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靜
關鍵詞:數字人民幣;央行數字貨幣;雙層合同;合同群;聯盟鏈
摘 要: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關系已廣泛生發(fā)于現實社會,與傳統貨幣發(fā)行與流通中涉及的合同關系存在一定區(qū)別。盡管數字人民幣具備無形性,但其可以被解釋為財產權客體,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可以適用或參照適用我國《民法典》合同編的有關規(guī)定。依托數字人民幣發(fā)行層與流通層的雙層運營模式,形成雙層合同架構:發(fā)行層包括聯盟鏈底層協議與錢包營運協議;流通層中涵攝子錢包營運協議與用戶服務協議。不同類型的單個合同存在效力瑕疵或終止的不同情形;合同之間還將形成合同群落,產生關聯效果,某一合同的效力瑕疵或終止可能造成合同群中其他合同當事人的一般違約或根本違約,產生繼續(xù)履行等違約責任或直接導致合同終止。
中圖分類號:D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2435(2023)04-0094-13
The "E-CNY"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Two-Tier Structure and Its Legal Effects
SHI Wenjing(School of Law,Shandong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 266200,China)
Key words:e-CNY;DCEP;two-tier contracts;contractual network;alliance chain
Abstract: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in which the e-CNY is the object of payment has been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real world and i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in which traditional currency is issued and traded. Despite the intangible nature of the e-CNY,it can be interpreted as an object of property rights,and contracts in which the e-CNY is the object of payment can be governed by or referenced to the relevant provisions of the Contracts section of the Civil Code of China. A two-tier operating model(issuance and circulation tiers)relying on the e-CNY,a two-tier contract structure is formed:the issuance layer includes the underlying agreement of the alliance chain and the wallet operating agreement;the circulation layer covers the regent wallet operating agreement and the user service agreement. Different types of individual contracts have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of defective validity or termination;at the same time,contracts will also form contractual network,with associated effects,and a defective validity or termination of one contract may result in a general or fundamental breach of contract by other contracting parties in the cluster,giving rise to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contract such as continued performance or directly leading to termination of the contract.
央行發(fā)行數字貨幣是貨幣體系不斷演進的結果,是數字經濟發(fā)展背景下催生的新型貨幣形態(tài)。我國央行發(fā)行的數字貨幣被稱之為數字人民幣,其在未來將成為我國的一種法定貨幣。作為數字化的法定貨幣,其具備可控匿名、可編程性等諸多特征,可以在聯盟鏈上運行,可加載智能合約,在發(fā)行和流通環(huán)節(jié)與我國傳統貨幣的運行模式存在顯著區(qū)別。這種技術方面的差異直接影響二者在法律構造方面的不同。從私法角度來說,數字人民幣的私權屬性、物權關系等當然是值得關注的法律問題。1不過,合同法律關系亦貫穿于數字人民幣運行的整個環(huán)節(jié),是數字人民幣發(fā)行和交易的載體,合同關系的混沌將直接影響交易安全與秩序,不利于數字人民幣的廣泛應用。因此,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問題理應得到更多關注。2本文將以發(fā)行層與流通層的雙層營運模式為基點,明晰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雙層合同架構及其法律效果。
一、數字人民幣的性質及其合同關系的體系定位
盡管我國《民法典》中并未直接規(guī)定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關系,但合同編為其提供了適用的模板,數字人民幣發(fā)行與流通的雙層合同關系可以直接或參照適用合同編的相關規(guī)定。作為合同給付客體的數字人民幣的私法性質有待厘清,這是展開合同關系討論的前提。
(一)數字人民幣的財產權客體屬性
我國現行法中并未涉及數字人民幣,但《中國人民銀行法》(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中規(guī)定了法定貨幣包含數字形式的人民幣,肯定了未來數字人民幣的法幣地位?!吨袊鴶底秩嗣駧诺难邪l(fā)進展白皮書》進一步從公法角度對數字人民幣進行性質界定,強調數字人民幣的法償性、身份屬性等。3但皆未明確數字人民幣的私法性質。
金屬貨幣、紙幣等基礎貨幣是國家信用的產物,構成央行的負債,而數字人民幣在未來將同樣被賦予基礎貨幣的地位。據此,有學者將數字人民幣界定為一類用戶對央行享有的可轉讓債權。4但債權是請求權,債權人無法直接支配債的標的物,而用戶無須向央行行使請求權即可以自由支配數字人民幣;債權是相對權,而用戶對存儲在其數字錢包中的數字人民幣享有不受任何人干預的權利。用戶與央行之間的債權關系與用戶對數字人民幣的支配關系是兩種法律關系,前者是舍近求遠的關系認定,并非妥適。
用戶支配數字人民幣的法理基礎為何?理論上存在較大爭議。德國物權法領域并不存在靈活、開放的財產概念,盡管德國民法典承認貨幣物權關系可以適用物權規(guī)則進行調整,但是數字化的貨幣不滿足德國法上對物為有體的明確規(guī)定,因此德國法上反對數字貨幣的物權屬性。相反,英美法系對財產權的界定較為寬泛,“財產可以是無形的”在英美法上形成通論。5我國多數學者支持數字人民幣的物權屬性,有學者從實定法角度出發(fā),認為我國法不同于德國法嚴格的“物為有體”原則,因此以無體形式存在的數字人民幣可以成為物權客體;6有學者基于利益衡量,認為賦予原權利人對法定數字貨幣的物權權利滿足交易需求。1
本文認為,數字人民幣具備一定的財產特征:其能夠流通使用,構成其他財產流通的工具和媒介;具備可控性,用戶依托密鑰等信息可以有效控制數字人民幣;具備稀缺性,數字人民幣在國家政策調控下依賴于央行發(fā)行。2金屬貨幣、紙幣和數字人民幣等不同的貨幣形態(tài)只是所依附的載體發(fā)生了變化。3紙質貨幣的載體為紙張,是有體物,而數字人民幣的載體為數據,是無體物。多數觀點正是在這一基礎上聚焦是否應當擴大物權客體范圍,作為無體物的數字人民幣能否成為物權保護客體。但事實上,貨幣的價值基礎是國家信用,而非物品(紙張、數據)本身所承載的價值。紙張被毀損、數據被破壞,并不影響貨幣的價值,貨幣持有人依然可以向銀行申請重新獲得相應金額的貨幣。因此,無論貨幣形態(tài)發(fā)生何種變化,其價值基礎一直未發(fā)生改變。其價值來源的特殊性亦直接決定了其不同于“物”,而是一種獨立的財產。如此既能夠維護我國物權法定的既定體系,也能夠在數字經濟時代優(yōu)化保護非物質化的財產。因此,與其擴容“物”的范圍,不如承認貨幣財產權。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既然數字人民幣同其他貨幣一樣可以成為財產權客體,那么數字人民幣是否適用“貨幣占有即所有”的通說觀點?答案應當是否定的。新近有力學說已然反思這一所謂通說觀點的正當性和合理性,貨幣占有即所有的前提是貨幣發(fā)生混同而無法被單獨識別。4而數字人民幣之上附有數字編碼,能夠被具體識別而不會發(fā)生混同,進而也就不應適用“占有即所有”規(guī)則。只不過,因為法定貨幣具備一般等價物特征,所以通常情況下并不會凸顯其特定性或可識別性,只有當涉及追查洗錢等犯罪行為或基于其他政策需要而追蹤貨幣流向時,央行等機構才會通過該數字編碼追蹤貨幣流轉路徑。5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否定貨幣的特定性,貨幣特定性與一般等價物的性質并行不悖。因而,貨幣之上的權利只能依貨幣原持有人的意思而定,在貨幣流通階段,用戶當然可以與金融服務商達成貨幣保管與委托合意。
作為財產權客體的數字人民幣的合同關系原則上可以適用調整傳統貨幣合同關系的相關規(guī)范,不過,數字人民幣的技術特征使其具備了電子支付、區(qū)塊鏈結算、加載智能合約等新型功能,在具體規(guī)則適用時須作出進一步解釋。
(二)數字人民幣合同的體系定位
我國《民法典》中以貨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的類型廣泛。首先,通常情況下,貨幣可以成為買賣合同、租賃合同等有償合同的給付客體;特殊的是,依據《民法典》第898條、901條,貨幣可以成為保管合同的給付客體。那么,當保管合同無償時,貨幣也可以成為無償合同的給付客體。其次,貨幣不僅是上述調整性法律關系的給付客體,其還可以成為損害賠償之債、違約金給付等保護性法律關系的給付客體。6與數字人民幣相關的買賣合同、租賃合同、保管合同等可以參照適用上述與貨幣相關的有名合同的規(guī)定。
除上述有名合同外,以貨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更多地表現為無名合同。比如金融服務合同中即包含支付、存儲貨幣的合意。在《民法典》出臺前,有學者建議將金融類服務合同有名化,專章設置一般規(guī)則,或者直接將服務合同有名化,金融服務合同作為其具體分支。1而《民法典》中盡管規(guī)定了借貸合同、融資租賃合同等與金融領域相關的合同類型,卻忽視了金融服務合同、存款合同、電子支付合同等多種更為常見的金融合同。盡管《民法典》未能充分發(fā)揮合同的組織經濟功能,2無法直接為數字經濟時代產生的新型合同提供適用模板,但新型無名合同仍可以適用合同編通則的有關規(guī)定,或者參照適用最相類似的有名合同的規(guī)定。
與數字人民幣相關的合同表現出明顯的組織經濟特性。從單個合同看,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包含用戶服務協議、區(qū)塊鏈協議、智能合約等,涉及繼續(xù)性合同、意思表示方向一致的協議等。更為突出的是,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往往涉及多方主體,成立多個合同,不同合同之間相互依存,形成一個較為穩(wěn)定的合同群落。3相互依存的結構直接致使合同群內部的合同發(fā)生關聯效力,使得合同群具備更為鮮明的組織性特征。4因此,數字人民幣合同群作為數字人民幣合同的有機集合,當然可以適用《民法典》合同編通則,同時適用或參照適用合同編分則中有名合同的相關規(guī)定。特別的是,合同群中的合同以及合同群之間合同群和聯立合同在關聯效果方面存在一致性,合同群產生關聯效果時可以類推適用合同聯立的相關規(guī)定。5
二、發(fā)行層與流通層的雙層合同架構
數字人民幣的發(fā)行和流通牽涉大量合同關系,囿于發(fā)行層和流通層中的技術路線不同,具體的合同類型及其性質、權義關系等亦存在區(qū)別,由此形成發(fā)行層與流通層的雙層合同架構。
(一)發(fā)行層中的合同
試行階段的數字人民幣的發(fā)行和流通區(qū)分發(fā)行層和流通層而采納不同的技術路線,突出表現為僅在發(fā)行層采用了聯盟鏈技術。6發(fā)行層中金融服務商和央行之間有關交易記錄、結算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在聯盟鏈上運行,形成一個聯盟鏈系統。
學界多將聯盟鏈系統認定為合伙組織或企業(yè)等經濟實體7:“有限合伙”說認為,營運者承擔無限責任,節(jié)點承擔有限責任;8“合資企業(yè)”說認為,建立這一系統的團隊、具備同樣貢獻的節(jié)點都可以成為合資企業(yè)的主體,即使是“簡單用戶”,也可能被依賴其服務的第三方視為合資企業(yè)主體。1而事實上,在聯盟鏈系統中,除了作為底層協議的聯盟鏈協議外,還有央行與各大金融服務商之間達成的錢包營運協議等,不同協議的性質和內容各不相同。
1. 聯盟鏈底層協議
聯盟鏈底層協議是當事人之間就系統營運所須遵循的基本規(guī)則和要求等基礎內容達成共識的協議。數字人民幣聯盟鏈底層協議是參與者為實現數字人民幣運營和服務安全有序推進而達成的協議。聯盟鏈主體間的意思表示顯然并非對向的意思表示,而是方向一致的意思表示,成立多方民事法律行為而非合同。
在聯盟鏈中,央行負責商行的準入,商行協助參與數字人民幣的結算、記錄、管理等。2我國目前主要是允許一些商業(yè)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參與數字人民幣的運營,央行處于運營體系的中心地位,負責數字人民幣額度管理、發(fā)行和注銷、跨機構互聯互通和錢包生態(tài)管理,對數字人民幣兌換流通服務進行監(jiān)督管理;而商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則處于運營的第二層,在央行指導下參與支付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系統開發(fā)、場景拓展、市場推廣、業(yè)務處理和運維等服務。3相關參與者經授權而進入系統成為節(jié)點,節(jié)點與法律意義上的主體并不一一對應,節(jié)點或包含多個法律主體;或從屬于某一法律主體,構成法律主體的一部分;或分屬于多個法律主體。由此導致聯盟鏈節(jié)點間的法律關系模糊。但可以明確的是,節(jié)點間基于聯盟鏈協議而形成基礎共識,該共識為方向一致的意思表示,聯盟鏈協議也因此具備組織性特征,節(jié)點間的法律關系應當滿足組織性實體間的權義配置要求。
首先,節(jié)點之間應當盡到信義義務。在與數字人民幣相關的區(qū)塊鏈協議中,節(jié)點多是承擔記錄、維護、管理等義務的金融服務商、通信商或技術服務單位,而相關業(yè)務部門之間可能會存在利益沖突,產生商業(yè)競爭。占據優(yōu)勢地位的節(jié)點不能濫用其支配或控制地位損害其他節(jié)點的利益,而應當盡到信義義務,形成良性競爭。系統營運者作為特權節(jié)點則應當妥善行使許可權,保障適格節(jié)點的平等進入與運維以及適格用戶的非歧視訪問。4有學者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主張,違反信義義務的節(jié)點將承擔純粹經濟損失。5其次,節(jié)點在系統營運者的授權下參與聯盟鏈運營,其應當遵守與系統營運者之間的委托協議,盡到忠實勤勉義務。特別說明的是,央行作為準允其他節(jié)點進入聯盟鏈的特權節(jié)點,還負擔著監(jiān)管聯盟鏈上各節(jié)點營運的義務。這種“私人監(jiān)管”模式成為金融領域常見的監(jiān)管手段,發(fā)揮著補強金融規(guī)制的重要作用。6
2. 錢包營運協議
須進一步討論的是,聯盟鏈系統中是否僅存在方向一致的意思表示,主體間僅負擔組織性實體中的權義關系?能否基于聯盟鏈底層協議認定商行等金融服務商須對鏈上發(fā)生的所有損失負責?答案應當是否定的。一攬子的合意并不能夠全面地反映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較為妥適的做法應該是除了當事人明確約定權責關系的事項按其約定處理,其他事項則根據實際運營情況做出具體判定。有關數字人民幣發(fā)行層的運維任務,央行、金融服務商等參與聯盟鏈而形成方向一致的意思表示,滿足組織性實體特征,但就具體服務營運事項,參與者之間可能存在多種類型的合同。下文將結合央行與金融服務商之間的錢包營運協議的性質和內容作出進一步說明。
首先,錢包營運協議屬于委托合同。一方面,央行是商行等金融服務商參與數字人民幣運營的準入審批主體,其委托金融服務商與其在發(fā)行層共同參與數字人民幣的記錄、存管、結算等,成立處理特定事務的委托合同。另一方面,其異于承攬合同、雇傭合同。在承攬合同中,承攬人獨立完成工作并承擔相應責任,而金融服務商與央行之間的合同內容集中在發(fā)行層的交易結算,須央行與金融服務商合力完成,而非金融服務商的單獨任務;承攬合同不僅要求完成一定工作,還要求交付工作成果,但金融服務商只需要完成相應的記錄、核驗工作即可。在雇傭合同中,雇員提供勞務,雇主支付報酬。雇主對雇員造成第三人損害的行為負責,且只能在擔責后對故意或重大過失的雇員追償。而央行和金融服務商之間并非一方提供勞務、另一方支付報酬的簡單關系,而是雙方各有分工;同時,立法上之所以對雇員傾斜保護,是因為法律情境下設置的雇主和雇員經濟實力、條件背景等差異懸殊,而央行和金融服務商之間并不滿足立法目的上的雇主和雇員關系。
其次,在錢包營運協議中,央行委托商行等金融服務商協助央行完成記錄數字人民幣的發(fā)行、歸屬、轉移、回籠,進行身份認證,對異常支付結算情況進行數據分析等工作。1就該委托合同而言,央行須承擔運維管理費用支付、純粹經濟損失賠償等多重義務。費用支付義務主要包括發(fā)行管理費、貨幣鑒定費、貨幣回籠費、貨幣銷毀費等,央行負責統籌管理貨幣發(fā)行事宜,根據權義一致原則,上述費用理應由央行負擔。此外,央行通常并不會直接損害金融服務商的利益,而是因其侵害了用戶的合法權益導致金融服務商違約,那么金融服務商承擔責任后可以向央行追償該部分損失。發(fā)行層中央行常見的侵權行為有:認證中心遭到破壞導致用戶信息泄露、系統故障或遭到破壞而導致用戶財產受損等。相應地,金融服務商應當按照央行的指示處理委托事務,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
(二)流通層中的合同
在流通層中,以金融服務商為中心,存在金融服務商與商戶簽訂的子錢包營運協議、金融服務商與用戶簽訂的用戶服務協議等多種合同關系。前者既包含對向的委托合意,又反映了共同的目的,后者則主要體現對向的委托與保管合意。
1. 子錢包營運協議
在具體應用場景中,金融服務商委托子錢包商戶(美團、京東、地鐵APP等)鏈入數字錢包應用,形成子錢包以服務于具體場景中的數字人民幣支付,或依托其他特色項目平臺(“青碳行”APP2等)實現數字經濟項目與其他項目的融合。流通層中的子錢包營運協議委托合同,但由于子錢包不具備貨幣保管功能,只能夠為數字人民幣支付提供鏈接通道,導致二者在委托內容方面存在一定區(qū)別,突出表現為前者僅包含數字人民幣支付的法律關系。單個的子錢包營運協議這一委托合同中必然存在對立的利益關系;而金融服務商與不同商戶簽訂的若干個子錢包營運協議的共同目的是服務不同場景下的數字人民幣交易,實現數字人民幣的廣泛便捷支付,那么,子錢包營運協議之間則形成意思表示方向一致的合意。
子錢包營運協議可以加載智能合約。目前我國數字人民幣智能合約的使用場景多集中在發(fā)行層中央行與金融服務商之間的結算業(yè)務方面,通過智能合約來實現自動對賬和自動差錯處理。此場景下,智能合約多作為自動化工具,意在實現傳統合同的自動化履行,不具備合同法上的效果。不過,在數字人民幣白皮書中,央行明確了流通層中也可以加載與貨幣相關的智能合約。3子錢包營運協議即為適例,其加載的智能合約既可以是便于金融服務商和商戶之間資金劃結、流轉的自動化執(zhí)行工具,也可以是獨立存在的實際調整權利義務關系的合同。有待明確的是,當構成合同的智能合約與傳統合同意思表示不一致時,應如何判定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較為妥適的做法是區(qū)分智能合約與傳統合同制定時間的先后分別作出判定。若智能合約在先,傳統合同在后,且二者內容約定不一致的,一般應當認為傳統合同是對智能合約的實質性變更。這是因為,相較于智能合約的代碼表達,當事人通常并不會對傳統合同的行文表達產生錯誤認知,若后訂立的傳統合同與智能合約不一致,則是對智能合約的修改。而傳統合同在先,智能合約在后的情況則相對復雜:智能合約或是在代碼表達時錯誤理解了傳統合同的意思,或是濫用其技術優(yōu)勢故意表達與傳統合同相悖的內容,1或是在正確認知傳統合同意思表達的基礎上作出的修改,是否構成實質性變更應當綜合其他條款、合同訂立目的、交易習慣等因素來判定。2
2. 用戶服務協議
(1)用戶服務協議的性質。其一,用戶服務協議的框架合同屬性及其與具體交易的關系。框架合同(架構合同、概括性合同)是指為雙方當事人將來締結的同一類型契約提供契約的基本架構。3對此,有學者認為用戶與金融服務商之間成立支付框架合同,該框架合同賦予用戶形成權,用戶可以下達支付指令以要求金融服務商執(zhí)行支付行為。4不同觀點認為框架合同和在其范疇下訂立的合同是兩個獨立的合同,5后者是為了落實前者所確定的未來合同關系的一般特征所達成的具體合同。瑞士法上則將這種電子支付協議認定為委托合同,該委托合同直接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持續(xù)性的權義關系,不成立框架合同。6 可見,金融服務合同是否構成框架合同,框架合同和具體的交易行為是否構成兩個獨立的合同皆存在爭議。
本文認為,用戶服務協議屬于框架合同。瑞士法上單一委托說的觀點看似簡化了交易關系,實則忽視了復雜的交易內容。一方面,在數字人民幣用戶服務協議中,金融服務商僅約定了基本服務內容、注意事項、免責條款等,并未明確具體的交易對象、時間、貨幣支付的金額與地點等,這種內容約定范圍相較傳統合同有所區(qū)別,更為符合框架合同的約定方式。盡管框架合同中并未約定傳統合同法中所要求的合同數量、價款、期限等必備要素,但隨著古典契約理論向關系契約理論的轉變,這種所謂的“必備要素”在框架合同中變得“無須必備”。7應當對此類契約內容的“確定性”作擴大解釋。8另一方面,僅從電子支付的角度認定用戶服務協議為委托合同不能全面涵蓋用戶服務協議的合同內容,用戶服務協議還包括貨幣存儲的保管關系。囿于具體支付環(huán)境的不同,支付對象和金額等都在不斷更新,具體的支付內容只能在框架合同簽訂后再行確定。9因此,在用戶服務協議訂立后,用戶利用數字錢包進行存儲和支付數字人民幣的行為并不構成新的合意,只是在框架合同的概括合意之下實現對用戶服務協議的具體履行。
其二,用戶服務協議構成保管預約合同和委托合同的類型結合型混合合同。10在用戶服務協議中,存儲和保管數字人民幣、進行電子支付為金融服務商的主給付義務,可以分別參照適用保管合同和委托合同;而隱私和個人信息保護則屬于金融服務商的從給付義務。其中,用戶委托金融服務商提供電子支付服務,金融服務商接受委托,保障支付及時、安全、正確,該電子支付服務關系可以被認定為委托合同。存有爭議的是貨幣存儲關系的法律定性。有觀點認為,在委托合同中,被委托人除了需要完成委托事務外,還須盡到保管貨幣等各項從給付義務,委托合同中包含了保管的合意,可以將貨幣支付服務合同界定為委托合同。1但委托合同中的保管內容作為從給付義務乃至附隨義務無法成為履行抗辯權的行使依據,在貨幣未得到妥善保管時無法為其提供充分救濟。用戶與金融服務商的存儲合意應被另行認定為保管合同。盡管數字人民幣具備數字編碼,能夠被特定化,但其與紙幣同樣具備一般等價物特征,在流通使用環(huán)節(jié)并不被要求返還原貨幣,因此數字人民幣保管關系適用我國《民法典》第901條的貨幣保管規(guī)則并無障礙。此外,保管合同為實踐性合同,只有用戶將數字人民幣交付至數字錢包中時,保管合同才成立。因此,從保管意義上看,用戶服務協議僅構成貨幣保管的預約合同。
(2)用戶服務協議中的義務群。在用戶服務協議中,金融服務商應當妥善保管貨幣、保障授權支付、按時支付、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和隱私;而用戶則負擔密鑰保管、按時支付、及時通知等協助義務。
首先,金融服務商負擔的主給付義務主要表現為妥善保管貨幣、保障授權支付和按時支付。金融服務商應為貨幣的存儲與流通使用提供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包括系統維護、安全監(jiān)測和檢查,以避免系統故障、黑客入侵等造成的損失。如果金融服務商出于系統故障等原因而未按時支付,用戶因此喪失客觀合理的交易締結機會或者違約的,金融服務商應當依法負擔相應的損失。而如果出現未授權支付,應注意審查具體原因以對金融服務商苛以不同的注意義務。通常情況下,金融服務商通過識別用戶的數字錢包及對應密碼來判定貨幣支付是否屬于用戶本人行為。若第三人通過偽造錢包編號等篡改錢包的行為使用數字人民幣進行支付交易,該支付行為則不應當被認定為用戶本人的行為,用戶因此造成的損失可以向金融服務商求償;若因用戶泄露密碼而導致的未授權支付,金融服務商審查支付行為是否為用戶本人的行為則缺乏期待可能性,用戶所受損失應由其自身承擔。
其次,金融服務商的從給付義務主要表現為個人信息保護義務。在數字人民幣的技術設計路線中,只有央行認證中心能夠記錄用戶地址和身份的對應關系,登記中心則僅用來記錄交易流水,登記中心和認證中心相互獨立;商行也無法獲知認證中心的用戶數據。而在試行環(huán)境下,盡管央行仍然是信息集中點,2但央行可以要求商行收集數字貨幣使用信息。3甚至用戶也可以在數字人民幣錢包交易信息中看到交易方的名稱等信息,可見,試行環(huán)境下執(zhí)行的并非技術設計路線中的匿名設計。所以,對于用戶信息泄露造成的人格權侵害或財產損失,央行與金融服務商均應當負擔相應責任。
最后,用戶負擔按時支付、密鑰保管、及時通知等協助義務。一是按時支付義務。通常認為,支付信息到達結算環(huán)節(jié)時才真正完成支付。在線支付時,數字人民幣可以實現支付即結算,無須考慮支付與結算之間的時間差;但在離線支付時,技術上只有再次連線時,支付信息才能夠到達結算處進而完成結算。如果將支付信息視作數據電文,依據《民法典》第137條,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采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接受系統的,數據電文到達該系統時生效。那么,只要支付信息到達支付系統,無論是否完成結算,都應當認為支付意思已經生效,并未構成遲延支付。二是密鑰保管義務。數字錢包和匹配的密碼是用戶真實意思表示的外部表征,用戶應進行妥善保管,否則,即使實際使用錢包及密碼的人并非用戶本人,也將會被金融服務商識別為本人行為進而達成合意,完成支付。而由此造成權利減損的后果只能由用戶自己承擔。三是及時通知義務。在非過錯方的用戶發(fā)現轉賬錯誤后,應及時通知金融服務商,金融服務商可以及時采取凍結或追回等補救措施,否則因未及時通知而導致或擴大的損害只能由用戶承擔。
三、雙層合同的法律效果
在雙層運營模式下,不同類型的單個合同存在效力瑕疵或終止的不同情形;同時,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之間還能相互聯結,形成合同群落,合同群落的法律效果也有待進一步探討。
(一)不同合同的效力瑕疵與終止形態(tài)
數字人民幣帶來支付便利的同時,也暗藏著法律風險。比如數字錢包分級系統中最低級別的錢包無須實名即可以完成開立,存在匿名交易的環(huán)境,為洗錢等非法行為提供了條件。即使非匿名條件下,實踐中也存在借用、租用他人數字錢包進行交易的行為,訂立虛假合同轉移貨幣的行為,等等,應當明晰其法律效力。
1. 用戶服務協議
(1)合同無效。首先,用戶服務協議中不合理地免除自身責任的格式條款無效。以建行數字人民幣錢包中的用戶服務協議為例,一是不當主張不可抗力免責?!稊底秩嗣駧牛ㄔ圏c版)APP用戶服務協議》中將技術風險歸為免責條款,所謂技術風險包括“因病毒、木馬、惡意程序攻擊、網絡擁堵、系統不穩(wěn)定、系統或設備故障、通訊故障、電力故障、銀行原因、第三方服務瑕疵或政府行為等原因”;《數字人民幣錢包用戶服務協議》中進一步將“黑客攻擊系統等客觀情況”界定為不可抗力,并約定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乙方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問題是,盡管技術風險必然存在,是否能夠預見到技術風險的判定標準本身也存在爭議,但技術風險并非在任何情況下都構成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1央行、金融服務商等主體對系統運營負擔風險防范義務,應當及時檢查、監(jiān)測、更新、維護系統的運營,以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故障或攻擊。如果相關主體未盡到上述義務進而導致損害發(fā)生,則不符合“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進而不能主張不可抗力而免責。二是不當主張第三人行為免責?!稊底皱X包子錢包推送支付服務協議》中約定,“甲方在此同意并確認,因特定第三方的原因導致甲方遭受經濟損失的,由甲方與特定第三方協商解決,乙方對此不承擔責任?!蓖ㄕf認為違約責任為嚴格責任,即使損害由第三人原因造成,合同當事人仍應當擔責。新近觀點認為,此處“第三人”范圍應作目的性限縮,限制為與當事人有關聯關系的第三人。即使采納后一觀點,金融服務商也無法盡然主張因第三人行為免責,比如,與金融服務商相關的技術服務商造成系統故障損害用戶合法權益的,金融服務商仍須擔責。因此,依據《民法典》第497條,上述金融服務商不合理地免除其責任、限制對方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無效。不過該格式條款無效并不影響協議中其他條款的效力。
其次,無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金融服務商簽訂的用戶服務協議無效。相較紙幣時代,網絡環(huán)境下使用數字人民幣支付更不易辨別使用者的真實身份。目前數字錢包設計分級系統,在一定限額內并不需要提供身份證號碼等進行身份驗證,只是需要在注冊數字錢包時提供手機號碼。所以實踐中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完全可以注冊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但因此成立的用戶服務協議無效。
(2)合同效力待定。一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開立數字錢包的行為。承接前文所述,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樣可以簽訂用戶服務協議,但用戶須負擔密鑰保管、按時支付、及時通知等義務,并不構成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也難以被認定為與其年齡、智力相當的民事法律行為,所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與金融服務商簽訂的用戶服務協議屬于效力待定的合同。
二是假冒他人身份的無權處分或虛構代理關系的無權代理行為。數字錢包相較賬戶開立更為便捷,即使需要開立級別較高的、需要實名驗證的錢包,也無須線下開立,由此更容易引發(fā)假冒行為的發(fā)生。我國規(guī)范性文件中明確反對假冒他人身份或者虛構代理關系開立銀行賬戶或支付賬戶的行為。2但該規(guī)范性文件并不屬于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強制性規(guī)定,不能據此認定假冒或虛構代理行為屬于無效行為。假冒行為屬于冒用者冒用本人的身份信息開設錢包的無權處分行為;虛構代理行為則視該代理行為是否具有表見外觀而被認定為無權代理或表見代理。
2. 錢包營運協議與子錢包營運協議
(1)合同解除。發(fā)行層中的錢包營運協議與流通層中的子錢包營運協議均為委托合同,但兩處委托合同內容有所區(qū)分,解除規(guī)則也不盡相同。
《民法典》第563條第2款規(guī)定在合同編通則,是對以持續(xù)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不定期合同的任意解除權的一般規(guī)定,其強調“通知+解除”的條件。而《民法典》第933條是對委托合同任意解除權的一般規(guī)定,強調“解除+賠償損失”。委托合同是典型的“以持續(xù)履行的債務為內容”的合同,同樣可以適用《民法典》第563條第2款。為協調上述兩則條文的適用,應將《民法典》第933條限縮解釋為定有期限的委托合同的任意解除權,以與不定期合同任意解除權相區(qū)分。1金融服務商與用戶、金融服務商與央行之間均存在委托合同關系,且通常情況下,前者為不定期合同,后者為定有期限的合同,區(qū)分適用上述兩則條款。
一方面,用戶與金融服務商之間訂立的用戶服務協議中的電子支付協議為無期限的委托合同,可以類推適用《民法典》第563條第2款,不過與該條款適用條件不同的是,用戶無須提前通知即可以解除與金融服務商之間的服務協議。這是因為,從外部體系上看,《民法典》第563條第2款并非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范,用戶可以與金融服務商之間通過終止協議條款排除提前通知才能解除合同的義務。從內部體系上看,任意解除權主要是為了便捷繼續(xù)性合同當事人隨時終止合同,允許其相對自由退出以促進交易。金融服務商與用戶之間的委托合同與傳統的繼續(xù)性合同相比,合同主體的身份地位懸殊、信息獲取能力差異較大,應當對弱勢一方予以特殊保護。因此,即使協議中未約定排除提前通知條款,也應當認為用戶無須履行提前通知義務即可以隨時終止合同。實踐中,用戶通常只需要通過注銷賬戶的方式即可以完成合同的解除。
另一方面,央行與金融服務商之間的委托合同通常為定有期限的委托合同,且在現行數字人民幣運營模式下,金融服務商在該委托合同中將獲得一定的利益,成立有償委托合同。因此,對于此類委托合同,應當適用《民法典》第933條,央行或金融服務商可以隨時解除合同,合同解除方應當賠償對方的直接損失和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
(2)合同撤銷。以子錢包營運協議中加載的智能合約為例,由于智能合約編碼的專業(yè)性和技術性,編碼工作通常由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編寫,由此可能會出現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與代碼表達不一致的情形。那么,當應以傳統合同中的意思表示為準時,因智能合約具備自動履行的特征,若不阻止智能合約的履行,則無法實現傳統合同的真實意思。若二者的意思表示相去甚遠,已構成重大誤解,則該智能合約可撤銷。若智能合約制定者濫用其技術優(yōu)勢,利用對方缺乏對編碼內容的判斷能力,則該智能合約構成顯失公平的可撤銷合同。
當企業(yè)法人在破產臨界期內為個別債權人清償債務的行為構成可撤銷的詐害行為,該項規(guī)劃對于數字人民幣合同關系同樣適用。但特殊的是,若數字人民幣加載智能合約,智能合約與傳統合同意思不一致,且智能合約在先傳統合同在后,依據前文所述,我們認為此時傳統合同構成對智能合約的變更,也即傳統合同為一個新合同。如果破產臨界期在智能合約之后傳統合同之前,是否應當以傳統合同的時點為準,認為傳統合同是在破產臨界期內訂立的,因此構成可撤銷的民事法律行為?因而應當區(qū)分傳統合同變更內容的情況進行具體判定。如果傳統合同與智能合約相比,有關債權債務關系的主要內容未發(fā)生改變,則仍應以在先成立的智能合約的時點為準認定債權債務關系成立的時間,進而不構成可撤銷的詐害行為。
值得說明的是,加載智能合約的合同具備無法更改、自動執(zhí)行的法律效果,但不可更改的特性多體現在公有鏈上的智能合約,2數字人民幣場景下加載在聯盟鏈上的智能合約可以被撤銷。即使智能合約不能被更改,當事人也可以請求返還不當得利,或簽訂補充協議等方式以達成與智能合約被撤銷同樣的法律效果。為避免另一方當事人在此期間轉移財產,當事人可以請求財產保全,以確保財產返還的實現。
(二)數字人民幣合同群的關聯效果
合同群具有混合性,當事人之間既有交易關系,又有基于共同目的或利益的組織性關系。1從整個數字人民幣超級合同群視角來看,央行委托金融服務商參與數字人民幣發(fā)行與流通環(huán)節(jié)的運營,是為了共同實現安全、有序與便捷的數字人民幣發(fā)行與流通。但同時,發(fā)行層和流通層又保持相對獨立,存在各自的合同群。從其中具體的合同群來看,發(fā)行層中既存在基于發(fā)行環(huán)節(jié)營運的共同目的而成立的聯盟鏈協議,又有央行與具體的金融服務商之間簽訂的委托合同;流通層中既存在金融服務商與商戶之間達成的子錢包營運協議,又存在金融服務商與不特定用戶簽訂的用戶服務協議。數字人民幣合同群表現出合同和組織的混合屬性?;诤贤旱倪@一混合屬性,其間合同發(fā)生關聯,下文將對合同關聯的法律效果作出進一步闡釋。
1. 合同終止
合同群中有的合同相互依存,具備共同的經濟目的,關聯性成為合同群的顯著特征。2有關合同關聯產生的法律效果,學理上形成合同無效說、合同解除說和合同失效說等不同看法,其中,合同解除說和合同失效說成為爭議的焦點。前者主張,“合同消失3導致其他合同目的不能實現”4“合同消失對其他合同而言構成情勢變更”,5進而認為合同可以解除。主張失效說的觀點也各不相同。《法國民法典》第1186條規(guī)定,如果幾個合同的履行為實現同一活動所必要,其中一個合同消失導致其他合同無法履行,或者消失的合同是當事人同意簽訂其他合同的決定性條件,那么,其他合同也會因此失效。6也就是說,法國法上合同群的關聯性并不導致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而是直接致使其他合同失效。但導致其他合同失效的條件是:合同之間具備目的一致性;一個合同無效或被解除,其他合同也將不能履行或失去合意基礎;主張其他合同失效的當事人在締約時即知道合同群的存在?!稓W洲示范民法典草案》(以下簡稱DCFR)第Ⅱ-5:106條則規(guī)定了聯立合同中關聯性的直接表現:聯立合同中一個合同撤回的效力將及于其他合同。7還有學者將《民法典》第673條中貸款人“停止發(fā)放借款”作為關聯法律效果的適用模板,認為其他類型的聯立合同可以類推適用該條款,主張發(fā)生合同失效的法律效果。8
聚集數字人民幣合同群,首先,其存在受關聯性影響而致合同終止的情形。比如,兩大合同群中心主體之間的委托合同是流通層合同群存在的前提,那么當央行與金融服務商之間就貨幣流通事項達成的全權委托合同無效,將直接導致發(fā)行層與流通層關系的斷裂,金融服務商失去研發(fā)數字人民幣錢包的權利,也無權分別與商戶或用戶締結子錢包運營協議或用戶服務協議。又如,如果一個金融服務商破產,將直接導致該金融服務商與商戶之間的子錢包營運協議、與用戶之間的用戶服務協議無法繼續(xù)履行,產生合同終止的法律效果。
其次,有關合同終止的性質。本文支持合同失效說而非合同解除說。其一,合同目的不能實現并不構成法定合同解除權的充分條件,其還須滿足不可抗力或違約行為要件,但某一合同消失不一定導致另一合同的預期違約或根本違約。其二,在合同群中,一個合同消失可能為另一合同當事人所預見,不滿足情勢變更的構成。另外,要想行使情勢變更制度中的解除權,首先須經當事人協商;協商不成再向法院提出申請;合同解除前還須先行判定合同是否可以變更,如此繁縟的解除權行使程序與合同群中合同相互依存、互為影響的整體性特征相悖。相反,無須另一合同當事人再行行使解除權,直接產生關聯效果的合同失效說與合同群的本質特征更為貼合。同時,“相互依存的合同”與“造成其他合同不能履行”等產生關聯效果的條件認定嚴格,合同失效說并不會因其效力直接關聯的剛性效果而生詰難。
2. 合同繼續(xù)履行
無論合同解除還是合同失效,都是合同終止的表現形態(tài),但合同群中的其他合同并不必然因某一合同的消失而終止。問題的關鍵在于,盡管組成合同群中的合同之間存在經濟目的上的一致性,但其又相互獨立。只有合同群中與消失的合同存在相互依存性的其他合同,才可能因合同的消失而發(fā)生根本違約或預期違約,進而產生合同失效的法律效果。1
但一方面,合同群中并非所有合同都具備相互依存性。比如,發(fā)行層中央行與金融服務商的聯盟鏈底層協議無效,并不影響發(fā)行層中央行與金融服務商之間就具體事項達成的委托合意;反之亦不會產生影響。聯盟鏈協議和錢包營運的委托協議都是發(fā)行層合同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且二者都致力于實現發(fā)行層中數字貨幣營運的順利進行,但二者并不互為前提或結果,因此并不受效力關聯的影響。又如,以合同形式存在的智能合約可能與傳統合同發(fā)生沖突,應根據具體情況判定以何者內容為準,智能合約或傳統合同的消失都不會對對方產生關聯效果。
另一方面,即使相互依存的合同也并不一定受牽連而產生合同終止的法律效果。這是因為,“不能履行”的衡量標準在合同群中將發(fā)生變化。在合同群中,須從整體視角衡量單個合同當事人和合同群中其他主體的利益,考慮關聯性對其他主體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而判斷某一合同消失是否造成其他合同不能履行。合同群的替代性履行能力遠大于單個合同,常見的單個合同的根本違約情形可能在合同群中不再構成根本違約,進而無須解除合同。2通常情況下,一個合同存在效力瑕疵或被解除,只可能造成其他合同的不完全履行,發(fā)生一般違約的法律效果。發(fā)行層的合同之間、流通層的合同之間以及發(fā)行層合同與流通層合同之間都可能發(fā)生這種關聯效果。具體而言:(1)流通層中某一金融服務商和商戶之間的子錢包營運合同消失,可能導致該金融服務商不能按時履行用戶服務協議中的貨幣存儲支付義務,對用戶造成違約。(2)流通層中金融服務商與某一用戶之間的合同瑕疵也可能導致金融服務商對商戶違約,比如非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開設錢包的效力瑕疵行為可能導致商戶無法及時獲得應收款項,商戶可以據此向金融服務商請求賠償,同時要求其繼續(xù)履行合同,而非發(fā)生合同終止。(3)流通層中用戶之間的無效協議可能造成用戶對金融服務商的違約,比如利用數字人民幣進行洗錢、販賣毒品,借用、租用數字錢包進行交易等無效行為將導致用戶無法向金融服務商按時完成貨幣支付的義務。(4)在發(fā)行層合同群中,某一金融服務商與央行之間的合同無效,可能影響跨行結算,進而造成央行對其他金融服務商違約。(5)合同群之間可能也發(fā)生關聯效果,比如,發(fā)行層中央行與某一金融服務商之間的合同存在效力瑕疵,可能導致該金融服務商無法及時支付、存儲用戶的數字人民幣,進而導致流通層中金融服務商的違約。不過這些關聯效果可能僅僅影響其他合同的履行,構成一般違約,承擔繼續(xù)履行、賠償損失的責任,而不發(fā)生合同解除等終止效果。
四、余 論
數字人民幣在現實生活中大規(guī)模試點,未來其將成為底層治理架構,服務于稅收、社保等更多場景下的貨幣交易,還可能為元宇宙經濟活動場景提供貨幣系統支持。可見,數字人民幣早已超越電子支付方式,成為社會經濟管理的重要入口,為我國數字經濟發(fā)展邁向新紀元提供基礎條件。而以數字人民幣為給付客體的合同依托發(fā)行層與流通層的雙層運營模式,貫穿于社會生活與交往的方方面面。在明晰其體系定位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究該雙層合同的法律架構與效果,有助于厘清數字人民幣發(fā)行與流通過程中復雜的合同關系,保障數字人民幣交易的安全有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數字人民幣的基礎治理作用和服務價值。
責任編輯:張昌輝