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既小巧玲瓏又漂亮的鳥——牛椋鳥。
它們常年棲身在水牛、犀牛、河馬等大型食草動物身上,主要食物就是這些食草動物身上的寄生蟲。牛椋鳥每天都在食草動物身上不停地來回飛翔、攀爬,忙忙碌碌,用其扁平的喙,為食草動物清除皮毛里的蜱、蛆、跳蚤、虱子、吸血蒼蠅等。據(jù)說一只牛椋鳥一天可以吃掉上萬只害蟲的幼蟲。對于食草動物來說,牛椋鳥可以說就是它們不請自來的“清潔工”。這些“清潔工”同時還是食草動物的“哨兵”。一旦有大型食肉動物靠近,它們就會發(fā)出“嘶嘶”的尖叫聲,給食草動物報警。
牛椋鳥給食草動物的幫助確實不小,但有時它們也會“侵犯”食草動物。它們一旦碰上食草動物身上一個小小的傷口,便絕對不會錯過。扁平的喙成了一把鋒利的割刀,將傷口慢慢擴大,而傷口又不容易結痂,這樣,牛椋鳥好幾天都能吸食到新鮮的血液。
牛椋鳥與食草動物之間這種互相依賴的關系,其實就是動物界的一種共生關系。有人認為牛椋鳥其實非常狡猾,它們的“義舉”后面隱藏著自私、貪婪;還有人認為,食草動物對牛椋鳥吸食自己血的這種“小動作”肯定是知曉的,盡管不樂意,但相對于牛椋鳥幫它們消滅寄生蟲所付出的勞動來說,應該是功大于過。
牛椋鳥的“服務”是否讓食草動物滿意,吸食食草動物的血及擴大傷口是否是故意為之,恐怕只有它們自己最清楚。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其固有的兩面性,做任何事情都會有利有弊、有得有失,關鍵是如何看待、怎樣取舍。我們評價一個人、一件事或一種現(xiàn)象,只有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場上,不帶任何偏見,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才能做出比較客觀準確的判斷。
對于牛椋鳥行為和做法的評判,或許可以給我們思考、分析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