跋。西壁壁畫因泥皮遮擋等原因,可辨出4個部分內(nèi)容,分別為夢斬五瘟、夜戰(zhàn)伍子胥、大戰(zhàn)姬光王、土地排衙;東壁壁畫可分辨2部分內(nèi)容,分別為賞善罰惡、路擋諸侯。根據(jù)現(xiàn)場查看,東殿壁畫原也應為泥皮覆蓋,但是否有上層壁畫不可考證,壁畫內(nèi)容全部顯露,共有24部分內(nèi)容,兩壁各12部分,同樣以黑色線條分隔,東壁壁畫每部分題跋在右上角,西壁為左上角,本文重點就東殿壁畫展開討論。
坡頭山神廟北面東殿兩側(cè)壁畫以三國內(nèi)容題材為主,每壁前6部分為群眾熟知的三國故事,東壁剩余3部分內(nèi)容為藥王孫思邈的典故,西壁剩余3部分為文昌帝君的傳說。為方便論述,筆者將按照先東后西,由北向南的順序,逐一辨識壁畫各部分內(nèi)容。
(一)東壁壁畫內(nèi)容(圖1)
1.大戰(zhàn)長坂:建安十三年(208年),在今宜昌當陽附近的長坂坡發(fā)生長坂坡之戰(zhàn),曹操軍擊潰劉備軍,劉備僅帶數(shù)十騎逃走,張飛斷后,趙云在曹軍中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救回失散的甘夫人和劉禪。此壁畫中趙云腰間裹著劉禪,正在曹軍中沖殺。
2.土山順說: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率軍攻陷關羽據(jù)守的下邳,關羽被圍土山,曹操派遣張遼前往勸降,關羽在提出“降漢不降曹”“兩個嫂嫂要食皇祿并好好供養(yǎng)”“一旦知道劉備行蹤,立即辭行前往尋找”3個條件后,歸降了曹操。此壁畫即描繪張遼在土山勸降關羽的場景。
3.臥牛收周:周倉原為黃巾軍張寶部下將領,張寶死后,他在臥牛山落草為寇。關羽在護送甘、糜二位夫人找尋劉備的途中經(jīng)過臥牛山。周倉久慕關羽盛名,投歸其帳下扛刀,成為關羽的左膀右臂。在各地的關帝廟中,都少不了他的塑像。在此壁畫中,周倉面向關羽單膝跪地,雙手抱拳,誠心歸順關羽。
4.玉泉顯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呂蒙白衣渡江,關羽敗走麥城,荊州重歸東吳之手。關羽死后冤魂不散,在玉泉山上空大喊“還我頭來”,普靜此時正在庵中默坐,遂點化于他,關公英魂頓悟,稽首皈依而去。此壁畫中關羽騎在馬上,左右為關平、周倉,在云端望向普靜,正在受其點化。
5.夜戰(zhàn)馬超: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下雒城,進兵成都。劉璋與張魯結(jié)盟,張魯派西涼名將馬超前來救西川,猛攻葭萌關。諸葛亮智激張飛領兵增援。在葭萌關前,張、馬二將大戰(zhàn)至天黑,挑燈夜戰(zhàn)仍不分勝負。后諸葛亮用反間之計收降馬超。此壁畫損毀較為嚴重,但仍能辨認出為張飛手持蛇矛與馬超大戰(zhàn)。
6.聞雷失筯:應為聞雷失箸,出自《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問劉備誰是當今天下的英雄,劉備接連指出袁術、袁紹等地方豪強,均被曹操否認,曹操指著劉備和自己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受驚,筷子掉到了地上,恰逢雷聲大作,劉備借雷聲掩飾驚慌。此壁畫繪制劉備、曹操在屋內(nèi)喝酒,關羽和另一武將站立院中,空中雷神正在施法。
7.借山化圣:《太平廣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逃至四川,夢見身在峨眉山的孫思邈向其討要雄黃,玄宗醒來后,即詔令大臣陳忠盛前往峨眉山送雄黃。此壁畫描繪了陳忠盛拜見孫思邈的場景。
8.藥王診脈:相傳唐朝大醫(yī)學家孫思邈因治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沉疴,被封為“藥王”。涇河龍王得了哮喘,久治不愈,聽聞孫思邈醫(yī)道高超,就化為人形前來治病。孫思邈為其搭脈后即知其并非凡人,便要求他顯出真身方為其治病。此壁畫中藥王正為化為人形的涇河龍王診脈,龍王正欲顯形。
9.坐虎針龍:傳說藥王孫思邈以驢代替腳力進山采藥,遭遇猛虎襲擊,驢子掙扎中踢中老虎嘴部,致一塊碎骨刺進老虎喉嚨,藥王幫其取出碎骨,老虎感恩成為他的坐騎。龍王找孫思邈看病,覺得藥水難以下咽,不愿喝藥,藥王便用銀針刺其穴位,逼迫龍王喝下藥水,病即痊愈。今日各地宮觀之中供奉藥王像,大多也為“坐虎針龍”之態(tài)。此壁畫即描繪此場景,孫思邈坐在老虎身上,手持銀針,正為云中的龍王針灸。
(二)西壁壁畫內(nèi)容(圖2)
1.黃鐘(忠)落馬:赤壁之戰(zhàn)獲勝后,關羽帶兵攻打黃忠鎮(zhèn)守的長沙郡,關、黃二人大戰(zhàn)數(shù)百回合不分勝負,就在關羽使出拖刀計時,黃忠戰(zhàn)馬失蹄,跌下馬來,關羽未趁機斬殺黃忠,放其離開。次日,黃忠箭射關羽,為報不殺之恩,只射其盔纓,遭到太守韓玄懷疑,欲斬黃忠,魏延殺韓玄救黃忠,一同投降劉備。此壁畫中關羽回頭觀望,黃忠頭盔、大刀掉落,正從馬上摔下。
2.桃園聚義: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幽州太守劉焉發(fā)榜募兵以鎮(zhèn)壓黃巾軍,劉備路過此地看榜,巧遇張飛、關羽,三人情投意合,于張飛莊后桃園中結(jié)為異姓兄弟,共同匡扶漢室。此壁畫中劉備、關羽、張飛均著文官服飾,右側(cè)端坐諸葛亮,左側(cè)人物待考,應為臆想創(chuàng)作的畫面或桃園結(jié)義后眾人相聚的場景。
3.大破黃金(通“巾”):劉關張三人桃園結(jié)義后,聚集壯士五百多人前往涿郡應募,劉焉知道劉備來歷后,認其為侄。黃巾軍將領程遠志領兵攻打涿郡時,劉備帶領關羽、張飛打敗來犯之敵,大獲全勝。此壁畫描繪關羽帶兵和黃巾軍戰(zhàn)斗的場景。
4.荊州為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敗走麥城遇害后,孫權(quán)將其首級送給曹操,曹操將其葬于洛陽,并以漢獻帝名義追封關羽為“荊王”,孫權(quán)將關羽身軀葬于當陽,劉備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此壁畫中,關羽正坐房屋中央,左邊關平捧劍,右邊周倉抗刀,三位館員站列臺下,為在荊州議事的場景。
5.三戰(zhàn)呂布: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董卓義子呂布在虎牢關一連打敗河內(nèi)名將方悅等一眾將領,無人能敵,公孫瓚揮槊親戰(zhàn)呂布,不敵敗走,呂布追趕時被劉備、關羽、張飛截住大戰(zhàn)。此壁畫正是描繪劉關張三人和呂布交戰(zhàn)的場景。
6.三圣送徐: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投降曹操,徐庶母親在當陽長坂坡被曹軍所獲,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此壁畫繪制的是徐庶臨行前劉關張相送的場景。
7.文帝平畔(通“叛”):文帝即文昌帝君,建元十五年(379年),呂光以破虜將軍之職率軍入蜀,鎮(zhèn)壓李烏起義。涼王呂光即為文昌帝君晉時化身。此壁畫描繪的是平叛場景。
8.文帝游城:張良自韓王姬信謀叛之后,為明哲保身,托病閑居,終日辟谷。劉邦前來探望,張良說想脫離人間俗事,追隨仙人赤松子神游,劉邦見其辭意懇切,遂準其居咸陽僻靜之處,后張良經(jīng)常出游。張良即文昌帝君漢時化身。此壁畫描繪的是張良出游場景。
9.文帝游魂:文昌帝君在周宣王時化身為宰相張仲,極為孝順。詩有“張仲孝友”之句,即彰其孝行。周宣王死后,幽王繼位,其淫酗暴虐,張仲切諫,幽王賜鴆殺之,張仲魂游蜀中為神,人稱北郭張仲子。
坡頭山神廟北面東殿壁畫借鑒連環(huán)畫的形式,采用分割線的方式直觀地呈現(xiàn)故事內(nèi)容,在繪制時,運用了“散點透視”這種傳統(tǒng)的中國畫技法,相對于西方繪畫中的“焦點透視”,“散點透視”能夠更好地表現(xiàn)山水的宏遠、環(huán)境的遼闊,以有限的畫幅將高聳的山峰、涓涓的流水、幽深的山谷、精致的建筑和生動的人物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以有限的畫面,傳達無限的空間想象。
在繪制的技法上,該壁畫工筆與寫意相輔相成,采用了勾勒、勾填、暈染、平涂等多種表現(xiàn)技法,畫面中人物生動,面部塑造細致入微,表情夸張,人物特點突出,例如西壁“三戰(zhàn)呂布”中,人物服飾多借鑒于中國戲劇,其中劉備手持雙劍,身著盔甲,外罩紅袍,騎乘白馬;關羽高舉大刀,丹鳳眼,五縷長髯,身著盔甲,外罩綠袍,騎乘黃馬;張飛手持蛇矛,豹頭環(huán)眼,滿面虬髯,身著盔甲,外罩藍袍,騎乘黑馬;呂布手持長戟,白面無須,身著盔甲,騎乘紅馬。四人四馬刻畫細致、形神兼?zhèn)洹討B(tài)各異,構(gòu)圖飽滿,動勢強烈,追逐戰(zhàn)斗的緊張形勢躍然壁上。
在色彩運用上,亭臺樓閣、田野山林等以深淺不同的墨色表現(xiàn),以凸顯賦色的人物、動物以及故事情節(jié),畫面主體以物體固有色為主,不拘泥于色調(diào)冷暖,但多使用低飽和度的色彩,濃淡結(jié)合,虛實相兼,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達到色彩與物體、色彩與造型、色彩與空間、色彩與色彩之間的和諧。
坡頭山神廟北面西殿東側(cè)立柱上陽刻有“道光九年五月二十七日素(通塑)神像 四月二十八日立神位 八月初十日開光迎神 素(通塑)畫弟子登 木工弟子張?zhí)烊?遐齡”(圖3),西側(cè)立柱上陽刻有“道光九年正月十三……會首……”(圖4)等字樣,可看出坡頭山神廟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八月初十日已經(jīng)建成,壁畫繪制應于立神位前完成,即四月前(1829年5月份)繪制完成。
坡頭山神廟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因為漏雨、受潮引發(fā)壁畫酥堿、起甲等問題,且受到人為損壞,但依然無法掩蓋畫師純熟的繪畫技法和高超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從壁畫構(gòu)圖、技法、色彩等各方面看,均可稱為清晚期平?jīng)雒耖g繪畫的上乘之作,是研究涇川繪畫傳承和民俗信仰的珍貴圖像資料,應當引起當?shù)卣叨戎匾暎右钥茖W保護、修復。
基金項目
甘肅省2020年度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研究課題經(jīng)費資助項目“平?jīng)龅澜瘫诋嬚{(diào)查與研究(項目編號:GWJ202045)”。
作者簡介
曹敏,男,山東臨清人,文博館員,學士,研究方向為博物館陳列展覽策劃、設計,壁畫文物研究、臨摹。先后參與文博行業(yè)省級課題2項,市級科學技術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